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朝最有骨氣的三位帝王,各個完爆清朝皇帝!

在歷史上,明朝一直是一個異常強勢的王朝。276年的明朝歷史,是一段波瀾壯闊、激情澎湃的歷史,是一段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歷史。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此種種,在歷史上只有一個明朝能夠做得到。

更為重要的是,明朝的皇帝也是異常有骨氣。這一點,和清朝的皇帝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朝16位皇帝中,最有骨氣的是以下三位:

第三位: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漢族,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釋放英宗。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位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姦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天順八年正月(1464),朱祁鎮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同樣飽經風波的朱見深,將帝國的重任交給了他。然後,這位即將離世的皇帝思慮良久,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言,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明英宗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我一定會照辦的。」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項極為殘酷的規定,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說,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沒有例外,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於被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帝國,留名青史;朱棣橫掃殘元,縱橫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們都是我們今天口中津津樂道的傳奇。他們的功績將永遠為人們牢記。但在他們的豐功偉績的背後,是無數戰場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婦和幼子,還有深宮中不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萬骨枯!朱祁鎮最終做成了他的先輩們沒有做的事情,這並不是偶然的,他沒有他的先輩們有名,也沒有他們那麼偉大的成就,但朱祁鎮有一種他的先輩們所不具備(或不願意具備)的能力——理解別人的痛苦。自古以來,皇帝們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謂草民的生存環境,只要這些人不起來造反,別的問題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說什麼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第二位: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 ),漢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1628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崇禎帝繼位后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崇禎帝死後廟號懷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后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后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后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儘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崇禎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崇禎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得極為機智。

第一位: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后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朱棣駕崩后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明史》評價他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不知清朝皇帝見到這三位皇帝,會不會羞愧難當?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