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藝術》聚焦 | 東亞文化圈中的宋畫拾零

點擊「人民美術出版社一鍵關注哦!

近年來,「文化圈」成為一個很熱的名詞。很多學者津津樂道「東亞文化圈」,研究東亞區域內中、日、韓等主要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間綿延千年的往複活動。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曾說過,「東亞文化圈」形成之初,政治是最重要的基礎,也就是與周邊國家的朝貢、冊封體系。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以漢字、宗教、律令、典章為媒介,文化逐漸成為交流的重心,特別是根植於文化深層的思想、藝術、價值觀念。筆者截取文化中的一角——宋畫,意圖跟隨這隻蝴蝶,追尋中華之美帶給當時乃至今天的清風。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局部) 111.5cm×53.1cm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以畫為基 搭建橋樑

在很多人看來,萬邦來朝的唐朝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時期。實際上,宋朝較之唐朝更進一步。由於在與西夏、遼、金對峙中的失利,在陸路交通受阻和財政緊張的壓力下,北宋(960—1127)上至君王下到豪商都在設法開發海運,從而促使南宋(1127—1279)海路交通空前發達,民間貿易逐漸成為與東亞各國的交往主體。

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處於高麗王朝時期(918—1392),政權不斷更迭,先後淪為遼、金的屬國;而平安時代(794—1192)的日本也由於政治治安混亂,進入武士統治時期。東亞三個主要國家因內憂外患而自顧不暇,文化藝術就承擔起這一時期交流的主角。宋代繪畫作為對話載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載,北宋年間高麗曾遣使57次,不惜財力、人力訪求畫跡,求賜、訪購、摹寫了大量圖畫歸國。北宋也不斷回訪高麗,使節中不乏畫師,最著名的是宣和六年(1124)徐兢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敬獻宋徽宗,記載其出使高麗的全過程,包括儀仗器物、外事禮儀以及高麗的山川景物,可惜配圖散失,僅存的文字成為記載域外交流的重要典籍。

由於日本公派使者無法獲得宋朝許可進入,僧侶和商人為主體的民間溝通日益重要。宋代的明州(今寧波)是當時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且城內的佛寺和近郊的天童、育王、雪竇山等更是日本僧人入宋求法的聚集地。南宋時,明州東錢湖惠安院住持義紹邀請畫師周季常、林庭珪繪製《五百羅漢圖》,歷時十年,完成百幅,栩栩如生地記錄了當時明州佛教文化的盛況。后義紹被前來天童禪寺的日本僧人清修求法、普度眾生的精神所感動,贈予他們整套《五百羅漢圖》。這些畫作現在依然被供奉在日本京都大德寺,不僅是寧波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的力證,也折射出宋朝與東亞各國進行藝術、宗教和文化溝通的盛況。

朝鮮十五世紀後期 姜希孟 《獨釣圖》

56cm×36cm

美學東輸 宋風漸盛

隨著宋代與日本、高麗的頻繁往來,大量宋畫傳入兩國。宋朝時期大師輩出,在山水、花鳥、人物等各個畫種樹立了新的時代風尚,以一種精緻、含蓄的姿態彰顯文人旨趣與藝術自律,成就了繪畫史的又一高峰。尤其是山水畫,無論是北宋宏闊的全景山水,還是南宋意趣中的一角半邊,都展現出其文學性、趣味性以及精簡的藝術觀念。可以說,宋畫的廣泛傳播,基本上奠定了後世東亞繪畫的整體風貌。

高麗對於宋畫的接受,很有種自上而下的感覺。當時社會上層的王公大臣以及通曉漢字的僧侶,對宋代的知識、禮俗與信仰極度崇尚。大量引入宋畫、畫論的同時,仿照宋代畫院的體制也建立了培養專業畫家的機構。后雖因蒙元興起,宋代繪畫直到朝鮮王朝時期(1392—1910)才大規模傳入,但以馬遠、夏珪、高克恭、米芾、梁楷等為代表的南宋繪畫,對朝鮮繪畫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安堅、姜希顏等大批優秀朝鮮畫家就產生於此時。在姜希顏的《高士觀水圖》中,無論是側峰潑墨、中鋒寫形,還是恬淡閑適、無我一體的意境,都可以明顯看到宋代減筆人物畫的影子。

反觀日本,宋元之間兩國的交往從未中斷,僅有史記載的,就有二百餘位僧侶奔赴,帶回大量佛典、佛畫和花鳥、山水畫作。其中,尤以馬遠、夏珪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以及以牧溪、梁楷、玉澗為代表的南宋禪畫影響最大。日韓兩國都表現出對南宋繪畫的偏愛,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日本 枡野俊 明 枯山水景觀

以馬、夏代表的南宋山水,因環境所致,多刻畫江浙的秀水幽岩,宜近觀而不適遠瞻。在這種宛若窺視的有限空間中,近景的精緻描繪鎖定了觀者的目光,大片的留白與水霧產生了更為深遠意境。這種追求閑寂、簡素、枯淡的美學進入日本后,恰與平安後期至鎌倉時代(1185—1333)的日本禪宗、茶藝產生共鳴。日本獨具特色縮微式園林藝術的「枯山水」,正於這一時期基本定型,以石塊象徵山巒、白沙象徵湖海、線條表示水紋,無山無水,卻於「方寸之地幻出千岩萬壑」。遠觀之,就像一幅水墨山水。

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牧溪畫作,則對日本繪畫的整體風貌影響更大、更深、更久。牧溪在畫壇的地位不顯,《畫繼補遺》中評價其作品「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但在日本繪畫史上,他卻被視為先驅式的人物。常以「牧溪樣」或「和尚樣」來形容相似作品。石守謙在宋畫母題的東亞演化研究中,對此作了系統論述。牧溪重要的貢獻,就是將「瀟湘八景」這一內涵深厚的東方藝術主題傳入日本。

「瀟湘八景」是傳統文化中經久不衰的主題,分別為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從五代開始就被無數畫家、音樂家、文學家不斷演繹。而牧溪畫作傳入日本,是在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1338—1573)之後。此時,禪宗思想滲透到日本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人們的審美觀已從平安時代貴族的浪漫「物哀」轉向為對「空寂」與「幽玄」美學的追求。

「牧溪八景」現唯存《漁村夕照》《遠浦歸帆》《煙寺晚鐘》《平沙落雁》四軸,被日本列為「國寶」。這四幅作品均表現了日暮時分最後一瞬間的光明,以及湖邊濕潤彌蒙的空氣,比之馬夏的院體山水,留白更多,邊角也不再小心勾勒,而是隨性點睛,於酣暢的點染中突出光影效果,使畫卷有一種空濛孤寂、自性清凈的韻味。日本能樂大師世阿彌之「隱藏著的才是真正的花」,極能代表日本的審美觀。牧溪就是以若真若幻的美和矇矓半隱的寂寞,一把攝住了大和民族纖細的內心。

由此,「瀟湘八景」對日本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現存較早的鎌倉後期思堪的山水作品《平沙落雁圖》,基本上就是「瀟湘八景」的具象化。江戶時期,浮世繪名家鈴木春信的《閨室八景》《風流閨室八景》,其意象也來自這一主題。同時,「瀟湘」也成為日本庭院、園林設計的起源,日本京都附近的「近江八景」、神奈川的「金澤八景」都有對瀟湘意象的模擬,就彷彿是對經典的致敬與追憶,成為一種風習延續到現代。

宋代所建構的繪畫的基本形態和審美意趣隨著漢文化圈的張力不斷輻射,使得這一時期甚至是綿延數代的東亞繪畫,呈現出統一而多樣的整體發展趨向。時至今日,東亞各國的人們依然對宋畫之美念念不忘。這讓我們真切地感到,美是一種超越民族和國家、時間和空間的力量。如今,我們感嘆、追憶宋代之美,但追求美的歷程沒有終點。今人唯有不斷沉思,不斷邁進……

宋 牧溪 《瀟湘八景——漁村夕照》

《藝術》第4期

相關鏈接:

《藝術》2017年第4期導覽

- 官方微店 商業合作或投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