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騙子與傻子:王林現象的心理解讀

幾天前,曾經紅極一時的「氣功大師」王林死了,留下的是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的「王林現象」,只不過現象的主角可能會換成「李林」或者「王木」之類,而現象的本質也可能不會是「騙子+傻子」那麼簡單。雖然王林之流是真的騙子,我也不大相信那些拜訪王林、與王林合影的政商娛各界名流都是真的傻子。

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分析王林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

1、人造神,一種普遍的心理需要

或者說,王林(們)也是因為人們的需要而有意無意地造出的「神」。

記得小時候的某一天,父親帶我去見一位佛教長老長樂和尚。長樂和尚當時是我故鄉的一座名山——三楚第一山:東方山——的住持長老,因為父親曾經為東方山上 的主廟修過幾尊菩薩而與長樂和尚成了朋友。見到長老的時候,長老從菩薩前的供案上取了一些點心給我,對我說:「吃吧,這是開過光的,是佛給你的」。我當時 的心裡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神聖感。雖然點心的味道沒什麼異樣,但感覺卻有些不同。每當父親很真誠地祭拜他自己雕出的菩薩時,我也曾笑話父親:「明明是你用 泥土和木頭雕出的東西,你怎麼還那樣膜拜它們呢?」父親卻說:「沒雕之前只是一般的泥土和木頭,但雕出來以後就是菩薩了」。父親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但他 的虔誠卻留在了我的心裡。

是的,有時候,一樣東西,明明很平常,說不定那裡都可以(買)得到,但你卻很珍視它,甚至當成無價之寶(比如定情信物),或者,你明明知道是假的,但你也 會把它當成真的去信、甚至去膜拜,比如泥(木)雕的菩薩。你所珍視與膜拜的已經不是這樣東西本身,而是它所包含的深情與神佛的象徵了。至於這些「東西」或 有形或無形,或物體或人身,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的心理需要或寄託的滿足。當若干個「你」有這種求神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又恰恰能夠被王林(們)以 不同程度甚至虛擬地滿足時,具有「神功」的大師——王林(們)——就會來到「你」的面前,準確的說,「你」就會被這些「神人」吸引過去,吸引的「你」越 多,這些「神人」的能量就越強、光芒就越是耀眼,然後呢,自然又會吸引更多的「你」,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惡性循環中,一個一個的「神」也因此形 成。或許,這些「神人」最初只是想通過一些江湖騙術混口飯吃,而後來的結果,說不定連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曾預料、甚至擋都擋不住就被推上了神壇,他們在開始 的惶恐與竊喜中逐漸適應、進而膨脹,到後來甚至都不用再行任何騙術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吸引到無數的「你」了。

這種普遍的心理需要,如果是正常的、並且通過合理的方式加以滿足,那麼,像王林一樣的「神人」就不會有市場,更不會發生由「神人」演變成「神」 的過程。關鍵是,有些人的需要已經偏離常態了(與王林關係密切的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的需求是「一輩子不倒」),這種非現實的需要也就只能通過「神」來滿足了。在現實的條件下,具有這種非現實的或者說變態的心理需要的人實在太多,因此,王林現象的反覆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2、從眾效應與群體思維:與智商無關

在與王林合影的眾多名流中,有官員、有商人、有明星,如果說這些人都是智商很低的腦殘,顯然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嫌疑。因為官員中有中外政要,官階之 高,高到不能再高(外國總統、的多名部長以及正國級領導人);有商界精英,擁有的物資財富多到不能再多;有影視明星,名氣之大也大到不能再大。這些名 流的智商不僅不低,而且顯然遠遠高於人群的平均水平。但為什麼這麼多見過大世面的各界名流,在有意無意間就成為將王林推上神壇的幫凶了呢?難道他們真的辨 別不了王林的那些連普通人一眼也能分辨的騙人的小把戲?

(從眾效應:阿希實驗)

不全是,或不一定是。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特定的壓力情境下(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排他的小群體中),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從而選擇與群體內大多數人保持一致 的行為,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從眾效應,而根源就在於群體思維的一致性要求所導致的一致性行為,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為不一致的行為所導致的群體內壓力。試想一 下:大家都認為皇帝穿著好看的新衣服,如果你認為皇帝根本就沒穿衣服,你就得承受來自大家的指責和嘲笑這樣的群體壓力,因為只有你是異類,或者,你的眼光 和水平與小孩子無異。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揭穿皇帝的新衣騙局的會是一個小孩了。

因此,當同屬於一個群體(名人圈、朋友圈)的幾個人相邀去看看 傳說中的「氣功大師」,你不去就會顯得另類,去了以後,大家都跟「大師」合影了,就你一個人不跟他合影,同樣也會承受沒必要的壓力。更何況,如同交際花一 般的王林還能給你帶來更多的人脈,讓你的圈子變大,讓你的收益更多,你又何樂而不為呢?而且,讓王林引以為豪的與眾多名流的合影,誰知道有多少是他單方面 精心策劃的結果呢?合影不合影,對於雙方的意義顯然不一樣,否則,王林「大師」就不會那樣把合影當寶貝,不僅弄幾間屋子專門展覽他和名人的合影,而且還三 次出版他和名人合影的寫真集。可見,與名人合影也是王林揚名「大師」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然,還有一個基本的關於壓力的心理學常識需要普及一下:在高 的壓力狀態下人們的智商通常會暫時性的急劇下降(甚至為零: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有過緊張的時候腦中一片空白的體驗?)。在這些與王林合影的眾多名流中,與 他關係不一般的也不乏其人,我們可以想象,他們該是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才讓他們的智商降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竟然與王林為伍!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找 到了王林「大師」這樣的救命稻草試圖緩解自身的壓力以後,又將自己名流圈內的資源送給了王林「大師」,讓王林的「神」性瞬間擴大了。

因此,我雖然不相信這些各界名流是真的傻子,但在一定條件下,他們中的部分人智商暫時下降而成為臨時傻子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注意,這與他們本身的智商無關,而與特定的情景——圈子——有關。我這樣說如果還有點模糊不清的話,請大家回顧一下伊拉克虐囚事件:那些原本正常的美國大兵,為何會有那樣變態的行為?或者,看一部電影《死亡實驗》,該影片的原型來自一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斯坦福模擬監獄實驗,揭示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然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王林圈子裡的聰明人看起來又那麼傻。

3、事後聰明偏差與事外聰明偏差

人們很容易出現這樣一種偏見,就是一旦知道了某個事件的結果,常常傾向於過高估計自己的預測能力。這種偏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事後聰明偏差」,通俗地說,就是「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對於已經有了定論的王林現象,我們常常會說「我早知道會是這樣的」「他明擺著是騙人的」諸如此類的話。可實際上,事前這樣想或者這樣說的人其實並不多。

其實,還有一種與事後聰明偏差相類似的但卻是更普遍的偏見,我把它叫做「事外聰明偏差」:一個人通常會過高估計自己作為當事人的能力或聰明程度。在王林事件的眾多名流中,我們總以為如果換成「我」,「我」一定不會像他們那樣弱智,彷彿「我」一定比他們聰明。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我」是當局者,說不定「我」比他們還要迷得多呢!

我記得大概在86、87年前後,也是氣功熱熱遍全國的時候,當時的我正在農科院讀研,聽說院里邀請「氣功大師」張宏堡(當年全國 聞名的「氣功大師」之一)來農科院做一場「中華養生益智功一步功」的大型講座,於是就和導師以及幾位同事、同學一起也去聽了那次講座。在可容納近千人 的禮堂里,不僅是座無虛席,就連過道里都站滿了人!場面之火爆難以想象!起碼比純學術的講座要火爆很多。現場聽講座的人都是以教授、研究所為主體的高級知 識分子,而同一時期在科學院、北京高校的類似講座也是一樣的火爆。有一個細節我清楚地記得:張「大師」讓現場的每個人舉起右手,將手掌張開對著講台, 做好準備,接受他發功,大約幾分鐘后,再讓大家伸出左手,左右手手掌合攏,看是不是右手的手指頭比左手手指頭明顯長了?我身邊的一位老師在比較雙手后驚呼 不已:「咦!真的長了許多呢!」有這種發現和感覺的人顯然不在少數,我的右手指只是略略地比左手指長了一點點,但情緒上也明顯地受到身邊聽眾的影響和感 染。在音樂聲中,張「大師」證明他發的功被大家收到了,因此接功的右手手指頭變長了!言外之意,如果你的手指頭沒有變長,證明你接功的能力不強,而與他的 發功能力無關。在這樣強大的心理暗示(實際上就是催眠) 下,誰又會說自己沒有接到大師發來的功呢?這樣的小把戲,事後想來你會覺得十分滑稽,因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將一隻手舉起來並用力張開手掌幾分鐘后,你 的手指頭都肯定會比放鬆的另外一隻手的手指頭要長(不信你現在就可以試試,如果你的手指頭變長了,可千萬別以為是我現在通過網路給你發功的結果,哈 哈!),而這樣的結果與別人沒有半毛錢關係。可為什麼當時人人都像傻子,就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出這一點呢?依然是群體思維在作怪。回想文革十年,不也像一場全國性的長期的政治催眠嗎?在這種強大的催眠氣場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對抗群體思維而說出或做出與主流的群體思維不一樣的言行呢?

因此,每一個高智商的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也有可能變成傻子。也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指責或者嘲笑這些與王林「大師」合影的名流弱智、腦殘。

4、不要臉加上小聰明

小時候,常聽老家的長輩們在評論某人時說這樣一句話:「人無廉恥,百事可為」,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是說一個如果不顧廉恥,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

再來看王林「大師」。別看他平時西裝革履人模人樣的,也不用想他在成名之前或者私底下是什麼貨色,只看他幾乎赤身裸體(只穿著褲衩)在眾人面前像跳樑小丑一樣的噁心表演,你就會自嘆不如,起碼我做不到。至於故弄玄虛、自吹自擂、瞞天過海、睜著眼睛說瞎話等,都需要「不要臉」的膽量,這份膽量還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而這正是他們自我宣傳的最有效的廣告。

僅僅不要臉還不行,還必須有點依靠小聰明學 會的能夠唬人的「真本事」。王林「大師」的拿手好戲就是「空盆來蛇」「空杯來酒」,這些對於玩魔術的內行人來說根本上就算不了什麼的小玩意兒,對一般人卻 很管用,非常有利於增加「大師」的神秘性。如果有一次瞎貓碰上死耗子,在玩這些小把戲的時候碰巧把某人的怪病治好了,那他做廣告的資本就會無限放大,本來 就可以「把無說成有」(對一般人而言,就是從0到1的突破,可以想象多麼不容易!),「把有說破天」那更不是問題了。

因此,像王林這樣的「大師」之所以出名,除了外在的「土壤」「空氣」等環境因素之外,他們內在的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不要臉」的膽量和小聰明學得的小把戲。

5、明星減壓,尋錯了道

對於以王林為核心的名人圈來說,這個圈子的功效肯定不限於交際,他們以為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裡還可以得到支持、讓自己放鬆、甚至還期望通過「大師」來解決他們內心深處的困惑。我只能說他們真的走錯了方向,尋錯了道。

在談起王林現象的時候,我的一些心理同仁們常常有些憤憤不平,不平的對象當然不是王林,而是那些名人、明星,有點像魯迅對待阿Q的感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們的問題找心理諮詢師不就解決了嗎?不僅安全、有效,而且花的錢又不多,可為什麼卻偏偏跑去找王林這樣的江湖騙子呢?那不是飲鴆止渴嗎?

我也在思考。我覺得至少有下面兩點原因吧。

(1)諱疾忌心的偏見

雖然這些名流走近王林的原因我不清楚,但只要是主動走近王林的,除了因為好奇心或者出於簡單的交際原因外,我敢肯定的是,他們想找王林解決的問題十有八九 都是跟心理有關的。但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心理學的根深蒂固的誤解和偏見,很多有嚴重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的人,不僅不主動求助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甚 至拒絕承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的還意識不到自己有心理問題。在壓力很大但抗壓能力卻相對不足的娛樂圈中,這種現象尤為普遍,加上他們錯誤的減壓方式(比如迷信、酗酒、亂性、吸毒、忍受、暴飲暴食、自虐等),不僅不能有效減緩壓力,還帶來了更多更大更嚴重的循環壓力,因此,娛樂圈中因為抑鬱症自殺的屢屢發生、因為處理不好親密關係而導致頻繁離婚的也並不少見,等等。其實,這些問題如果及時處理,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真的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2)心理現狀的不足

心理學的現狀、尤其是應用心理學(包括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還不完善,有資質、有經驗、有能力的心理醫生與心理諮詢師還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另一個 不足是,國內對於心理學的正向宣傳還遠遠不夠,而一些借用或盜用心理學的(比如成功學、傳銷、靈修、以及江湖術士等)卻在用心理學的方法不停地誤導甚 至害人,從而更增加了人們對於心理學的誤解和抵觸。令人欣慰的是,由國家衛計委牽頭,與中宣部、發改委、教育部等22個國家部委於2017年1月19日聯合發文,出台了《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性意見》,我也因此寫了一篇短文《心理學的春天來了》(請見公眾號「大家心理」2017年1月20日文章)。

雖然心理學的現狀正在迅速轉好,但依然需要一個過程。我期待有一天,人們對於心理問題也能像對待感冒發燒一樣,該防的防,該治的治。那時候,王林現象或許也就不成其為現象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