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呆!拍鳥「名攝」鏡頭下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鳥兒(附拍鳥技巧)

攝影師鏡頭中的鳥兒

你都認識嗎?

快跟隨我們一起來漲姿勢吧~

01

遺鷗

遺鷗(學名:Larus relictus)鷗科鷗屬瀕危候鳥,中型水禽,體長為40厘米左右。成鳥夏羽:整個頭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達後頸,下沿至下喉及前頸,深棕褐色由前向後逐漸過渡成純黑色,與白色頸部相銜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緣具有顯著的白斑,頸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純白色。

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國、哈薩克、俄羅斯和,其越冬地在和韓國亦有發現。遺鷗棲息於海拔1200-1500m的沙漠鹹水湖和鹼水湖中,繁殖期在5月初至7月初,雜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10月南遷。

棲息環境:遺鷗喜歡棲息於開闊平原和荒漠與半荒漠地帶的鹹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濱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灘,湖周種植有沙柳、檸條的固沙林帶。遺鷗每年春天都成群地來到這裡,站立時頭頸伸得很直。每當晴好天氣的黃昏時刻,眾多外出覓食的遺鷗紛紛歸來,在島嶼及附近水面上嘻戲、歡娛,一片十分喧鬧壯觀的景象。

分佈範圍:原產地:、香港、哈薩克、韓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旅鳥:保加利亞、日本、吉爾吉斯斯坦、越南。

保護級別: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瀕危物種。生效年代: 1997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生效年代: 1989

列入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02

銀鷗

銀鷗(學名:Larus argentatus)又名黑背鷗、淡紅腳鷗、黃腿鷗、魚鷹子和叼魚狼等,全長約60厘米。體型厚重,頭部平坦。夏羽頭、頸和下體純白色,背與翼上銀灰色。腰、尾上覆羽純白色,初級飛羽末端黑褐色,有白色斑點。嘴黃色,下嘴尖端有紅色斑點。冬羽頭和頸具褐色細縱紋。數量較普遍。主要消滅有害嚙齒類的益鳥。

銀鷗一般會在陸地上或懸崖上生蛋,一般為三隻。它們會保護這些蛋,而它們的叫聲亦在北半球甚為聞名。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通常成群在一起營巢,也有成對分散單獨營巢的。通常營巢於海岸和海島陡峻的懸岩上,也在湖邊沙灘、湖心或河心小島和苔原地上營巢,有時還在開闊沼澤地中的土丘上營巢。巢主要由枯草構成,有時巢內墊有少許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50-70cm,內徑20-25cm。每窩通常產卵2-3枚,偶爾多至4枚。卵淡綠褐色、橄欖褐色或藍色,被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79mm×45-53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5-27天。

種群現狀: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03

紅嘴鷗

紅嘴鷗(學名:Larus ridibundus),俗稱「水鴿子」,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體長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體重225-350克,壽命32年。嘴和腳皆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

紅嘴鷗數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許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海灣。繁殖於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區及東北部的濕地。在東部及北緯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越冬。主食是魚、蝦、昆蟲、水生植物和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

棲息環境: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庫、河口、漁塘、海濱和沿海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森林和荒漠與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動。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隻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飛翔,或蕩漾於水面。休息時多站在水邊岩石或沙灘上。也飄浮於水面休息。有時也出現於城市公園湖泊。

繁殖方式:繁殖於古北界;南遷至印度、東南亞及菲律賓越冬。在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東北的濕地。大量越冬在東部及北緯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

繁殖期為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營巢群從幾對、十幾對到近千對集中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於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邊或水中小島上。巢多置於岸邊草叢或蘆葦叢中,也置巢於水中飄浮的蘆葦堆或其它物體上,或者在沼澤中的土丘上和岸邊沙石灘上營巢。巢里淺琬狀,大小直徑為內徑16-20厘米,深2-5厘米。巢主要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有多至5枚和6枚的。卵的顏色為綠褐色,淡藍橄欖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大小為41.5-42.5×29.8-30毫米,平均42×29.9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保護等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04

普通燕鷗

普通燕鷗〔拉丁名:Sterna hirundo)為典型遷徙夏候鳥。體型略小約35厘米,繁殖期整個頭頂黑色,胸灰色,尾深叉型。非繁殖期上翼及背灰色,尾上覆羽、腰及尾白色,額白,頭頂具黑色及白色雜斑,頸背最黑,下體白。飛行時,非繁殖期成鳥及亞成鳥的特徵為前翼具近黑的橫紋,外側尾羽羽緣近黑。第一冬鳥上體褐色濃重,上背具鱗狀斑。虹膜褐色;嘴冬季黑色,夏季嘴基紅色;腳偏紅,冬季較暗。主要分佈於北極及附近地區,繁殖區為北極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東及中部。春季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遷走。有很強的遷移性,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越冬。

生活習性:常呈小群活動。頻繁的飛翔於水域和沼澤上空。飛行輕快而敏捷,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並不時的在空中翱翔和滑翔,窺視水中獵物,如發現獵物,則急沖直下,捕獲后又返回空中。有時也飄浮於水面。主要以小魚、蝦、甲殼類、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常在水面上空飛行,發現食物,則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飛行中捕食飛行的昆蟲。

棲息環境: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河口、海岸和沿海、沼澤與水塘。

保護級別:列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5]

  •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

05

棕頭鷗

棕頭鷗(學名:Larus brunnicephalus)是中型水鳥,體長41-46厘米。嘴、腳深紅色。夏羽頭淡褐色,在靠頸部具黑色羽緣,形成黑色領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體白色。外側兩枚初級飛羽黑色,末端具顯著的白色翼鏡斑。其餘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飛翔時極明顯。冬羽頭、頸白色,眼后具一暗色斑,其餘和夏羽相似。

5月中旬產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點或條狀斑紋,孵化期25天,幼鳥飛羽齊后,才隨親鳥離去。10月後,除極個別外,絕大部分鷗集群南飛越冬。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西海岸。

棲息環境:繁殖期間棲息於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和高原湖泊、水塘、河流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海岸、港灣、河口及山腳平原湖泊、水庫和大的河流中。

生活習性:遷徙:夏候鳥,部分冬候鳥。春季於4-5月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離開繁殖地。

食性: 主要以魚、蝦、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習性: 常成群活動。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4]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06

須浮鷗

須浮鷗(學名:Chlidonias hybrida)體長25厘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淺色燕鷗。腹部深色(夏季),尾淺開叉。繁殖期:額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額白,頭頂具細紋,頂后及頸背黑色,下體白,翼、頸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幼鳥似成鳥但具褐色雜斑,與非繁殖期白翅浮鷗區別在頭頂黑,腰灰色,無黑色頰紋。

棲息於開闊平原湖泊、水庫、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於大湖泊與河流附近的小水渠、水塘和農田地上空。繁殖於歐洲南部、北非、中亞、西西伯利亞南部,往東一直到俄羅斯遠東。越冬於非洲南部,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

生活習性:須浮鷗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水面上空振翅飛翔。飛行輕快而有力,有時能保持在一定地方振翅飛翔而不動地方。結小群活動,偶成大群,常至離海20千米左右的內陸,在漫水地和稻田上空覓食,取食時扎入淺水或低掠水面。

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等水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水面和沼澤地上。有時也吃部分水生植物。

種群現狀: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拍鳥」小技巧

「拍鳥」時不僅僅需要機器設備上的支持,同時要求攝影師具備一定的鳥類知識和拍攝技巧。今天為大家介紹幾點拍鳥的小技巧~

1.時刻做好拍攝準備

有時最佳的拍攝機會就出現在不經意間,所以一定要時刻做好拍攝準備。當你來到野外,要保證長焦鏡頭裝在機身上,最好使用500—600mm鏡頭,這樣,即使突然有鳥落在面前,你也能立即開始拍攝。

2. 在直射的陽光下拍攝

在直射的陽光下拍攝的原因有兩個:首先你可以用更高的快門速度,其次太陽可以為鳥類提供均勻的光線。更快的快門有助於你捕捉鳥的瞬間(因為它們不會在那裡靜止很久),而均勻的光線則讓你避免出現濃重陰影隱藏羽毛的細節。

3. 耐心等待

如果你離得太近,它們就會迅速飛走。所以不要主動去靠近它們,而應該等它們向你飛過來。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會經常有機會遇到它們就落在你的附近——只要它們認為你沒有威脅(一般需要你長時間保持靜止不動)。

4. 使用連拍

要捕捉鳥類飛翔的瞬間,需要使用連拍模式來確保「抓」到一張不錯的照片。出門前確認相機已經設為連拍模式,並且存儲卡有足夠的容量。

5.對眼睛對焦

觀眾看照片時會首先看到它們的眼睛,所以一定要確保焦點在眼睛上,並且銳利成像。要做到這一點,不要使用自動選擇對焦點,並且最好多利用中央對焦點。

編者按:

為普及鳥類科學知識,「東勝發布」特開設「讓鳥兒飛」環保主題文化專欄,通過攝影展、攝影技術貼、環保知識科普等方式,展示東勝及周邊地區自然生態保護成果,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