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南京七家灣:你不知道的故事

關注 城市流動的方向

傾聽 城市心跳的聲音

當代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說:「如果說地名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代號,那麼這城市的生命密碼就在其中;如果你崇敬這地方的文化,這地名就是一種尊稱;如果你對這地方有情感,這地名就是一種深摯的愛稱。

南京朝天宮街道地域歷史上,曾是外來人口聚集地,有很多地名來源與他們有關。有名的「七家灣」可能你知道的只是「牛肉鍋貼」等小吃,但是她還有更多的故事。

01

七家灣的名字來源是因為此處有七家回民,他們以宰牛賣肉為生,所以附近有一條評事街,過去叫「皮市街」,是宰牛之後售賣牛皮製品的地方。關於七家灣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其實也是眾說紛紜。

說法一:宰牛七姓:相傳明初時,有陶、馬、丁、姚、哈、莫、白七家回民在今七家灣地區聚居,彼此以宰牛為業,后發展為巷,因巷形彎曲如環,故稱「灣」。南京地方志文獻《元江寧鄉土志》載:「七家灣者,指七家回教牽牛者而居。」

說法二:從龍七姓: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將從其有功的七位回族將領集中安置在秦淮河沿岸,以此七姓為基礎建立了回回街,即今日七家灣。這七姓,一說是哈、麻(馬)、達、沈、帥、金、沙,另一說是:沙、火、沈、哈、米、李、金。

說法三:回地七姓:相傳明永樂十一年,南京戶部主事張班(又名簡貴信),奉旨到寧夏鎮壓當地叛亂。得勝班師回朝時,他將當地的回民貴族帶到南京安置,回民中有七大姓:陶、馬、丁、姚、哈、莫、白,「七家灣」因此得名。

說法四:倖存七姓:民間傳說明初時,現七家灣地區的居民們用「隱語刺君」,大為惱火,下令錦衣衛「屠其里」,僅存七家。南京地方志文獻《運瀆橋道小志》載:「相傳明太祖於上元夜,微行至此,見有畫『不纏足婦女懷抱西瓜』以刺馬皇後者,大怒,令屠其里,門有張燈者,盡殺之,僅餘七戶雲。」明朝徐禎卿著筆記《翦勝野聞》亦有相關記載,南京地區也因此形成了民間諺語「眼淚流到了七家灣」。但正史研究者一般認為此為附會之說。

說法五:七家轉彎:自東吳築冶城始,朝天宮之南街巷密布,至元明時漸定形。時人常說,到這裡街巷如迷宮,每過七戶人家,就要轉入另一條街巷,而此里東南西北又全是河(運瀆河、內秦淮河、外秦淮河),故有「七家灣」之說。

(評事街升州路口)

02

南京七家灣,解放前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賣雞鴨,宰牛羊,跑經紀,竄五洋」。明朝初年,朱元璋遷徙國內10萬熟練手工業者聚集京師,其中,眾多從事製革技藝的匠戶多集中在七家灣一帶,形成明代南京皮革製作中心,如皮市街(今評事街)、牛皮街(甘雨巷北段)、牛首巷等。

南京五中國中部冶城校區西圍牆外的一條小巷,稱狗皮山,南起安品街,北至醬棚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包是疏通運瀆,挖泥堆砌而成。明代起,當地人多在此上曬狗皮,漸漸地,這個小山包就有了自己的名字——狗皮山。

剛說到的評事街,它北起笪橋,南至升州路,是古城南京有著千餘年歷史的一條老街。元代,這裡為皮貨市場,初稱皮市街,后訛為評事街。明《洪武京城圖志》載:「皮作坊,在習藝坊西,舊評事街。」清複名評事街,民國稱評事大街,「文革」時曾名立新街,今再稱評事街。

牛首巷,有所謂「大小牛首巷」的說法。大牛首巷,東起鼎新橋,西至倉巷。相傳明代起這裡為南京的重要宰牛場,宰牛的師傅技術特別好,民間有「七家灣的牛——眾人分了」的傳說。后又分出一條小巷,稱小牛首巷。

民國期間,大小牛首巷不僅宰牛出名,而且金陵鹽水鴨也大有名頭,「王廚」鴨子、「韓復興」鴨子都位於此地。1993年拓寬建鄴路時,大(小)牛首巷消失。

輝復巷:輝復巷也有「大小」之說。大輝復巷南起安品街,北至今小常巷。陳作霖《運瀆橋道小志》載,(安品街)「道北委巷縱橫,其近甓門者,曰輝復巷。(北通七家灣)自巷東出,又有小輝復巷。(東通驢皮巷)予宅后戶所在也。」明代,這裡聚集大量回回戶和回民服務機構,附近人稱此巷為「回回巷」。

又因南京白話「回」「輝」不分,后演變稱為「輝復巷」。今大輝復巷21號為西北三省會館遺址(也稱甘青寧三省會館),其前身為回族艾瑞庭家族老宅;大輝復巷曾辦過清真女學。

(草橋清真寺)

03

唐宋時期,隨著「番客」、「胡商」到金陵經商,陸續有回民定居,成為南京回族「先民」。元代戶籍制度,確立有「回回戶」,不少「回回」人來到集慶路(轄今南京),逐漸居住在城南一帶,為後來七家灣地區回民聚居奠定了基礎。隨著明定都南京,大量「回回」軍民進入南京,以七家灣為中心,聚居在城南扇形地域。因此,這裡的不少街巷命名與「回回」有關,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回民姓氏類:如七家灣、大(小)常巷、韓家苑;

回民職業類:如評事街、驢皮街、狗皮山、大(小)牛首巷、大(小)輝復巷;

穆斯林禮拜類:如禮拜寺巷、小禮拜寺巷。

南京五中國中部冶城校區東圍牆外,有一條小巷,它南起安品街,北至紅土橋菜場後門,原稱常巷,后稱大常巷。傳說明初,朱元璋把常遇春的精兵部隊安扎在水西門內(車兒巷、糯米巷來歷即此),常遇春也在今大常巷建有府邸,故名。

民國初期當地居民將常巷北段一條向東沿伸的小巷子稱小常巷。大常巷后建有清真寺,建國后,這裡還辦過民族夜高中。近代伊斯蘭教四大阿訇之一的達浦生17歲時,在常巷清真寺專攻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伊斯蘭教經典教義,20歲時到北京牛街禮拜寺進一步深造。

韓家苑,傳清末一韓姓富戶在此建房居住,因而得名。這韓姓大戶是何人,史料沒有確切說明。但清真韓復興板鴨,南京卻無人不曉。韓復興板鴨店由韓連登創辦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

韓連登是回民,祖籍河南,清同治元年(1862年)因災攜家眷逃難至回民比較集中的南京水西門,以給別人挑送鴨子為生。經過幾年打拚,在倉巷等處亮起「清真韓復興板鴨店」招牌,漸聲名遠揚。為保證鴨子的質量,韓復興還在今韓家苑自建原料基地,飼養活鴨。

歷經百年滄桑,1992年,韓復興被選為中華老字號。

(西北三省會館)

04

因回民當中有部分為穆斯林,做禮拜是他們的必修課。七家灣地區就有了漢西門清真寺、登隆巷清真寺、常巷清真寺、草橋清真寺、小王府巷清真寺、內橋灣清真寺、小板巷清真寺等多座清真禮拜寺。人們把漢西門清真寺、草橋清真寺前的小巷就稱之為禮拜寺巷和小禮拜寺巷。

今羅廊巷近城西幹道向東有一條小巷,稱禮拜寺巷。因有漢西門禮拜寺而得名。「文革」期間,曾名禮拜巷。原附近還有禮拜寺後巷。

原草橋清真寺門口的一條小巷,因寺而得名為小禮拜寺巷。相傳,小禮拜寺巷內原有一大戶人家建房,房建成后其房檐高為一丈二,有人告知官府,其房檐高度超過了皇室房沿高度,為避「欺君」之禍,該戶人家遂將新建之房改為「安堂寺」供奉真主「安拉」。因回民固有尋根,俗稱「巴根草」的習性,後來寺朝拜人絡繹不絕,引回民伴寺而居。

(漢西門清真寺舊影)

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關於她的故事,關於她的發展,還有很多歷史值得發掘。南京,是一座值得大家用心留意的城市,一磚一瓦,一牆一門,滄海桑田之後,都是經典。

本文綜合整理於美麗朝天宮等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