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等教育突進:20餘省份400億趕場「雙一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青塔(ID:cingta-com

記者 | 戴春晨,邢佳慧,鄧雪芬 編輯:學妹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雙一流」建設,近日終於有了國家層面的「施工藍圖」。

春節前夕,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意味著有了國家層面「雙一流」操作細則。而在此之前,全國已有20餘個省份陸續公布了本省升級高等教育的「施工藍圖」,並提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國內高水平大學、國內百強高校的相關量化指標。綜合各省明確的量化指標看,這一輪「雙一流」建設風潮,到2020年,全國擬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至少有21所,擬建設的世界一流學科至少58個,國內一流學科上百個,而提及建設國內百強高校的指標已超110所,牽涉財政經費投入至少已達400億元規模。而高校資源最為豐厚的北京、上海,大部分指標並未公布,不在統計之列。

在新一輪高等教育資源角逐中,地方顯露出要大幹一場的雄心;而高企的指標、各地目標之間出現的衝突,也給地方完成規劃目標埋下巨大壓力。

20餘省份趕場「雙一流」

需要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學?在國家層面的規劃藍圖裡,這個問題尚未有明確的數字。從2015年提及「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方案,到近日明確操作策略的「雙一流」暫行實施辦法,以及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數量目標均冠以「若干」、「一批」等非實指的說法。唯一明確的數據,是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國家「雙一流」戰略將「支持建設100個左右學科」。

隨著「雙一流」戰略在地方的落地明確,相當一部分「若干」、「一批」的表述,被一個個具體數字所取代。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已有20餘個省級政府出台「雙一流」的對接方案,或與之相關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其中,湖南省提及2050年建成4所世界一流大學的遠期目標;而江蘇省則計劃2020年爭取5所高校進入國家層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到2030年至少建成2所;陝西、山東則分別提出1-3所、1-2所的區間目標;浙江、廣東則明確目標為建成2所;而甘肅、吉林、內蒙古等省份也規劃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學。這些省份大多也明確世界一流學科的數量,少則2-3個,多則達到20-30個。

值得注意的是,明確建設「雙一流」的江蘇、浙江、廣東,同時在規劃建設數量更多的國內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定位是「西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此之外,一些省份更是提及建設「國內百強高校」等差異化目標。國家層面的「雙一流」承接至地方,或者說地方對本省高等教育的升級改造,呈現出不同的定位。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表示,地方對高等教育呈現出不同定位,是基於經濟基礎、財政能力和原有高等教育資源的綜合考慮。南京、武漢等城市原有部屬院校多,水平相對高,因而有條件衝擊「世界一流」;而廣州等城市由於財力雄厚,能支持和發展更多高校;但像寧夏這樣的區域整體水平不高,因而提出「西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特色戰略。而在「雙一流」強調「動態調整」、「有進有退」的背景下,建設高水平大學等院校相當於「預備隊」,可在某些大學因調整而退出后「補位」。

不過,話雖如此,目前規劃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國內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學科,數量似乎有點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餘省公開數據發現,全國到2020年將建成世界一流大學10所左右,2030年將建成16所左右,2050年則會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1所左右。而對「高水平大學」的規劃,全國提及目標已達到110所,其中江浙鄂魯四省提出的國內百強目標就達到41所,佔據四成席位。20餘省共計劃建設世界一流學科至少58個,國內一流學科上百個;有省份甚至計劃,國內一流學科數量不低於國內的10%,留給其他省份的「額度」不多了。

有趣的是,高校扎堆的北京、上海還沒有公布「世界一流大學」的量化目標。這也意味著,實際的數據,可能比前述數據還大。

同濟大學發展規劃中心主任助理張端鴻認為,由於目前沒有完成不了目標的問責機制,地方做規劃時儘可能考慮本省最佳狀態達到的水準,因而所提目標相對樂觀,有一定超前性。相對較高的目標能傳遞壓力,驅動本省高校往前走。

不過,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卻擔憂,在地方自我加碼的情況下,政績驅動將會幹擾一所大學能否進入「雙一流」建設的標準。到頭來,入選「雙一流」的大學有可能並不是真正辦學水平高的院校,不利於整個大學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雙一流 評價一定要降低行政權力的干預。」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400億元的錢袋子怎麼管?

政府的規劃與支持,是一座大學發展必不可少的「能量源」。20餘省近期陸續出台的相關規劃,既給出量化指標的「理想」,也給出實打實的經費支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至少有北京、上海、廣東等11個省(市)明確了支持「雙一流」的經費目標,粗略合計已達400億元規模。其中,北京預計投入100億推進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山東、廣東也明確了50億元的「彈藥」。

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是,高校的錢袋子應該怎麼管。按現行高等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高校管理體制,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主要實行的是「綜合定額+專項補助」。其中,預算定額是標準化的經費支持,對於每所院校都差不多,保證大學的一般需要;而專項資助則是重點支持一部分大學的撥款,有激勵這些大學提高辦學水平的意味。但按傳統的體制,無論是預算定額還是專項資助,都有相對嚴格的使用要求,俗稱「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

身在高校的張端鴻就談到這種現象:過去高校的財務管理是非常低效的,所有的科目分得非常細,各個科目之間不可以隨意調配資源,比如在人才培養科目是富餘的,但只能用在這個地方;青年教師的支持比較少的但是不能用其他科目的錢來「支援」。這會讓基層的學術組織在調配資源時面臨有錢不能用,有錢不夠用。一個弔詭的案例是,基層院系在自主辦學的過程中籌集到比較可觀的資金,但按照規定不能用於人力資源的分配和人才的培養,最終各種排列下來以後,這個錢只能用於造樓。

「這就變成了很低效的資金配置模式。」他說,「現在改革的方向是,雖然資金仍然是專項資助的途徑來給,但是提高整體性,資金整體打包給到院校;另外在高校內部,給二級管理主體的也就是院系整體打包。這實際上給院系使用資金更大的自主權,這會激活學術組織的活力。

在此基礎上,一些教育研究者期待強化對教育經費投入的績效評估。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研究員許長青認為,過去的績效評估更多強調的是院士數量、人才數量等具體的、靜態指標,以後要更多關注到畢業生社會評價、學術聲譽等無形的、動態指標,建立起新的動態評估機制。這樣更能全面反映一所高校的真實水平,從而評估財政投入有沒有效益,有沒有違背管理者的願望。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提到,績效評估比較重要,實施「雙一流」的計劃伊始,就應當明確考核方式和標準,進行事前的引導建設,而不要等到建了一段時間之後再來開始考核。但現在矛盾的是,教育部的實施方案也提出了考核方式,但是只是原則性的考核要求,而且對於誰來考核,用什麼來考核並沒有明確的說法。因而,績效評估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地制定規範、明確的要求。

用好錢、辦好學,還有更多事情要做。別敦榮表示,除了財力的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還需要有制度、理念、精神,需要有一套與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制度來支持學校的發展,也需要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大學的理念、大學的精神來支持大學的發展。而這也是吸引人才的「軟環境」。

張端鴻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是個綜合性工程,不僅需要經費和師資的支持,同時應當設立一流的課程、招一流的生源。

·

·

·

END

l 後台回復關鍵詞查看相應文章 l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