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賽車總動員3》最佳的理解方式:要從NASCAR說起

文|Karakush

圖|PR、網路

我從6歲開始看迪士尼看了20多年,發現這個假裝兒童皆宜的公司,其實是走成人路線的。它在一群會說話的動物、玩具、甚至汽車的超現實外殼下,都裝了一顆無比現實主義的心。

比如看了四遍仍能讓我痛哭不止的玩具總動員,其實是用了14年時間在說,成長是一場別離;又比如此刻正在全國各大院線熱映的賽車總動員,其實是用了11年時間在說,再長下去就是一場中年危機——

「什麼時候退役,晚輩會告訴你的。」

電影中的這句賽車圈行規,真實得就像搖滾界盛著枸杞茶的保溫杯。而最終,麥昆也像自己當年盛氣凌人地拍死前輩那樣,被後浪拍死在前灘上,只是在迪士尼的世界里,他體面地退役,並把機會留給了年輕人。

巧合的是,就在昨天,主角閃電麥昆的原形——道奇蝰蛇,正式停產。電影與現實這樣重合,令人不勝唏噓。

然而若非汽車愛好者,恐怕國內絕大多數觀眾朋友是鮮少會知道這台在美國家喻戶曉,和雪佛蘭科爾維特齊名的美式跑車的;更不用提,導演在電影中所精心安插的無數致敬的人設和情節了。

事實上,除了主要角色都能在美國汽車工業史上找到原形,整個第三部故事的靈感都是源於納斯卡賽車(NASCAR)這項美國人民最熱衷的運動賽事。

比如電影中最盛大的比賽佛羅里達500,對應了納斯卡的開戰賽徳通那500,後者正是位於佛羅里達;而麥昆尋求賽車老鳥們指導的廢棄賽道,也是按照現已廢棄的兩條納斯卡賽道還原設計。導演特地找到了1949年見證了第一場納斯卡的兩條北卡老賽道,可謂情深義重。

甚至在人物設計上,也加入了賽車歷史的考慮。比如麥昆的師父是一輛1951年版的哈德遜黃蜂。這個經典的美國汽車品牌在1957年就不復存在了,但黃蜂車型是1951-1954年的納斯卡冠軍,留下不少至今也沒人打破的紀錄。

而從麥昆手中接棒的後輩Cruz Ramirez,儘管沒有標準的原形,但是從體貌特徵判斷是現在納斯卡場上的常勝者雪佛蘭SS以及雪佛蘭科爾維特C7的混合體——竟然不是名字相差無幾的科魯茲(Cruze)我也深感意外。

設置一個迄今100多年的品牌作為象徵未來的接班人,或許是出於迪士尼對雪佛蘭這個戰略合作夥伴的偏愛,但兩者更契合之處在於,雪佛蘭至今仍像一個勢不可擋的年輕人,壟斷著納斯卡的獎盃。

去年的年度廠商總冠軍便是雪佛蘭,而歷史上,雪佛蘭一共39次奪得此獎,是廠商冠軍數量最多的品牌,大大領先於第二名福特的15次紀錄。

1950s納斯卡還叫GNSCC時的冠軍和冠軍車

考慮細緻如斯,是因為導演本身就是個賽車控。自幼成長在對納斯卡狂熱的肯塔基州的導演表示:我感覺自己在情感上就和納斯卡捆綁在一起,對它就是很感興趣,所以才會竭儘可能地去挖掘各種素材。

為什麼美國人熱愛賽車?

海明威曾說,世界上只有三項稱得上運動:鬥牛、賽車和登山;其他的只能算是遊戲而已。這位美國人摯愛的國寶作家所下的判斷,或許能做代表。

並不是所有的賽車運動都受到美國人的垂青,比如F1。你也許很難想象美國這麼一個汽車工業強國,竟然和一樣,很多年都沒有出過一位F1車手。

在車迷眼中,兩者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比賽,雖然在路人眼裡都是繞圈競速。F1賽車是充滿高科技的機器,質備輕、馬力大、流線型;而納斯卡相較之下就簡單粗暴多了,尤其是至今依然依靠4擋手動變速箱和112號含鉛汽油。

事實上,納斯卡賽車都要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改裝,所有的賽車都採用2.4升、V型8缸發動機,輸出634千瓦,850馬力,最高時速352公里;沒有電子輔助裝置,沒有前車燈,以保證車隊和車手之間公平公正,沒有太大的硬體差異,下場比賽的時候全靠車技和蠻力拚搶,精彩程度當然要遠勝過單靠車型參數就能預知比賽格局的F1咯。

在美國知乎Quora上,關於為什麼美國人喜歡看納斯卡,有個高贊置頂的回復言簡意賅——因為愛看撞車啊!隨便哪條納斯卡的廣告都能看見賽車被撞飛撞爛的暴力畫面,也說明就連官方都暗暗承認這是賣點。如果你有幸到現場觀看,距離賽道只有一層鐵絲網之隔,或許伸出舌頭就能嘗到火花的焦味。

還有人會評選最佳撞車集錦,這是TOP15

有人說,納斯卡堪比美式摔跤WWE,既是一種運動,又充滿了戲劇張力。只要看過一場WWE的比賽,就會被各種無限制的恩怨情仇折服。賽場上的勝利是帶著無限溢價的尊嚴和榮耀的,你從不會如此在乎輸贏。

但納斯卡的魅力顯然更猖獗。每年超過1.5億的觀眾會到場觀看,電視收視率更是壓過了棒球和NBA。光是之前提到的徳通那500那一站,自1995年起就是納斯卡比賽中最重要且最吸金的一站,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計的觀眾前往朝聖,電視轉播就能達到2000萬。

這些納斯卡的冬粉,被認為是全美國最忠實並且最具有購買力的群體。儘管在賽場上的賽車都經過規則改裝,原厂部件可能就剩底盤和與4S店中販售的量產車外觀形似的車殼,但並不能阻止冬粉的狂熱。

有報告顯示,40%的賽車冬粉會在買車的時候考慮購買和納斯卡有關的車型。尤其對於性能品牌而言,大約四成的新車買主是賽車粉,而在這些人中又有85%會是納斯卡的冬粉。

不過,其實賽場上看不見的那些故事才更讓人著迷。提起納斯卡最偉大的車手,不少人會想到前兩年回歸賽道的7屆冠軍Jimmie Johnson,他不僅獲獎無數,並且是第一個受到聯合新聞年度男子運動員獎項認可的賽車手,被前總統歐巴馬稱為納斯卡的邁克爾·喬丹。

但最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故事,卻是關於Wendell Scott這位先鋒的非洲裔美國車手。他是第一個參迦納斯卡的黑人車手,也是第一個獲勝的黑人車手。在他參賽的上世紀50-70年代,美國還處在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甚至在觀眾席還必須劃分黑人區座位的時期。

1963年那屆的納斯卡,Scott率先衝過了終點線,並且還是以領先兩圈的巨大優勢將其他選手遠遠甩在後面。然而裁判卻因為種族問題,無視了他的成績。直到2010年,也就是47年以後,這個遲到的獎盃才被送到Scott家人的手中,彼時Scott已經逝世20年了。

而在1963年之後,Scott仍然在堅持比賽。在他13年職業賽車生涯中,總共進入過20次前五,147次前十。直到2015年,被納入納斯卡名人堂。他被認為是打破了納斯卡種族偏見和障礙的傳奇。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Jimmie Johnson還是Wendell Scott,所選擇的賽車都是雪佛蘭。前者是一輛雪佛蘭SS,而後者是一輛雪佛蘭Bel Air,在1981年已經徹底停產了。

至於原因,我想和上世紀50年代以來,無數選擇雪佛蘭賽車的車手一樣,不僅是因為更優越的性能與技術,更重要的或許是這個品牌在賽道上累積的打破限制、無往不勝的信念。尤其對於像Wendell Scott這樣經濟拮据、沒有贊助的平民車手而言,雪佛蘭即便是以量產車甚至家用車為根基的賽車,即便是倒過手的老車,同樣能跑出優秀的成績。這種依靠自身努力成就夢想的賽車文化,深受納斯卡車手的認同,或許是這樣的拼搏精神才總能感染到那麼多美國人關注這個比賽。

你該開著科魯茲去趟美國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觀眾對於賽車的理解,恐怕就如同對於賽車總動員的理解,停留在一個層面——汽車,工具;動畫片,哄孩子的工具。

而雪佛蘭如同一個縮影,集中體現了和美國的認知差異。國內著名美系性能控38號就曾說,如果你要了解雪佛蘭,最好的方法就是來一趟美國。

這個美國味十足的營銷方案,如今卻已經付諸實施兩年了。從去年開始,上汽通用雪佛蘭就舉辦了「直通NASCAR」的賽事體驗活動,讓的雪佛蘭車主直接去體驗一把這個品牌背後的美國賽車文化。

這是一個全年挑戰賽,分為四個等級,採用積分晉級制度。今年6月開始,已經在全國近300個城市展開。最後2017年和2018年年度積分前10的參賽者,就能前往美國,現場觀摩2019年的納斯卡比賽。另外,比賽的總冠軍還可以獲得第六代科邁羅RS一年的使用權;亞軍、季軍分獲科魯茲一年的使用權。

比賽用的車型,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科魯茲。這款自2010年就引進國內的A級車,因為外形出眾性能出色,是運動型緊湊級車的代名詞之一。歷經三代,現在的科魯茲更打出了「運動科學」的名號,深深把運動的概念印在車型身上。

的確,雪佛蘭談運動不是空穴來風,創始人路易斯·雪佛蘭就是賽車手,旗下車型也馳名於印地500、勒芒和NASCAR等眾多賽事。雪佛蘭對於賽車的理解,從旗下的高性能車系就可見一斑。

無論是美國國寶級跑車科爾維特、「大黃蜂」科邁羅,還是繼承了品牌賽車基因的科魯茲,傳動系統技術、輕量化科技、底盤調校等,都可見百年品牌的賽車功力。即使是最接地氣的科魯茲,也在研發階段接受了紐博格林賽道的嚴格測試。而賽車改裝版的科魯茲,更是叱吒WTCC世界房車錦標賽。

科魯茲的優點自不必多言,車身緊湊、操控靈活、動力寬裕。國內一個知名車評人曾經這麼評價:不是追求什麼刺激,而是讓自己開著台實用的家用車仍可以有充滿衝勁的生活態度,享受到駕駛中每一次轉動方向盤、踩動油門踏板的樂趣。

如果你開始嚮往那樣的樂趣,想要了解別樣的雪佛蘭和真正的美國賽車,或許可以先從一台科魯茲開始,準備好明年的直通賽吧。

「閱讀原文」,開啟新體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