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們都成功了,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說起腦癱,很多人會自然地與「智障兒童」聯繫在一起,認為腦癱患者其實就是智商有問題的兒童,但其實不然。

近日,新聞爆出一位腦癱女孩聯考考出 535 分的消息,這位女孩用自己的行動顛覆了所有人對腦癱兒童的看法。

這位女孩叫譚於映來自咸寧,今年 19 歲,因出生窒息造成腦癱,天生行動不便,特別是有著書寫困難。

但是她在母親的陪伴下,克服種種困難,一直保持著優秀的學習成績。

高中時期,她用超強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克服了表達和書寫的因難。

今年聯考,考慮到她書寫慢,她的父親在學校的幫助下,向省教育廳申請延長考試時間半小時,幸運的是她獲得批准,順利完成聯考。

最終譚於映取得 535 分的成績,這與理想的成績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她表示會選一所大學,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在大學里實現夢想。

最後,譚於映被湖北大學錄取,學校表示,對於錄取工作該校一是要體現人文關懷,二是要鼓勵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

對於她這麼優秀的學生,只要專業沒有限制,該校非常歡迎。會提供宿舍給母女免費入住,還會為其母親提供臨時崗位,保證她安心學習生活。

很多人對於腦癱其實存在很大的誤解,這些孩子也許行動不便,也許看起來跟別的孩子不同,但他們的智商和情感其實和正常孩子是一樣的。

5 月,美國波士頓,留學生丁丁剛從哈佛大學法學院 LLM (相當於國內法學碩士)畢業,轉身又投入到美國司法考試的複習準備中。

▲ 丁丁與母親

你無法想象,照片中這個陽光大男孩,29 年前,因宮內缺氧面臨窒息,一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度腦癱。

在 5 份病危通知書以及「將來非癱即傻」的預言面前,媽媽鄒翃燕選擇將他留下。

2007 年,丁丁以 660 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 年考入哈佛。丁丁說,能做媽媽的兒子,「很幸運」。

為了給兒子治病,鄒翃燕不惜做一名單身母親,把全家扛在肩上…回想起 29 年前分娩的痛,一切都歷歷在目。

1

「固執」的產婦

「這個孩子沒有搶救價值了,將來非傻即癱。我建議你們放棄。」

1988 年 7 月,一起醫療事故造成鄒翃燕的胎兒宮內窒息。

孩子生下來的揪心一幕,刻在鄒燕的記憶中:全身發紫,不哭也不鬧,雙眼緊閉。轉院搶救,孩子小小的鼻孔一個插著輸氧管,一個插著鼻飼管。

護士來打針,扎不進,汗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皺巴巴的臉上,孩子還是沒絲毫反應,眉頭都不皺一下。

躺在產房裡早已筋疲力盡的她,接到的是五張病危通知單和醫生一句「理性」的建議。

「別要這個孩子了,將來會拖累我們一輩子。」丈夫近乎無情的理智,讓鄒翃燕失望至極。

為了讓腹中胎兒來到人世吸一口新鮮空氣, 25 歲的鄒翃燕用盡了每個毛孔的力氣。

十月懷胎,數次暈倒在講台,被學生抬回家;改變愛睡懶覺的習慣,天天早起讀詩;買最新鮮的食材,自己做自己吃,吃了吐吐了吃。

「不行!我要把娃生下來!他的小腳丫曾經那麼用力地踹我的肚皮,他的小心臟和我的心臟一起律動。我曾經承諾要把他帶到人間,同喜同悲。」母親的本能如潮水般洶湧。

「你不聽醫生建議,這麼固執,你自己養這個孩子!」丈夫的話字字如刀。

「這還是我認識的男人嗎?無情、自私、毫無責任感。這種丈夫,不要也罷。」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在骨肉和丈夫之間,鄒翃燕最終選擇了前者,自此開始一段註定荊棘叢生的人生。

她給孩子起名丁丁(第二個字念「zheng」),即是因為她想起《詩經》里「伐木丁丁,鳥鳴嚶嚶」的詩句,大樹砍伐都有響動,她希望他至少能在這世界留一點聲響。

2

「全能」的媽媽

丁丁小腦運動神經受損,一歲手不會捏握,兩歲才會站立,三歲才會走路,六歲才能跳…

丁丁比同齡人慢幾拍的童年裡,傾注著鄒翃燕比其他母親多幾倍的努力。

當年,在武漢幼兒師範學校任教的鄒翃燕月工資不過百餘元。丁丁的康復治療全部自費,光按摩就一周 3 次,每次 5 元。

三代四口人擠在一間 20 平方米的平房,遇上雨天,屋外大雨室內小雨,床頭床尾擺滿接漏的盆桶,窗台上經常長蘑菇。

為了養家糊口和給丁丁治病,她跑遍全省做禮儀培訓,還兼職賣過五年保險。

艱苦的治療過程不堪回首,醫生從未承諾丁丁能恢復到什麼程度,只說治療一定比不治好。

為了給兒子一個儘可能安然的將來,她幾乎拼盡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帶兒子看病,風雨無阻;

把自己訓練成按摩師,一有時間就給兒子按摩;午間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兒子玩撕紙遊戲,開發智力。

「媽媽養育我非常辛苦。我小時候,記得一次去按摩趕上下大雪,媽媽騎腳踏車帶著我,陷進泥坑裡。把我扶起來,腳踏車倒了;把腳踏車扶起來,我就倒了。

等到了醫院,母子都成了泥人。醫生看到后大吃一驚,說今天這樣都覺得你們不會來了,我媽媽說我的病情耽誤不得,醫生都感動得熱淚盈眶。」丁丁回憶道。

「我留下孩子,就會陪他到底。孩子第一次站立,第一次邁步,第一次叫『媽媽』,都是上蒼給我的禮物,老天待我不薄。」鄒翃燕滿懷感恩,所有不幸都被她過濾掉了。

3

「狠心」的母親

在別人眼裡,鄒翃燕有時候是一個「狠心」的母親。

丁丁運動不協調,用筷子這種小事對他來說難如登天。別人看不下去,勸鄒翃燕別讓他學了。

「以後一桌人吃飯,就他一個人不用筷子,別人就會好奇。他必須要跟每個人解釋自己腦癱,那會極大傷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我堅持讓他學,」鄒翃燕說。

打過、罵過,過了一年多,丁丁終於學會了使筷子。

我不想他因為身體疾病自慚形穢。就是因為他很多方面不如別人,我對他的要求才更高,讓他更努力。

鄒翃燕想盡辦法幫助丁丁克服身體缺陷給學習帶來的障礙。

丁丁握不穩筆,她就拿著他的小手,從粗的畫筆開始,練習畫一些形狀,再換細的筆。

從一歲起每天堅持帶丁丁讀書,不到兩歲,孩子就認識了 100 多個漢字。

而丁丁上學后,鄒翃燕卻從不輔導孩子功課,也從不逼孩子上培訓班。

讀三年級時,老師要求,家長出試卷給孩子做,做完還要檢查、打分。

鄒翃燕從來不出,都是鼓勵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鄒翃燕統統不檢查就打 100 分。

一次,丁丁回來悶悶不樂,「媽媽,你今天被我們老師批評了,我做的題明明有兩道錯的,你還打 100 分。老師說你不負責。」

「我以後還會天天給你打 100 分。」鄒燕很淡定,卷子既然自己出、自己做,還好意思做不對?我們行動比同學慢一點,那更要保證正確率呀。

從此,丁丁養成了做一道題、就盡量做仔細做對的習慣,正確率越來越高。

鄒燕後來總結,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與小時候養成的這些學習習慣不無關係。

「如果只看學習,那我媽媽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關注點在更高層次的東西,」丁丁說。

「我媽媽的一句口頭禪是,『別問我,我是文盲』。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教育理念。」

4

精神的「導師」

在丁丁心目中,媽媽對自己總是循循善誘,「教育小孩用的是智慧」。

高二時,他一度成績十分不理想,他很失落,反問媽媽,為什麼一定要考名校?

媽媽帶他去東湖邊看房子。在一樓,媽媽問,「能看到東湖嗎?」

「不能。」

上六樓,「能看到嗎?」

「能。」

「看得清楚嗎?形容一下。」

「不是很清楚,就像一個小手絹。」

到了 20 層,母子倆眼前,東湖水面開闊,盡收眼底。

「這才是東湖真正的樣子啊。」媽媽告訴他,東湖的樣子是客觀存在的,人在不同的平台,視野不同,看到的景象才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

在母親精心陪伴下,丁丁 2011 年從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同年進入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就讀。

2016 年 3 月,已經工作兩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

「我從來沒敢想過申請哈佛,是媽媽不停地鼓勵我讓我試試。我每次遲疑不前時,媽媽都會伸出有力的雙手,護我前行,」丁丁說。

談到養育兒子的體會,鄒翃燕覺得兩點最重要:尊重孩子和家長的自我成長。

在兒子面對重大人生抉擇時,鄒翃燕都把丁丁當成平等的「談判對手」。

丁丁也認為,平等協商是他們母子健康關係的基石。

「很多家長在職場上可以雄辯滔滔,面對孩子不是溺愛成性,就是缺乏耐心,不會用平等而嚴肅的態度來和自己的孩子討論。我媽媽則不同,意見相左時,她會引經據典讓我心悅誠服接受她的觀點。」

在丁丁眼裡,媽媽是「精神導師」。鄒翃燕卻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摯友。

「我從不覺得自己偉大。我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為了孩子而不斷成長進步的媽媽。」

雖然哈佛提供了多達學費四分之三的助學金,但是剩餘四分之一費用對母親來說仍是不小的負擔。

「我小時候常常想,自己 30 歲應該如何如何,現在我 29 歲了,還要媽媽養著。我希望能爭氣一點,早點養活自己,讓媽媽也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把腦癱孩子送進了哈佛,鄒翃燕不覺得自己偉大。

她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為了孩子不斷成長進步的媽媽」。

自己絕不只是這場馬拉松的陪跑者,她也是運動員,伴隨醫生當年斷言的「痛苦艱辛又漫長」,她也收穫了力量與快樂。

培養兒子的同時,鄒翃燕從未放鬆對事業的追求:她是副教授,是武漢市教壇新秀、武漢市青年女教職工標兵、武漢市首屆優秀青年教師、武漢市學科帶頭人,也是湖北省禮儀學會副會長、高級形象管理師。

對媽媽的一往直前,丁丁用行動表達敬佩。

丁丁小時候,穿別人的舊衣服,從來沒意見。為節約路費,除寒暑假外都不回家。讀研時,他經常頂烈日從北大走到清華,因為他感覺清華食堂飯菜更便宜。

鄒翃燕感覺,母子倆就像一個大寫的「人」字,丁丁是一撇,她是一捺,相互支撐,相伴相生。

從死神手裡搶回一條命,打破「非傻即癱」的斷言,考進北大與哈佛,這些,都只是一路上的站點,「人生的馬拉松沒有終點」。

丁丁的下一站,是近期備戰的美國司法考試。他每天複習 8~12 個小時。「考試很難。」他也發愁。

鄒翃燕的下一站,是希望為更多的腦癱患兒提供一點幫助。

現有 600 萬左右腦癱患者,絕大多數是兒童。

在,公眾對腦癱的認知停留在較低層次,最常見的就是將之與智力發育不良劃上等號,事實上,只有不足 40% 的腦癱患者存在智力缺陷。

很多人並沒有正確認識到腦癱的普遍性和可治療性。

一些腦癱孩子缺乏有效治療,甚至很難存活到成年。

丁丁考上北大后,陸續有朋友將鄒翃燕介紹給一些腦癱兒家庭。

這對母子決定把他們的故事告訴大家,給同樣境遇的孩子和家長一些鼓勵,讓他們有信心走下去。

整合自:楚天都市報、青年報、新華網

轉載請註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