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黑膠燒友里神一樣的存在——大提琴詩人沙弗朗

俄羅斯音樂實在是一個非常棒的音樂寶庫,眾多錄音和作品並不為人熟知,也埋沒了許多優秀的俄羅斯演奏家。我們今天重點講的是俄羅斯大提琴大師沙弗朗。

對於俄羅斯唱片公司來說,隸屬於俄羅斯文化部的「旋律」基本包辦了所有的前蘇聯錄音,以至於後來西方各大唱片公司想引進俄羅斯的音樂錄音也只能從這家公司購買。33轉的黑膠唱片和78轉的老唱片在1973年的時候達到了歷年銷售的頂峰,一年有近兩億張銷售記錄,當年還有近一百萬的磁帶銷量。「旋律」,對於古典音樂的普及功不可沒,大多數俄羅斯古典音樂作品例如肖斯塔科維奇、柴科夫斯基《天鵝湖》也是最早進入西方唱片引進的傳統曲目。當然,前蘇聯的年輕人了解西方音樂,也是從「旋律」引進的西方甲殼蟲一類的樂隊開始的。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旋律」開始和西方唱片公司合作,於是在美國市場出現了Melodiy/Angel,而Melodiy/HMV則是EMI的獨家代理廠牌名稱。到了1989年,世界各大廠牌開始頻頻與「旋律」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一時間眾多盤標、Logo蜂擁而至,於是乎黑膠燒友們開始頭疼了,記得有一次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指揮的《胡桃夾子》居然出現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公司的廠牌上,沒有誰能解釋清楚其中的關係,實在令人費解,直到1994年BMG公司簽下獨家發行權,這一現象才終止。

20世紀20年代,受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前蘇聯的音樂家一直被籠罩在陰冷的鐵幕之下,記得奧伊斯特拉赫當年曾「公派」出國,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轉機的間隙才有可能和許多西方音樂家單獨相處一小段時間。後來,俄羅斯的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鋼琴家李赫特以及當年和老羅共同獲得布達佩斯大學生音樂大賽第一名的沙弗朗等人作為前蘇聯政府的名片,處境才有所改觀。

在黑膠燒友的眼裡,沙弗朗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巴赫無伴奏組曲》更是各大拍賣網站的熱門。我也是好奇地找來了一張東德的版本和蘇聯原廠的版本進行比較。一聽之下,驚為天作。每一弓乾淨利落,蒼勁有力,分段清晰,有一種大廚烹飪小鮮的感覺。於是查詢了一下國外的一些網站,無意中發現了一段他與羅斯特洛波維奇之間的密事。

據沙弗朗的繼女回憶,儘管沙弗朗在羅斯特洛波維奇的晚年會按時發去生日賀電,但卻從未收到回應。作為一個俄羅斯大提琴的代表和標杆,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就連沙弗朗去世,羅氏仍然未置一詞。沙弗朗的女兒也會抱怨俄羅斯音樂界對待羅斯特羅波維奇與沙弗朗的態度是天壤之別。按理說這二人早在1949年的布達佩斯青年與大學生音樂大賽上同獲冠軍時就已相交,同年,兩人又在布拉格加努什維甘國際專業大提琴比賽中平分秋色。按理說很有可能惺惺相惜,事實並非如此,當然兩個人的背景的確不同,羅算是科班出身,來自莫斯科音樂學院,而沙弗朗則是來自列寧格勒的天才少年,14歲就在全蘇大提琴比賽上拔得頭籌,並因此獲得了一把伴隨他終生的1730年阿瑪蒂名琴,一時風頭正勁,20歲就來到莫斯科,並成為交響樂團的首席。當時羅不過還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三好學生而已。人們大多猜測是否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問題。

細聽幾次沙弗朗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版本,酣暢淋漓,無與倫比,老羅與沙弗朗的巴赫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1960年老羅曾經在布拉格之春上演奏過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早年留下了第二、第五、第六組曲的錄音,並在二十年後錄完全套,可是這都沒法和沙弗朗相比。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意見。老羅因為與肖斯塔科維奇走得很近,所以獲得了許多機會,並且成為肖氏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演奏人,在歐洲演出機會眾多。沙弗朗則隨性發展,也曾去歐洲巡迴演出,他演奏的海頓和博凱里尼的大提琴協奏曲可謂風格鮮明,歡快明朗,燒友們有機會可以去找一下這個錄音。我手頭有的是日本後期引進的版本,處理得很乾凈,價格也不貴,算是性價比好的唱片之一。其實沙弗朗在「旋律」公司的錄音實在是不容錯過。

其實細看沙弗朗的背景不難發現,他的天賦也是有傳承的,其父就是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大提琴首席,母親是一個鋼琴家。父親是他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師,八歲半就給他買了第一把大提琴,但是他的父親非常嚴厲,初期沙弗朗自然吃了不少苦來練習,但苦盡甘來,10歲便就讀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他,完成了第一次公演;11歲就開始和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一起演奏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14歲拿下全蘇聯小提琴和大提琴大賽金獎,他也因此得到了一把阿瑪蒂琴。此琴的聲音真不一般,有一張唱片推薦給大家,此唱片的曲目將此琴的醇厚聲音體現無遺。該作品大家可能會很驚訝於曲目名稱,1975年,就在肖斯塔科維奇西歸前幾個星期,他寫了一首中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本來是寫給貝多芬四重奏的小提琴首席Fyodor Druzhinin的,後來在同年10月由他進行了首演。此曲是典型的肖斯塔科維奇的風格,細心的聽眾會發現某些段落特別像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四號四重奏作品。據說沙弗朗是特意徵詢了肖斯塔科維奇的意見然後改編了這個作品,使得這個作品成為了大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1975年第一次由「旋律」公司發行后,其他大提琴家也隨後錄製了這個作品。

除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大提琴奏鳴曲,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也早已為世人熟知,我也收集了許多版本,富尼埃、特里埃、泰斗卡薩爾斯等。有一次大阪之行讓我收穫了沙弗朗的好幾張唱片,其中最得意的收穫便是這張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和下面介紹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

拿到勃拉姆斯這張唱片,急迫地放上唱盤,音色高雅、華麗,勃拉姆斯特有的音樂情感充斥其中。我還發現了一個小動作,它大概是音樂家的竅門(我不是專業樂手,班門弄斧了),感覺他演奏時候喜歡用弓尖拉弦,弓毛似乎調得很松,這樣拉出來的聲音太震撼了,蒼涼、凄美。勃拉姆斯寫的這兩個奏鳴曲先後相差二十多年,風格完全不一樣。第一部奏鳴曲也是他第一次為獨奏樂器和鋼琴配寫奏鳴曲,這首1862年創作的e小調奏鳴曲明顯著重於抒情,帶有深刻的悲觀。而第二首創作於1886年的F大調作品則明顯是位老成熟練的作曲家所寫,有氣勢、熱情洋溢。再回過頭看沙弗朗的演繹,充分洋溢了他的情感,這也是和其他演奏家的風格不同之處。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我收集了40多個版本,因此常常會拿來比較哪一個更能體現原味,哪一個更能體現演奏著自己的風格。音樂本來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說不準哪一個點瞬間就打動你,讓你淚流滿面。沙弗朗版的德沃夏克在一個瞬間把毫無防備的我擊潰了,令我滿眼含淚。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聽杜普蕾的版本也會感動,但沒有如此撕心裂肺。德沃夏克先天富有的旋律性被沙弗朗的大提琴歌唱著、吶喊著,衝出雲霧般的酣暢。優酷網上有一個沙弗朗和朱利尼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的視頻,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窺一斑而見全豹,見識一下這位偉大的詩人。

沙弗朗現象是非常獨特的,不可複製的奇迹。當年那一代被教育的是除音樂外,便是人生要奮鬥不息,朝最高目標邁進,以至平時的排練都穿著非常正式的燕尾服,我覺得這一點值得學習。當年,被作為強大的宣傳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超常藝術天賦的少年兒童會被集中訓練,以備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就此出現了像小提琴家柯崗這類天才兒童班,而後來的少年基辛則更是個中之「秘密武器」。沙弗朗8歲即隨施特里默爾學習,兩年後,他作為十位精選者之一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在施氏門下學習。這位傑出的教師給他的藝術生涯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他很有個人魅力,而且非常開明,精通文學、藝術和法律,對學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卻從不強迫學生面面俱到,而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但是命運對於這位大提琴詩人而言,這些註定只是個人音樂世界的自我體驗,沒有資助,他沒有機會進行大規模的巡演,媒體也對他幾乎視而不見。1993年在他的告別演奏會期間,沒有任何媒體進行宣傳,最後的結果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演奏廳座位,只不過坐滿了五成而已。據說沙弗朗去世后,家里接到的電話最多的不是慰問而是打聽他那把阿瑪蒂琴是否出售,可見世態炎涼。

文章節選自《高保真音響》雜誌2017年第2期

高保真音響雜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