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訪丨周宏春:創新增長方式 告別「竭澤而漁」

DRC訪談

2017年以來,各界對剛剛走過關鍵一年的經濟高度關注。其中,針對2016年GDP維持了四個季度的6.7%同比增速,各界普遍維持積極評價,並依此認為6.7%的同比增速為2017年經濟繼續深耕轉型預留了空間。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時所指出的,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認為,初步預測,2017年的經濟增速不會低於6.5%,但需要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告別「竭澤而漁」的做法。他認為,從趨勢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增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新常態,沒有改變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

準確理解經濟新常態的經濟學內涵

經濟時報: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外界普遍對經濟增速的回調報以正面態度,在你看來,該如何準確理解經濟新常態的經濟學內涵?

周宏春:經濟進入新常態,表現為由原來的「以建設為主」向「以生活為主」轉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清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升級;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調整、增量優化並存,增長動力從傳統的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增長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事實上,這一階段的經濟正呈現出具有階段性的社會發展特徵,即強調「以生活為主」。早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從消費、投資、出口和國際收支、產能和產業組織方式等9方面對經濟新常態作出了全面分析,體現了增速適度、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客觀要求;現又簡化為增速下降、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等表述;社會上則將「新常態」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增速下來了。

經濟時報:那麼,「以生活為主」的階段性特徵又有哪些表現?

周宏春:經濟社會的階段性特徵,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首先,產品消費需求不斷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先後解決了吃得飽、穿得暖、有房住,並向吃得安全、穿得合體、住得寬敞升級。與此相對應,產業發展也依賴豐富而龐大的產業集群、細緻而專業的分工網路以及將潛在的競爭優勢轉變成現實競爭力,成為「世界工廠」。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狀況得到改變,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高。然而,製造業產能卻呈現絕對過剩,面臨國際需求下降、國內消費上不去的現實。

其次,居民對宜居條件有了更高要求。

過去房地產市場以新房開發投資、銷售為主;未來將發展休閑旅遊地產、養老地產等。過去,重視住宅投資開發銷售,房屋經營、居住服務、中介服務等發育程度低;今後,居住服務、房地產經紀和物業管理等的發展將加快。過去,水、土、能源、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空間較大;現在,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已達到或者將近上限,一些地區污染嚴重、霧霾天氣頻發,群眾對環境污染的容忍到了極限。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為居民群眾提供宜居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

第三,居民收入差距在縮小,社會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

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得益於就業水平的提高。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穩定的保障。人口基數大,就業壓力歷來就大。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發展的比較優勢,技術、管理與國外差距大,只要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形成生產力,帶動經濟增長。現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重,農業富裕勞動力下降,勞動力總量減少,在要素規模驅動發展動力減弱的情況下,經濟增長要更多靠要素質量、靠人力資本質量、靠技術進步、靠技術創新驅動。

「以生活為主」階段的發展重點及政策調整

經濟時報:如你所言,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並未改變,那麼又該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呈現出的階段性發展特徵?政策又該從何處著力?

周宏春: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經濟增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也沒有改變。新常態改變了發展仍處於可大有作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也改變了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2017年的經濟若維持不低於6.5%的同比增速,就需要儘快明確「以生活為主」的階段發展重點,並加以政策調整。

第一,要創新增長方式,告別「竭澤而漁」的做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雲湧,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不斷向經濟領域廣泛滲透,這些技術創新不僅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產生巨大衝擊,更成為新一代產業孕育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要發現新的投資機會,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總體判斷,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較大。差距就是發展的潛力,也是投資空間。同時,新的投資機會需有新的投融資方式。製造業要創新發展,就要增加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投資。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等尚不適應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投資活動,必須創新投融資模式以滿足創新創業的需要。

第三,轉變管理思路和模式,從供給側管理轉向以需求側管理為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要提供三種供給。一是要素供給。從過去的粗放式供給轉向集約式有效供給。二是產品供給。從過去以中低端為主,轉向中低端產品和中高端產品的優質供給。優化產品供給結構,提高產品供給質量。三是制度供給。為社會提供有效的新制度供給尤為重要,比如,財稅體制改革、社會保障改革、就業保障制度、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土地改革、資源產權改革、知識產權改革、科技制度改革等,為社會提供有效的產品,提供集約化的要素;從供給側入手,圍繞結構性矛盾,實行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支撐,實現供求的有效對接,實現經濟增長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民生改善特徵明顯,而「以生活為主」的主要標誌是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產值中佔比過半,居民出行和旅遊等產業發展迅速,分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享受生活」成為不少居民的優先選擇,政府要以民生改善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