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了那麼多育兒經,為何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導語

為什麼那些看上去讓你激動的育兒經,卻無法轉為為你有效的行動呢?

若把做父母看成一項職業的話,那麼現在的父母可能是所有社會職業中最具學習動力和投入意願的。從之前泡在各大母嬰社區,到如今訂閱各種育兒賬號,每天不間斷地汲取著各種親子育兒的知識、方法和技巧。

但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那些育兒經在讀的時候感覺很有用,但在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時,卻往往會失望地發現,或者效果不大,或者還會起到反作用,更有甚者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會育兒了。

為什麼那些看上去讓你激動的育兒經,卻無法轉為為你有效的行動呢?

育兒的關鍵不是方法技巧而是父母本身的人

一位母親在討論女兒考試前失眠原因時,些焦慮地說:「我從沒有給過女兒學習上的壓力,還常說,只要努力,成績不重要,不知道她為什麼

還這樣?」坐在旁邊的女兒聽到母親這麼說就哭了,「媽媽,我上次沒考好,回到家你都沒跟我說話,」。母親怔住了,疑惑地安撫女兒:「我有嗎?沒有吧,我怎麼不記得」,女兒聽后哭的更厲害了。

怪不得家庭治療師在向來訪家庭播放家庭治療過程中的錄像時,父母們常常會驚詫於自己面向孩子的表情是那樣的悲傷、生氣、甚至拒絕,身體姿態是那麼僵硬,說話的語氣如此傷人……,這一切和想象中的自己是一個溫柔有愛、循循善誘、盡心儘力的父母形象如此不同,驚訝的一再問「那是我嗎?」

上述案例中女孩的媽媽非常愛學習,讀了很多育兒書籍,學習了很多育兒經。然而,如果缺少對自己的反思和覺察,只想著教育孩子卻忘了自我成長,就可能只學習了方法,卻沒有真正學會使用,有時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倒會起到反作用。

育兒方法只有和人合二為一,才可能達到理想效果

如果只是讀了各種育兒技巧和方法,但沒有真正內化為內心的一部分,那麼應用時一定會有分裂的表現。孩子覺察到這些矛盾的信息一般會很困惑,到底哪個才是「媽媽」呢?通常,孩子會選擇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而忽略媽媽所說的信息。顯然,應用會失效。

除此之外,還可能傷害到親子關係。孩子看到內外不一致的父母,使他難以真正信任父母。信任關係受到損壞,教育和引導就變得十分艱難。因此,很多教育方法被當作萬能葯一樣,直接拿來使用時,卻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要善於從孩子身上反觀自身

我們絕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會有自己的盲點和未發現的部分。然而,越是未發現的部分往往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因為不知道所以任其妄為也渾然不知。我認為這恰恰是養育孩子最難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地方。

難就難在自知並不容易。面對孩子時,仍然有很多未被發現的部分在偷偷地影響著孩子。

兒子有時忽然冒出的一句令我詫異的話,當我條件反射式地想要表達反對時,我忽然意識到那句話很熟悉,那不是從我這學來的嗎。有時看著兒子說話的口氣,生氣時的表情和言行,我常常會驚訝那不是我嗎?我最不願意看到,或者最想改變的那些部分,被兒子忠實地表達了出來。不由得一次次啞然。

孩子促使我們反觀自身並獲得成長。養育兒子的過程,我才更深刻地體會到,完美的育兒專家一定是沒有做過父母的人。只有做了父母,才能真切地體驗到與孩子的真實互動中,通常會激起我們一些強烈的正面情感,也會激起一些強烈的負面情緒體驗,我們期望呈現給孩子的和實際呈現的往往並不一致。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是用整個人在影響孩子,而不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某一部分。

現實中往往通過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或異常表現,倒逼父母開始反觀自身,從而得以機會開啟自我成長之路。我認為這是孩子送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帶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接收到並珍惜這個發現自己的機會,那也是孩子最大的福份。

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級育兒之道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經歷過很多這種自我覺察的時刻,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級的育兒之道

也正因為此,擁有專業知識,並不代表養育的孩子就一定多麼優秀和卓越。父母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除了幫助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更重要的是要自我成長。

雖然自知不易,只要真心愿意麵對,就可能一步步獲得成長。然而,如果父母拒絕看自己的內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那一定無解,至少無正解。

因此,提高自我覺察力,意味著要對自己開放,對自己的內心深處開放,放下對自己一些固著的僵化的自以為是的認識。

放下一些固有的思維:「我是一個好人;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我很懂孩子;我學習很多專業知識,我不可能錯;我很堅強;我是一個特別不在乎成績的父母」等。

只有這樣,父母才可能有契機去接觸到那個不一樣的部分,得以擴展自己的豐富性,變得靈活、有趣味。

否則,這樣的機會即使無數次出現,也不會有任何發現。當然,這樣的代價就是孩子通過自己來表達父母的不願意麵對的潛意識。

作者:侯瑞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碩士。本文摘自新書《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婦女出版社出版。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jtzl01)為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