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可怕的是,美的已不是五年前的美的,而你依舊是五年前的你

我此前預測:2017年美的集團營收應在2100—2200億元之間。依據美的集團上半年表現,我稍微修正一下這一預測:2017年,美的集團營收有望突破2200億元,達至2300億元。如果這一目標實現,美的集團在《財富》雜誌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的排名,將大幅躍升至310位左右。

7月20日,美國《財富》雜誌發布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上榜企業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安邦保險集團、阿里巴巴、騰訊等10家公司首次上榜。

以企業國別看,美國有132家公司上榜,有115家,日本有51家。其中,沃爾瑪以4858.73億美元營業收入連續四年高居榜首,而第二、三、四名分別是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日本豐田汽車排名第五。

美的仍舊是唯一一家入圍該榜單的家電企業,今年排名較去年上升31位。

榜單的出爐,恰在美的集團2017年營收、盈利持續大幅增長、市值連沖新高之際,因此引發了更多關注。

一張榜單說明不了全部問題,拋開榜單審視美的企業戰略,或許能看得更清楚。

美的集團兩大新標籤:「科技集團」、「全球經營」

為什麼蘋果、谷歌、微軟、臉書等企業長期霸踞全球企業頂端位置?因為它們從一出生就給自己貼上了「科技公司」的標籤。

我一直認為,一個企業最具價值的投入,既不是品牌投入,也不是渠道投入,而是研發投入。我的邏輯很簡單:市場來自於產品,產品來自技術,技術來自研發。卓越的企業,必定以卓越的技術研發做支撐。

因此,當大多數人仍然將美的視為一家家電企業的時候,美的給自己的定位已經悄然變成「一家全球經營的科技集團」。

「全球經營」、「科技集團」,這是美的集團新定位的兩大關鍵詞。

2016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1598億,同比增長15%;凈利潤159億,同比增長16%;歸母凈利潤147億,同比增長16%。

進入2017年,美的集團營收增長明顯加快,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600億元,同比增長55%;凈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12%;歸母凈利潤44億元,同比增長11%。

我在美的集團發布2017年一季報之後曾測算,美的集團2017年營業收入在2100億元—2200億元之間。依據美的集團上半年表現,我稍微修正一下這個預期:2017年,美的集團營收有望突破2200億元,達至2300億元。家電企業座次有可能因此而改寫。

這幾年,美的集團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當屬企業營收、凈利穩健增長,發展邏輯越來越清晰,資本市場越來越看好。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支撐了美的集團實現持續穩健增長?

在我看來,科技創新是推動美的集團成長的第一動力。

事實上,這一點並不難發現。2013年,美的集團確立「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三大戰略主軸,五年來企業經營一直圍繞三大主軸展開。其中「產品領先」這一主軸,正是基於科技創新。

在科技創新方面,美的堪稱投入不惜血本。

目前,美的已在全球建立17個研發中心,除外,還有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奧地利、新加坡等海外研發中心。美的官方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負責材料學的帶頭人來自澳大利亞,感測器技術負責人來自美國,人工智慧技術負責人來自愛爾蘭。

近5年,美的集團累計投入研發投入200億元,2016年研發投入62億元,呈逐年增長態勢。5年申請專利3.2萬件。

巨大的研發投入,最終從美的產品端體現出來。

從「一晚低至一度電」的空調到真空變壓IH電飯煲,從「蒸汽洗」煙機到變頻蒸立方微波爐,從小天鵝比佛利洗衣機到凡帝羅冰箱……美的近年來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產品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技術領先」、「品質優秀」、「造型新潮」,成為越來越多人對美的產品評價的用語。不少媒體記者說,「每一次參觀美的產品,總能給人帶來新鮮感,震撼感。」

可以預見的是,在強大研發投入保障之下,未來三年美的產品將發生進一步變革,很有希望實現從國內領先到全球領先。事實上,美的「第二跑道」正在孵化越來越聞所未聞的創新性產品。

顯然,美的集團「產品領先」戰略正在開花結果。

不出意外的話,2017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將首次超過10億美元。但我認為這個投入仍然不夠多,假如有一天美的集團年研發投入30億美元,我相信美的產品及品牌形象會有一個顛覆性變化,美的在《財富》世界500強中的位次將在現有基礎上再度提升至少200位。當然,這需要時間。

須知,作為美的集團榜樣的華為,2016年研發投入是120億美元。

科技創新之外,國際市場布局加速是美的集團給人們留下的另一強烈印象。

2016年,堪稱家電的「美的年」。這一年,美的集團連續拿下庫卡、東芝白電、Clivet。今年二月份,美的又收購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以色列企業高創。

國際市場的開發,直接支撐了集團海外營收迅猛增加,美的有可能因此而成為主流家電企業中首個海外營收突破50%門檻的企業。

我們經常講「國際化企業」,到底什麼樣得企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企業?兩個基礎標準:一是來自海外市場的營收佔比超過總營收50%,二是形成穩定的國際市場品牌效應。

目前,國際市場仍然是大多數企業的短板,來自海外市場的營收貢獻率普遍低於20%,能達到30%已是比較好的企業。

僅在國內市場有所作為是遠遠不夠的。海外市場營收突破50%的門檻,意味著美的集團躋身真正國際化企業之列。

美的變了而你沒變,這就是問題所在

今天的美的,已經和五年前大不相同,甚至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自己都說,「沒有想到美的會有今天這樣的規模」。

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某些投資者網站,依然有人頑固地用五年前的眼光看今天的美的,幻想永遠給美的貼上「廉價產品製造者」的標籤,殊不知,美的集團從產品到戰略,均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觀察對象已經發生變化,而自己的眼光仍然停留在昨天。

誠實地講,在美的所有戰略中,我本人最欣賞美的集團向科技企業的轉型。我一直認為,科技創新才是支撐一個企業最持久、最強大動力。

我此前不止一次講過:支撐一個企業發展的力量,絕不是來自商業模式創新,而是來自科技創新。樂視在這方面的教訓,可謂慘痛。

事實上,成為一家科技公司幾乎是所有企業的夢想。曾幾何時,互聯網公司在炙手可熱;但在國際市場上,備受資本追捧的一直是科技公司。我們發現,蘋果、華為、微軟、谷歌、臉書、三星等著名企業,從不以互聯網企業、IT企業自詡,但它們都願意被貼上「科技公司」的標籤。

向科技企業轉型,折射出美的管理層已經建立真正國際視野、國際思維。

向泛家電化企業轉型,是美的集團近年來另一顯著特徵。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說美的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家電企業,向機器人、物流領域延伸,為美的拓展了家電之外的市場空間,形成美的新的增量市場。

資本市場對一個企業的判斷,主要看兩個指標:一是看企業成長性如何?二是看企業實際盈利能力如何?

我們看到,美的在保障家電產業板塊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在非家電業務板塊的布局已經十分清晰。為什麼總有人說「美的的未來是看得見的」?原因就在這裡。

向非家電領域延伸,拓展了行業空間;向國際市場延伸,拓展了地域空間。站在競爭力結構的角度觀察你會發現,美的是一個競爭力結構較為完備的企業。

概括而言,美的集團發展戰略呈現出如下四大特徵:

1、確保存量市場即美的家電產業板塊持續穩健發展。

2、通過研發驅動即產品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及盈利能力,成為美的集團近年來凈利潤率持續提升的重要力量。2016年,美的集團凈利潤率已達10%,在家電行業,這是一個十分出色的數字。

3、向非家電產業延伸,如庫卡機器人、安得物流,拓展了美的新的增量市場。

4、向國際市場延伸,彌補海外市場短板,可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均衡發展。

這麼看來,美的集團的企業競爭力結構均衡而完備,看不到明顯的短板;管理層務實、理性的風格,加持於公司完善的治理結構之上,讓這個企業的發展呈現出十分穩健的特徵。

「春江水暖鴨先知」,美的集團近年來持續的企業戰略調整及產品變革,率先在資本市場得到體現。

2015年,美的集團一躍而成家電第一股。

2016年至今,美的集團基本保持了市值領先第二名企業400億元的優勢。

自2016年以來,美的集團倍受資本市場追捧,被認為是資本市場「價值回歸」的信號。

概括而言,我的看法是:就存量市場即家電產業板塊而言,美的集團雖然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但要想實現對競爭對手的絕對領先,難度依然很大。資本市場對美的集團看好,很大程度上是看好其增量市場即非家電業務板塊的培育及國際業務的布局。美的集團實現市值對主要競爭對手的領先,可以看成主要是這部分業務形成的貢獻。

方洪波說,美的企業有兩大基因:一是務實,敢於自我否定;二是開放,不排除和任何企業合作的可能。故此,美的集團被認為是頗具國際企業特徵的家電企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