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她給沒拍過照的人拍照,用相機喚醒山村的孩子|美麗說

照片存在的價值

遠在意料之外

____

這個看上去略有些樸實的女人,是一個小朋友的母親,是一個公益組織的發起人,是一名行走在大山裡的攝影師,是女兒,是妻子,是朋友,是同事......如此多的身份重疊在一起,她得以拿起相機,用她的視角觀察。從農村走出來的她,又一次次地回到農村中去。

採訪|蟲姑娘

圖片|焦冬子(除署名外)

焦冬子

攝影師,「我們在一起」公益影像項目發起人

和焦冬子的採訪約在了北京一家衚衕里的雲南餐廳。看著坐在對面被小女兒纏住的焦冬子,心想,我該要如何看待面前這位女性?

她是一個4歲女孩兒的媽媽,一個公益項目的發起人,一位穿梭於城市和大山間的攝影師。

她一天可以背包徒步十幾小時,可以一路上只吃水煮或烤熟的土豆。當她和朋友在涼山深處陌生的是山間叢林迷路時,恐懼和擔心的同時,她會根據導航定位認準方向,最終安全返回。

她在講這些經歷時卻一直在笑,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

只給沒拍過照的人拍照

「我們在一起」是焦冬子在2012年的冬天發起的影像公益項目,最初,就是想為西部老人和家庭免費拍一張照片。

在那些偏遠山區,除了專門攝影的人把他們當作標本拍攝,很少有人鄭重其事地給他們拍一張照片。你給他拍的此生唯一的照片,可能就是他後世的遺像。

「我們說孝敬老人,關注老人,你看一個人的手機相冊就知道,都是自拍、小孩的照片、寵物的照片,很少有老人的照片。」

據焦冬子觀察,不光是在山裡,即使在城市裡,老人照機會的都挺少的。老人經常在結婚或者特殊的慶典中,像一個道具一樣出現,真正關注他們的照片非常少。

「我們在一起」項目影像。圖中的人叫馬志英,寧夏炭山鄉人,雙目失明,癱瘓多年。自腿和眼睛出問題后,馬志英多數日子就是這麼爬著和躺著過來的(圖左)。 焦冬子拍攝馬志英的生活后,引起很多人的關注,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一些改善(圖右)。

用手機隨拍隨刪的城裡人可能很難想象一張照片的價值。但在遙遠的西部,極度的貧困下,一張屬於自己的肖像以及一張珍貴的全家福蘊含了許多精神上的慰藉。

從2012年開始,焦冬子帶著志願者團隊,開始有計劃地為西部邊遠貧困農村的人們拍攝照片。這個項目至今已持續五年,先後為150多個偏遠農村老人和家庭免費拍照、輸出,派送照片14000多張。

焦冬子一開始很享受做這個項目的過程,可到後來就變得有些矛盾。

「項目最初,我只想拍一些照片送給他們(村民),這本來應該是一件雙方都愉快的事情——也就是攝影師和拍攝對象交流,你只需要打開你的內心,去仔細觀察和感受就好。」

現在,整個項目變成了一個像社群一樣的組織,活動也變得更傾向於公益體驗,不能再單純的以攝影師的身份出現,這讓焦冬子有點不甘心。」

「不過,更多的人藉此機會展開的交流,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是否正確,有待時間的驗證。」

用攝影叫醒山裡的孩子

在「我們在一起」的項目中,焦冬子和志願者們主要是給村裡的老人和小孩拍照,可即使他們天天在那兒拍,最終能拍到的還是很少。加之接觸的時間短,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互相比較陌生,老人和小孩很難展示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於是,在「我們在一起」項目的後期,「小小攝影課」誕生了。

2017年4月,涼山,拿到受贈相機拍照的孩子們。焦冬子希望藉由攝影課的形式讓孩子找到一個表達自己,也是與世界交流的方式,讓涼山也發出自己的聲音,哪怕很微弱。

「小小攝影課」將通過網上徵集閑置的照相機,分讓給四川涼山地區山村裡的孩子,他們自己來拍攝身邊的人和事。用孩子的視角重新發現涼山,他們拍攝的照片作為涼山發展影像記錄的一部分,對於攝影者本人和當地,都是值得留存的珍貴資料。

赤黑子曲作品 赤黑子曲是個11歲的四年級男生,很內向,他給弟弟拍得最多,卻沒有自拍。吉斯么色洛作品 吉斯么色洛,六年級,最開朗的女孩,她把相機和妹妹共享互拍,最喜歡拍攝街頭的小夥伴。么收扎作品 么收扎,14歲,六年級。她還沒有出生,父親就去世了,出生后一個月媽媽把她留給爺爺奶奶后離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看過她。

「我們在爾哈村(四川省美姑縣)上了七天課。讓孩子們講自己的理想,做自我介紹時,男生的理想可能就是當司機、當兵、當老闆或者打工,女生的理想則是當老師、護士。有個小姑娘說以後要成為一個攝影師。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是因為之前我們去她家拍照片,她看到了之後才有了這樣的想法。」焦冬子說。

這些孩子們真的需要攝影么?

焦冬子的回答是,需要。城裡孩子需要的一切,他們也需要,只是他們沒有。就是這些東西給他們也可以,不給他們,他們也能活下去。

「你開啟了他的心智,讓他知道了世界之大。但是這些玩法屬於某個特定環境,沒有這個環境,他還能適應么?其實挺矛盾的。但,叫醒總比不叫醒強。」焦冬子說。

那裡是別人的故鄉,也是她的歸宿

人們後來做的事情,很多都和自己的成長經有關,焦冬子也是。她在河南農村出生長大,雖然在城市裡生活、工作,但她始終覺得自己是個「農民工」。

她對農村的鄉土情結,就像是血液里的東西,永遠無法丟棄,無法背離。一次又一次地重回村莊拍攝。

對焦冬子來說,那是別人的故鄉,也是她精神的歸宿。每次拍攝都是一次回歸和洗禮。

經歷了這麼多事情,焦冬子對於攝影的理解,並沒有任何變化,反而更加篤定和深刻。

「每個人對自己情感表達以及和外界溝通的方式都不一樣,攝影便是我的方式。攝影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工具,就像作家手裡的筆,樂手手中的琴。」焦冬子說。

「女攝影師」越來越火,但在焦冬子看來,自己的性別會在職業之類的上有特別大的影響,她沒有因為女性而得到優待,或者受到多麼不公正的待遇。

在我看來,她更加明白女性身份沒有攻擊性的特點,讓她遊刃有餘的穿梭在都市和鄉村之間。

採訪現場,焦冬子(左二)與女兒在一起。

採訪現場的完整對話,請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如果您家中也有閑置的相機,想捐給山村的孩子,可以關注「我們在一起公眾號,留言諮詢捐贈方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