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養的迷思,父母能影響子女什麼?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看到了手機上推送的得到直播,武志紅的直播,界限意識。

我對武志紅是有偏見的。我對一切強調西方式個人主義的人都有偏見。這是個大論題,這裡不討論。提起武志紅,主要是因為他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性格、人格沒有什麼關係。從武志紅的書中可以看出,他的父母與他的處事方式或人格特徵截然不同。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人格形成沒有影響?這個結論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怎麼會沒有關係呢?人們越來越重視家教、早教的今天,這個結論太逆潮流了。不過,這個觀點因為朱迪斯·哈里斯的《教養的迷思》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朱迪斯·哈里斯其實並沒有給出太多的證據來證明她的觀點,但她的論證的確是非常有力的。首先是支持父母教養與子女人格形成有關的研究不靠譜,更大規模的研究證明兩者不存在顯著關係。其次,遺傳的影響被很多人忽視了。最後,語言文化的例子得出同儕壓力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

那些聲稱父母可以通過教養培養孩子的人格的研究多半都是一廂情願,相關性研究太容易創造符合人們預期的研究結果了,只要丟掉那些不符合預期的數據,適當選擇樣本,每項研究都能做到這一點。取得符合預期的研究成果才會有科研資金,克服意識形態不但需要勇氣,也需要經濟獨立。朱迪斯·哈里斯提到這方面的研究權威伊蓮娜·麥柯比,麥柯比在35年後承認,針對400個家庭的研究,幾乎找不到任何兒童人格特質與父母撫養孩子的方式之間的關聯。

很多人並不想看到這種結果,於是,「出生順序效應」被提了出來。蘇洛威的《叛逆心理學》列舉了很多數據研究和名人例子,按照他的說法,一個家庭里如果有老大、老二、老三或更多的孩子,孩子會尋找各自的位置,他們之間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人格差異,這種差異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自我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來說,老大沉穩而有責任感,一般很霸道,老小則缺乏責任意識,靈活多變容易從事創新相關的職業。這樣的說法符合人們的直覺預期,比如魯迅三兄弟。可是,宋氏三姐妹不在此列?梵高是哥哥,不是弟弟。朱迪斯書中提到的研究:朱迪·唐恩(Judy Dunn)(手足關係權威)和羅伯特·普羅明(Robert Plomin)(行為遺傳學權威)的結論,出生順序並沒有太大影響;瑞士研究者西塞爾·恩耐斯特和朱利斯·安格斯特收集了1946-1980年所有有關出生順序效應的文章,沒有發現「老大人格」,他們測試7582個大學生,沒發現老大老二人格,發現家庭有三個以上男孩的老三男性化氣質會弱一些。

遺傳的影響,主要是雙生子研究提供的證據。同卵雙胞胎,即便在不同的家庭長大也會存在很多性格行為的相似性,異卵雙胞胎,無論是否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相似性都要比同卵雙胞胎小。同一個家庭長大的非雙胞胎孩子,性格存在明顯不同,他們的基因不同,從小就有不同的個性,導致父母對待他們的教養方式也不同。父母的教養其實是試圖抹除基因造成的差異的,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勇猛膽大的孩子要教他思考之後再行動,膽小懦弱的孩子則要教他大膽嘗試。

據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的連體人,1811年出生在泰國(暹羅)的連體雙胞胎,他們在腹腔由一塊肉和軟骨相連;他們最傳奇的地方在於成為美國農場主且娶了一對姐妹為妻,生了一大堆孩子;他們的性格不同,該怎樣解釋呢?

一個叫Eng,生了10個孩子,一個叫Chang,生了12個孩子!

語言文化的形成,所舉例子在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中都有介紹。尼加拉瓜初次成立特殊教育學校,教授失聰兒童口語,學校不教授手語,禁止孩子學習手語,但孩子中間卻誕生了手語,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后創造了一門語言。畢克頓對夏威夷勞工的研究發現,第一代勞工來自不同國家,他們創造了一種混雜的語言用於溝通,他們的孩子則將這種混雜語言發展成有完整語法規則的正規語言。著名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有明顯的德國口音,但小他幾歲的弟弟則沒有口音,因為移民美國時基辛格已經年紀較大。

說實話,朱迪斯·哈里斯的觀點其實更符合我們的直覺。那些認為父母的教養能夠決定子女人格發展的人反而是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因為這些人不斷地宣講這樣的意識形態化的結論,才讓人們在很長時間裡相信了反直覺的結論。直覺的觀察,很容易明白:第一,家裡有兩個以上子女的父母肯定不認為教養可以決定子女的性格;第二,拋開基因的影響,父母的觀念之所以能夠傳遞給孩子,主要是因為孩子生活的環境里同齡人都有類似的觀念。另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在快速發展的年代,父輩與子輩的差異顯而易見,觀念的不同會形成態度的不同,性格也就不同。

書中還提到了曾經風靡美國的斯波克醫生。斯波克的育兒書籍影響了一兩代美國人,然而,他讀國小時骨瘦如柴,他的母親設定了很多飲食禁忌,他能吃的食物非常少。斯波克的書中提倡哭聲免疫法,那個時期的美國還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認為孩子一哭就抱會導致孩子養成愛哭的習慣。如今這種觀念得到了修正,可是,那些慘遭荼毒的孩子究竟受到多大傷害?很可能當時的父母並沒有按照斯波克的書去做,畢竟,孩子哭得厲害時,父母的本能是抱起來安撫孩子。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斯金納受到很多人的敵視,其中一則傳聞是他把他的某個女兒關在籠子里養大,為的是進行實驗。可見人們其實並不怎麼真的喜歡行為主義。人們喜歡的是華生的說法,給他一打孩子,他能培養出從乞丐、藝術家到總統的各種「人才」。可能嗎?不可能。天賦是基礎。

父母對子女沒什麼影響?當然不是。只是遺傳就影響了太多太多。只不過,父母並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培養子女。把六個子女培養成五個博士一個碩士的蔡笑晚先生等於在子女中間創造了一個競爭協作的團體,而且他並沒有要求子女成為某個方面的人才,只是從小就研究嚴格,讓他們要樹立遠大理想。作為子女,沒有人喜歡郎朗的父親,郎朗有天才不假,但他曾經幾次被逼到想要自殺,這樣的父親真的有點可怕。

為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我想了很多方面,覺得大部分都與遺傳有關。比如,父母都悲觀,子女當然也容易悲觀。父母都樂觀,外向,孩子卻也可能因為遺傳的關係比較內向。我們能夠給子女的指導是近乎人生哲學的一類東西。比如,相信勤能補拙,相信努力會有回報,相信人能己亦能(雖然這個信念並不准確)。

註:閱讀原文是微店的鏈接。放了不少早教書籍與適合少年兒童的書。教養不能影響人格形成,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影響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父母喜歡讀書,孩子也喜歡讀書,讀書,學習,這是人格之外的影響。實實在在的,非常重要的影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