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王陽明心學是怎樣煉成的? 三分鐘看懂!

編后語

《中庸》裡面說:「君子之道費而隱。」意思是說,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王陽明的心學亦是如此。

王學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而宋明理學又是儒學的分支(心性儒學),所以我們先從創立儒家學派的孔子說起,接著說儒學到了兩漢分化為經今文學、經古文學,到了兩宋,儒學又分化出宋學,宋學又分以程朱為代表的理學和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到了明中後期,王陽明發展心學。

這期漫畫中關於王學的時序,是參考王陽明的大弟子錢德洪編著、江右王門羅洪先考訂的《王文成公年譜》,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誠惶誠恐,生怕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所以通篇下來,只是蜻蜓點水,有些地方甚至故意取巧(如菜刀這段,並不准確)。

漫畫中關於王學的理論部分,主要參考王陽明的弟子徐愛、薛侃、陸澄等人編纂的《傳習錄》。《傳習錄》或為王陽明親筆書信,或經王陽明審閱,或接近其本旨。書中對「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事上磨鍊」、「王學四訣」等重要觀點都有精微的講述和辨析。

其次是參考《大學問》,王陽明56歲之際征思田,路過南昌時的講學稿。在該書中,王陽明借《大學》之工夫,來演繹王學之法門,對於萬物一體之仁、明明德、親民、格、致、誠、正等均有評述。

今人的著述,馮友蘭先生的《哲學史》對王學有所涉及,陳來先生的《有無之境》兼具義理與考辨,對心與理、心與物、心與性,對知行合一的內容、宗旨和工夫,良知與致良知,都有精到的講解和辨析,對《王文成公年譜》也有詳細的考證,可以說是近年來談王陽明心學最好的著作。

左東嶺先生《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則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從有明一代士人心態變化的角度來看王學的意義,無論是方孝孺,還是于謙,都將自身存在的意義始終緊緊地與朝廷聯繫在一起,直到王陽明的人生實踐和心學理論才指出,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既不是朝廷的褒獎或貶斥,也不是先聖的經書與格言,更不是世俗的詆毀與讚譽,這個標準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因為漫畫的前面部分梳理儒學的分化,所以也參考了晚清經學家皮錫瑞的《經學史講義》,以及周予同先生的《經學史講義》,周書講述了經學史中經今文學、經古文學中的師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觀點。

王學遙接孟子,近承南宋陸九淵的心學。若要從思想脈絡理出陽明思想的源頭,那麼陸九淵也無法繞開。徐梵澄先生的《陸王學述》對陸九淵的學術、朱陸論爭以及陸王的同殊均做了一些梳理,多有精到的點評。

再就是南宋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這本王朝社會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開啟了宋代理學大門。錢穆先生的論著《王守仁》(商務印書館1933年初版),在對王學進行了綱要式介紹的同時,也梳理了王學與朱子之學之間的內在繼承與發展。這兩本可以一起讀。

所謂繼往開來,任何一個學派,宗師死後的派別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何況王學本身包含著向各種方向發展的可能性。一是王陽明在不同時期強調的側面不同,這些側面都可能被片面發展;二是王學的理論形式並不嚴格,容易被弟子誤解;三是門人資性各異,所得受用也就不一致。這些決定了王學必然會分化。

關於王學的分化流變,可以讀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日本學者岡田武彥先生的《王陽明與明末儒學》、牟宗三先生的《王學的分化與發展》(《新亞學術年刊》1972年9月)。

黃宗羲按地域把王門區分為浙中王門、江右王門,以及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至於泰州王學則另立學案。這種劃分無法充分顯示出王門分化的條理,不過師承脈絡很清晰。岡田武彥將王門分為現成派、修證派、歸寂派三大派,其把王畿和王艮同歸現成派,並不恰當。而牟宗三分為浙中派、泰州派、江右派,其所失在於沿用地域劃分,浙中學者尚多,各有宗旨,很難籠統地稱為一派。

王門的分化,從總體上來看,無非是三種情況。一種是保守陽明正傳,一種是強調陽明的某一方面又不越王學藩籬,一種是向異端發展。被黃宗羲置於另冊的泰州王學,就是異端派。

泰州王學以王艮為代表,以良知為當下圓成,不思不學,直心任意,率性而為,其流至於「非複名教之所能羈絡矣」。該流派側重的「滿街都是聖人」、「廢五倫僅存朋友一倫」,對近世影響深遠。

清末民初,譚嗣同在《仁學》就主張用朋友這一倫來改造其它四倫,孫中山也用朋友一倫來構建他的革命倫理。

無論是清末的革命同志,還是後來的階級兄弟,都是從泰州王學的「存朋友一論」這個邏輯中演化過來的。然而,朋友一倫的過度張揚,侵佔了其它四倫的空間,導致在那十年之間產生了一些人倫悲劇。

後世關於王陽明的評價出現兩極分化。

《明史》稱讚王陽明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禎贊其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而遺民顧炎武卻將明亡歸咎於王學的空談誤國,「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之而四國亂,神州盪覆,宗社丘墟。」清張烈也認為,「陽明一出而盡壞天下之學術,壞天下之人心。」

為什麼會出現相反的評價?

以王陽明自身所具的事功和氣象,自能駕馭心學,而入王門有所成就的,只有兩種人,一是天賦較高而敢於創新者,如王艮等;二是學有根柢而勤于思考者,如鄒守益、羅洪先等。

天資較低的領悟不到王學的真諦,學無根柢的只知夸夸其談。王陽明是經歷過朱熹的繁瑣,才抵達簡易的。而王學第一步便教人簡易,其實很容易流於空疏。由此而言,顧炎武認為王學空談誤國,是有一定道理的。

關於王學,再借用《中庸》中的一句話:「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意思是說,我們這些普通人不知善,卻擇善,不明白王學並沒關係,因為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參考資料

(明)王守仁《傳習錄》、(明)錢德洪、羅洪先《王文成公年譜》、(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明)黃宗羲《明儒學案》、陳來《有無之境》、錢穆《王守仁》、徐梵澄《陸王學述》、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日)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等。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