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波密,無與倫比的高原科普文化旅遊目的地

易貢鐵山

帕隆藏布的晨霧

米堆冰川的「大熊貓「

「科普文化旅遊」是以科普、文化為內涵,以旅遊為載體,弘揚科學精神、傳播文化思想、推廣科學技術的活動。隨著青藏鐵路、川藏鐵路、川藏高速、雅魯藏布江流域水資源開發、高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高原山區重大工程建設的開展和高原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高原山區科學文化普及工作已成為科普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高原山區的科普文化普及受困於區域科學文化的相對貧瘠的現狀和高原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其難度遠遠高於平原和中低山地區,目前波密縣域帕隆藏布流域開展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區域科普良好的基礎,結合開展的「關愛自然,保護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科普文化旅遊活動,可以實現區域內高原科學文化普及的目標。

近日,筆者有幸參加了「2017走進科學院·記者行-科技支撐川藏交 通廊道建設」科考活動,途經波密縣,波密縣寬廣的高原河谷地貌和溫和的氣候條件奠定了波密科普旅遊體驗的良好基礎;波密縣域獨具特色的冰川、草甸、森林與河流湖泊垂直景觀帶激發了人們科普體驗的熱情;區域悠久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地文化旅遊的聖地。波密縣縣域獨特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是乃至世界無與倫比、極具體驗特色的高原科普文化旅遊目的地之一。

一、 優越自然環境奠定科普文化旅遊體驗的基本條件

高寒高海拔地區惡劣的氣候條件及交通條件阻礙了科普文化旅遊的發展。然而波密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北靠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靠喜馬拉雅山脈,所有城鎮村莊和道路均沿帕隆藏布流域海拔1800-3800米區段分佈,區域氣候溫和、河谷地貌寬廣、主要交通道路平緩。行走波密縣縣域內十分輕鬆,旅遊與科普體驗容易實現。區域內帕隆藏布流域為第四紀冰川侵蝕形成的寬300-500米的寬廣河谷,河谷受橫向斷層的控制。由於隆升與剝蝕的差異,出現了許多滑坡泥石流堵塞形成的地貌裂點(地貌控制點),形成寬谷和峽谷相間分佈的「香腸式」河道,區域內發育冰川的高山沿波密縣域環繞,形成從通麥-波密的亞熱帶氣候和從波密到米堆溝口的溫帶氣候,區域內318國道沿帕隆藏布寬廣的河谷展布,縣級公路沿易貢藏布和帕隆藏布的支流展布。

二、優美的垂直景觀帶點燃人們科普體驗的熱情

面積1.67萬平方公里的波密縣縣域內冰川、草甸、森林和河流湖泊構成的景觀十分奇特,山巒與區域構造一樣平行帕隆藏布-易貢藏布沿北西—南東向延伸,其形如蛟龍起舞,山形燕瘦環肥,千奇百怪,如盔甲山、易貢鐵山、獅子山等。6千萬年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在這個區域呈北東南西向的碰撞使山脈得以延伸讓我們遐想聯翩。

波密縣固有「冰川之鄉」之美譽,山頂冰川環繞縣域,這裡發育有最美冰川-米堆冰川、最大海洋性冰川-卡欽冰川、朗秋冰川、朱西冰川等。相對較低海拔的冰川和區域道路垂直於帕隆藏布的延伸,使得冰川觸手可及,一般人花1-2小時步行即可親吻冰川的肌膚,切身體會作為「水塔」的冰川是如何發育和運動變化的,特別是深刻理解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冰川加快退縮的科學問題。

區域內水景極美,到處可見淙淙如韻的溪流,星羅棋布的湖泊(易貢錯、嘎朗湖、古鄉湖等)和奔騰洶湧的大河(帕隆藏布、易貢藏布、波堆藏布)。帕隆藏布和易貢藏布寬廣的河道是第四紀冰川侵蝕的結果,由於地質歷史上泥石流滑坡的堵塞發育諸多的堰塞湖(如易貢湖、古鄉湖等),其蘊藏了豐富的地質歷史上的「桑海滄田」的故事,現已成為當地生態農業發展基地,區域內河道峽谷段比降大成為水能開發的潛力區。

區域發育從亞熱帶到寒帶的生態景觀。區域森林覆蓋率達43%,由上至下依次為高山灌叢草甸、亞高山暗針葉林與灌叢、山地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山地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林下發育有蟲草、天麻、靈芝、松茸等珍貴林下資源。這裡擁有最美原始森林-崗雲杉林、最大桃花谷-波堆桃花谷、海拔最高的有機茶-易貢茶,可謂「雲端綠海」、「桃花世界」。森林中有黑熊、梅花鹿、林麝、赤斑羚、獼猴、岩羊、黑頸鶴、藏雪雞等300餘種動物在其中穿梭。區域獨特的生態景觀改變了我們對西藏高原荒涼的印象,諸如森林何以生長在4500米以上的山峰、森林何以隨海拔演替等眾多有趣的科學問題縈繞在我們的腦海,引發我們的思考。

三、悠久的民俗文化提供高原燦爛歷史的體驗鑰匙

波密作為第一代藏王故里,其歷史悠久,形成了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易貢藏刀於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波密竹編筐製作技藝、波央、達頗夏卓、西巴斗熊戲、帕雄熱巴舞於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波密是西藏自治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縣。此外,波密八蓋木製鎖具製作技藝、波卓、曲藝「說白」等傳統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和茶藝文化也頗有盛名,如波密膀貢肉,風味獨特,吃法多樣;易貢茶由純原生態茶葉原料精製,開發出高品質綠茶、紅茶和黑茶,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抗老防衰等作用。這些文化告訴我們在3000多年前以來,藏族的祖先是如何生活並征服大自然,在西藏立足並發展的。

四、長期的觀測研究奠定了科普體驗的科學基礎

以帕隆藏布流域為依託的波密縣的科學研究基礎冠絕西藏高原山區。早在1954年科學院在波密縣通麥附近的加馬其美溝和古鄉溝建立了滑坡泥石流半定位觀測站,首次對波密古鄉泥石流溝及其環境進行了全面考察及初步研究。60年代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以古鄉溝為對象拍攝的電源《泥石流》第一次讓人們真切的了解了泥石流。70年代中期,科學院組織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帕隆藏布區域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氣象和冰川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到本世紀初,結合公路病害整治,科學院、國土、交通和水利等部門進行了一系列帕隆藏布區域滑坡、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潰決、水毀等等災害的防治研究。2011年建立了「科學院波密地質災害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觀測站)。通過觀測研究,力圖解決頻繁地震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帕隆藏布區域的環境變化和地質地貌與災害發育規律,填補高海拔山區災害與環境綜合觀測空白,服務重大工程的建設、國防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觀測站建有科普專欄,力圖將科普工作作為觀測研究成果的延伸應用,支撐區域科普工作的科學基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