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對話「機械戰甲」締造者:未來人腦仍然勝過機器

對話「機械戰甲」締造者

新浪記者 侯迪憬

在今年上演的多輪人機大戰中,人類頗以為傲的智力受到了無情挑戰。實際上,除了對抗,機器智能在更多場景下正在造福於人類。

6月12日,腦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巴西世界盃「機械戰甲」發明人、《腦機穿越》作者、杜克大學教授及神經工程中心主任米格爾?尼可萊利斯(Miguel A. Nicolelis)造訪北京進行宣講。

談起尼可,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他的偉大傑作「機械戰甲」,因為這套複雜龐大的裝置讓一位癱瘓病人得以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戰場上踢出首球,跨出腦科學史上的重要一步。在這背後,是腦機介面與人機融合技術的重大發展。

對話「機械戰甲」締造者

「機械戰甲」類裝置,即尼可的主要研究領域,指通過腦機介面技術與機械裝置配合,讓人類只需要通過「意念」(腦電波信號)即可支配機械裝置以實現各類工作任務。

當天活動結束后,新浪記者與尼可教授對話,針對當下腦機介面研究熱點與應用前景進行了討論。

新浪記者:在視頻案例,我們看到兩組實驗:人類組和猴子組均能通過學習健全個體而實現正確的腦電控制。這背後的學習機制是什麼?

尼可教授:在實驗組中,我們連接兩個個體的大腦,他們通過腦電波進行交流和學習。首先讓健全個體通過腦電波下達命令給機械骨骼完成任務,通過反覆的交流和訓練,最後癱瘓和不健全個體習得這種腦電波信號,從而通過套在身上的機械骨骼完成指令。

新浪記者:除了作為醫療器械,這套腦機介面與機械裝置還能應用到哪些生活或者工業化的場景?

尼可教授:它不僅可以幫助癱瘓患者,同樣適用於健康個體工作。其最大優勢在於讓多個大腦協同工作,可以想象成團隊遊戲的場景。

具體應用案例,如在Facebook的多人聊天室,我們使用腦電波進行對話和交流;工業場景中,日本福島電站地區的勘探和檢測,因為高輻射環境人類不易靠近,可通過腦電控制機器人進入實地勘探。

新浪記者:從捕捉腦電波信號,到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向機械骨骼下達運動命令。在這一套運作系統或研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什麼,挑戰在哪?

尼可教授:前期的信號傳輸與轉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這套機制的核心部分在於形成一套封閉系統,即動作下達后,機械骨骼反饋給大腦相關動作信息,大腦識別和判斷後,如何再進行動作和信號調整。

新浪記者:通過腦電波信號下達指令,相比按鍵、圖像、語音等人機交互方式,腦電控制的不同之處和優勢在哪裡?

尼可教授:可控的速度、更精準的信息,是腦電傳播與控制相比其他傳統人機交互方式的最大差異和優勢。1)可控的速度,人腦在想到某個命令時同時也意味著下達,相比通過語言和動作下達指令更加快速,並且這個速度是可調整的。2)更精準的信息,這主要體現在多人協作的場景中,使用腦電信號交流相比語言更加精準。

新浪記者:可以預見,未來兩大技術領域將會不斷被推進和挖掘,一是人腦本身潛能的不斷挖掘和延展,第二種是機器智能在計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的不斷提升。您認為這兩大領域的發展路徑有什麼不同?

尼可教授:首先,我堅信未來人腦的能力仍然勝過機器。未來,人腦將主導創造性工作,而機器智能在於執行和重複、精準。創造性工作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就像機器學習一千首貝多芬的曲子,它最後只能譜出貝多芬的曲子;但人類能從中提取出規則和特點,創造出更多風格的樂曲,世界上才會有各種曲風的曲子。

結語

相比人工智慧,腦機介面(BCI,Brain Computer Interference)技術還處於普及和實驗階段,其商業化前景並未受到重視。但今年,敢為人先的埃隆?馬斯克創辦了Neuralink,讓越來越多的目光投注到像尼克這類學者在做的事。

在尼克教授為我們描繪的腦機介面世界中,我們看到,相比單維度探索機器智能的傳統學術式思維,將大腦與機器結合式的腦機融合方向似乎孕育著更大商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