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i·寧德] 提三尺青鋒,挑燈看劍,看寧德俠客的武藝傳承

有說法認為: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戰爭,去殺伐;也有說法認為:武者,止戈也,因此武是一種制止暴力的手段。但是無論何種解釋,都承認了「武」是一種軍事戰爭手段。所以兵器被稱為武器,軍事被稱為武事,軍備也被稱為武備。

「武」字字形演變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武」的應用是個人乃至國家的生存技能;在長期實踐與總結中,「武」被總結出了「術」;因此,武術最早是殺伐之術,戰爭之術,體現的是一軍、一方、一國的戰爭環境特點與人民面對戰爭和生存的壓力。

從兩千多年前的閩越國時期,到明代抗倭戰爭,近代抗日戰爭,閩東自古也是戰事不斷的兵家相爭之地;還有猖獗的盜匪、兇狠的野獸等危險相伴隨。並不安寧的生活歷練了閩東人民,動蕩的時局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培養了閩東先民尚武的彪悍民風。歷代戰爭與鬥爭不僅留下了大量的佳話傳說,生活在此、鬥爭在此的先民們更根據閩東戰爭的特點總結出了具有閩東特色的傳統武術,並世代相傳。

閩東傳統武術的特點在於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閩東自古多流寇,為防身、抵禦匪寇,免受欺侮,古時候閩東男子從國小習武術。他們的武術與眾不同,大多和日常生活、生產密切聯繫。因為往往是應付突如其來的情況,如匪寇突然來襲,所以閩東傳統武術中的武器,不是什麼刀槍劍戟,而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打棍、打扁擔、打凳(打板凳)、打耙(犁田的木耙)、打三角叉等等。

打凳

閩東傳統武術的特點在於實用。長期以來,閩東畲族人民在山間過著游耕和狩獵生活,逐漸創造出一套自己的棍術盤柴槌,這帶有畲族特色的棍術在狩獵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盤柴槌分為長棍和短棍,長棍又叫丈八棍,通常用於對付野獸,罕見的長度流露出從狩獵時代遺留下來的痕迹。在清代以前,棍頭一端加有鐵制的棱尖,狩獵中3米以外就能刺到獵物。後來畲族從四處狩獵變為定居農耕,長棍的棱尖慢慢被放棄,變成了今天的長棍。但是在如今的長棍套路中,仍然保留有衝刺的動作。

畲族盤柴槌長棍表演

除了自然環境,當年畲族人也常常遭受地方勢力欺壓,受到土匪侵擾,於是另一種棍術短棍形成了。短棍又叫齊眉棍、梅花棍,長約2米,供兩人練習時對打,招式多樣。短棍棍花有四門棍、雙頭棍、交於柴、折花棍4個環節,靈活機動,迅速兇猛,以紮實、有力、矯健、熟練為標準。

閩東傳統武術的特點在於傳承。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根據閩東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特點等情況,應用了鴛鴦陣。在400多年後,閩東地區的人民依然能夠熟練應用此陣形對付匪患:聽長輩們說,在上世紀的屏南山區,匪寇依然猖獗,又一次十餘個年輕力壯的土匪來到村子里,村裡的老人們決定不再容忍他們為非作歹,於是拿起鋼叉、竹棍、狼筅(剛砍下的毛竹削去枝葉即可),狠狠地教訓了土匪們,從此村內再無強盜鬧事。

鴛鴦陣陣型

武術,在「術」的基礎上又發展成了「藝」。與聖賢提倡「六藝」相同,古人提倡修習武藝是出於應對巨大的生存壓力;與今人提倡「六藝」相同,今人提倡修習武藝是出於對傳統與文化的保護、對自身的修鍊。

閩東傳統武術的傳承一直都在,作為閩東歷史過往的象徵,閩東傳統武術在新的時代里還會走得更遠。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部分資料來自網路丨圖片採集

我們很努力的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我們

智己策略丨愛寧德

行走丨發現丨記錄丨傳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