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媒體防罵指南:想和讀者死磕還是一起笑看人生

文|翁章

如何「防罵」?大體可以從三個方面說起,一是「罵」的深層含義,及含義背後的原因;二是「罵與被罵」的站位;三則是以原因和站位作為參考,延展出自媒體應有的兩個「度」(速度和態度)。

說到底,如何看待「被罵」則是一個「李雲龍式」的問題。對於自媒體,產出內容之後,一旦觀點與大眾相左,就極易變成鬼子炮樓,早已饑渴難耐的內容消費者,一定會迫不及待想錘死對方個小胸胸。

這個時候,你當然可以選擇像李雲龍一樣,立馬橫刀,與之互懟。也可以學習社會主義的優良傳統,把它看做是人民內部矛盾,一笑了之。

因此,指南一:你可以同樣召喚三營長,拉上你的「義大利炮」,與讀者死磕,最後從書桌打到菜市場,互相都想掐死對方,沿用「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的隨緣式套路。

還有指南二:主動篩選讀者,每天寫些養生雞湯,把高級讀者和有攻擊性的讀者主動過濾掉,安安心心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不過,我想還應該有指南三,就是在仔細分析被罵原因和受眾心態后,了解自媒體應該輸出什麼,批判什麼。這樣在做好自媒體的同時,才能與讀者一起策馬奔騰,笑看人生。

「罵」的兩重含義

我們在提供指南的時候,應該有個大原則,即:原因分析。

而說到「罵」,是個極其講究「罵人」藝術的國家。從北到南,有北方粗獷的「操」,南方溫文爾雅的「娘希匹」,以及全國通行的「他媽的」。基本上,有別於老外動不動就「Fxxk」,文化的博大精深,總能將幾個不相干的動詞和名詞,與你的家人和某器官聯繫在一起,極盡語言侮辱之能事,若是在這些辭彙組合前加上時間定語修飾,比如:「XX十八代」,更是令人提神醒腦,茅塞頓開。

不過,口舌之爭,大抵都是情緒的發泄。而正如「需求」分為「需要」和「想要」兩個層面,「罵」也帶有雙重屬性——「噴」和「批」。

語言(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繼肢體、眼神之外,表達感情的最直接符號形式。從情感的層面看,「罵」也是一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評論,它映射著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想要在主客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感需求。

當然,在「罵」之後,我們能收穫暫時佔主導地位的喜悅,但也會被「現實實際上我無法控制的情緒」回饋所左右,最後難免流露出負罪感與難堪。

「噴」則是一種最典型的情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曾堅信「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這種共識將負罪和難堪稀釋到最低,作惡成本幾乎為零。在早期的論壇,我們發帖后也經常會收到「樓主死全家」之類的問候,便是「作惡」無法追溯的苦果。

隨著媒介的進一步發展,此前的共識得以改變——「在網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是條狗」,社交媒體、搜索工具的發達,延伸出的「人肉搜索」,讓「作惡者」無地自容。

但在這個共識還有後半句,即:「在網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是條狗,但沒人願意去管你。」對於媒介的使用者來說,一句「噴」對於心理接受容量實在太小了,如同在路上被石頭磕了,沒人會跟石頭計較。因此,在所有人都擁有媒介話筒后,「作惡」從無法追溯,轉變為不去追溯。

至此,噴槍橫行,彷彿情緒總要凌駕於公理之上,大家恨不得一股腦兒輿論治國,用一張嘴,或一個鍵盤開啟上帝視角。從咪蒙到羅爾,再到老虎傷人,亦或是明星出軌。他們無不以「噴」為武器,在各個社交平台上瘋狂站隊。

而對作為內容生產者的自媒體,更是不管其人如何,先噴上幾句再說。這造成了很多人無辜躺槍的窘境,我曾看到過一篇關於創業的文章,有一個評論極其有趣,原文如下:

「沒看,所以不敢噴,換個體育欄目去噴,因為體育欄目經常看到豐乳肥臀,所以我敢噴小編。」

相信,文章的作者也是哭笑不得。不過,可憐的小編早就哭暈在廁所。

所以,「噴」只是情緒本能的發泄,其中泄憤、無聊、自我優越這些心理因素佔據了主要地位。對於噴子,我們不妨以理性對感性,以忽略對重視。

但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是如此。他們更多地會集中到較為理性的「批」的層面。

相比,「批」是一種探討和建議,對於內容生產者,我們去批判他的觀點、糾正他的詞句、理清他的思路,應該是自媒體喜聞樂見並欣然接受的。

比如,最近我在某平台看到的一篇頭條文章,樓下噴者無數,唯有一讀者細心梳理出作者的文章結構,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此舉不僅為讀者群像加分不少,也讓作者感到十分欣慰。

在完成了「原始讀者積累」之後,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過濾讀者或者引導讀者由「噴子」轉化為「批手」才是當務之急。

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化引導」是手段,而不能被當成目的。

當年某大號以一篇《致賤人》瞬間吸粉20萬嘗到了甜頭,之後也就在這種高度情緒化的寫法中日益沉淪下來。作者卻早忘了早年間在韓寒發行的獨立雜誌《獨唱團》出道時給自己留下的定位——有趣的文化學者。

打一個比方:強烈的情緒化像一把被磨利的武器,必然會以強烈的攻擊性指向他人,不過主人往往也容易被其所害。

「罵與被罵」的站位

談到「噴」與「批」,除了本能和反思的情緒解讀。如何看待內容生產者和讀者的站位,也能給自媒體防罵起到一定的參考。

不說自明,二者的站位肯定是不同的。然後由不同引申出內容生產者和讀者的兩種視角:一是內容生產者看待現象的主觀視角,二是讀者的客觀視角和帶有回顧性判斷的上帝視角。

從主觀視角來看,對某一題材的解讀,由於先入為主的立場,內容生產者更多地會聚焦到一個點,並以這個點生成體系化的內容,這必然造成觀點上無法面面俱到。好比,我們以罵國民黨是反動派為主題,肯定會對國民黨正面的歷史評價形成窄視。而這往往是造成讀者「罵」的焦點。你寫百度好,一定是李彥宏給了你錢,你看好微信小程序,一定是騰訊的走狗。

我們也往往被這種情緒感染,並拍手稱快——「簡單直接粗暴大法好」!

在罵與被罵的恍惚中,讀者希望自媒體是上帝,而同時他們又覺得自己更像是上帝,兩廂不情願。而讀者的客觀視角更讓自己像一個審判者,彷彿這一群體又回到了聯考語文考場,查對一個錯別字得5分,查對一個語病得10分。

而客觀視角掌控不好,就極易陷入自我優越的陷阱。比如:

「你這觀點我早知道了,還用你說?」

「你引用這個理論太低端,還是XX大法好。」

「不如讓我當小編!」

……

當然,對於自媒體來說,無論是面對「噴」還是「批」,打鐵還需自身硬,若是怕罵還發文?

防罵終極指南——兩個「度」

我們在敬畏並使用大眾傳播的力量時,作為媒體也好,還是自媒體也好,都應該堅持兩個「度」。一是速度,而另外一個是態度。這也是防罵的終極指南。

自媒體防罵,除了從受眾和站位找解讀和參考外。更重要的是,應當重視這兩個「度」。

就速度而言,時事熱點日新月異,對於資訊類的內容生產者,如何客觀公正地跟上速度尤為重要。不過,客觀公正永遠是速度的限制閥。

記得去年某地區地震的烏龍事件,以及許多老藝術家的被辭世,都是媒體也好,自媒體也罷,在追求速度的時候,忘記了客觀地審視。

如此不被罵,連筆者都感覺太假。

關於這個問題,「底線」和「上線」同樣重要。即最沒有態度的自媒體能做到什麼地步,最有態度的自媒體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底線應當是「合理的事實和細節「,事實和細節自然不必多談,那個是所有媒體人的共同操守。

重點在於「合理」二字。

合理意味著不必苛求客觀和真實。對於資源有限的自媒體來說,這也算是一個比較適宜的建議了。就好像知乎上面很多「以我有一個朋友」開頭的故事,真實與否沒有人會在意,合理就可以了。

合理的對立面,自然就是獵奇。最好的例子是《驚惶龐麥郎》裡面「龐麥郎的頭皮屑」。這個細節太過獵奇,經常被人們拿來吐槽也就不奇怪。當《人物》拿出採訪錄音的時候,大家關注的反而不是真實與否,而是這個東西太過噁心,充滿了博取眼球的嫌疑。

同樣的例子還有《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農村》,把所有單方面獵奇的部分堆砌成一個不合理的世界。結果是被舉報封號一個月,也算情理之中。

合理還有一個對立面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製造虛假信息。這類型的牛鬼蛇神一般比較低級,很快就會露出原形,討論的價值也不大。

最有態度的自媒體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這裡我不想舉某個國內自媒體的例子,免得有讀者說我安利,雖然很難。但是事實是國內也有人能夠做到這種程度。我想舉一個不能黑的導演的例子,來說明一個最有態度的自媒體能夠做到什麼地步,那個人就是黑澤明。

後人在評價黑澤明的作品時,經常用這樣一句話:「他的作品無一不在閃爍著人性的光彩。」

而黑澤明作品中的人性魅力來源於對於人性複雜的描寫、對生活和命運的哲思。當然,以此為目標過於困難,但是有一個正確的目標,至少不是壞事。

最後,自媒體防罵指南,防是一個側面,而事情的重點應該更多地在自媒體本身。無論是噴槍對你造成了一萬點傷害,還是被讀者用高級理論吊打,我們都應該堅守一種對待大是大非的態度。

態度才是關鍵。

畢竟,和諧社會,從我做起。擺正速度和態度,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自媒體與讀者關係」(恩,這很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吧。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翁章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