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智慧
作者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研究所
90后新生代女星周冬雨帶著「謀女郎」這一自帶光環效應的標籤踏入演藝圈的,高起點的她從第一部成名作《山楂樹之戀》開始就是公眾視野中的一個符號特徵強烈的存在。2016年,周冬雨出演由曾國祥指導、陳可辛監製的青春愛情電影《七月與安生》,憑藉對於李安生一角的出色飾演,周冬雨獲得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這一突破不僅是周冬雨本身演藝事業的新高峰,也是對其銀幕形象轉型成功的肯定。從早期安靜柔弱的清純少女到近年古靈精怪的新女性形象,周冬雨銀幕形象轉型背後的意義是對傳統女性形象的顛覆、消解與再生。周冬雨「鬼馬形象」的塑造,成功地貼合了當下的價值話語與文化體驗,尤其與90后女性形成了強烈的精神共鳴。本文試圖通過明星形象解讀、女性意識探索,結合青年亞文化癥候的後現代語境,破譯這部「少女神話」的建構密碼。
▼
從安靜到鬼馬,周冬雨的人物性格轉變
從安靜到鬼馬,這是周冬雨銀幕形象性格的轉變,然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以至於讓周冬雨迎來演藝事業上的小高潮,一方面是因為周冬雨本身的形象更加容易在活潑靈動、不按套路出牌的角色中大放異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周冬雨的這種獨立、果敢、追求自由的人物性格正好貼切當下新一代年輕女性的訴求。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和進步,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女性意識作為反映現社會現實與時代癥候的典型剖面或縮影,在不同時代的熒屏中有不同展現。對男權壓迫的另類反叛、獨立意識的覺醒以及女性自我救贖不僅可以體現在影片的故事情節中,同樣可以進一步凝華在具有典型特點的銀幕女性形象里。再者,在後現代的解構語境中,周冬雨轉型后的角色便是對傳統女性形象的一次解構,雖然分量尚不夠大,力量不夠足,但仍然是探尋熒幕中女性應當如何呈現的一次有益嘗試。周冬雨不僅是一位演員,更是90后的典型代表,周冬雨的這一鬼馬銀幕形象從某種層面來講成為新一代年輕女性的青春絮語,言說著自我的成長與煩惱。
▼
明星形象建構與身體言說:周冬雨成為「符號」
顏值對於一個演員來講十分重要,顏值高可以帶給觀眾一種審美愉悅的享受,更容易獲得大眾的青睞,然而演技是顏值的前提,顏值是成為一名演員的充分但不必要條件。在整容猖獗的娛樂圈裡,周冬雨的面貌可謂是一股清流,面部天然成分足夠重,細微進行美觀上的調整是每個演員都會經歷的,這也無可厚非,重點是掌握尺度問題,倘若是一張充滿玻尿酸的僵硬的臉,那麼勢必會影響面部表情的發揮,不利於生動展現出角色的內心世界,再好看的臉都會成為減分項。從周冬雨的自身形象上看,眼睛小、身材不夠豐滿,女性魅力不足,似乎成為不了傳統意義上的漂亮女郎,但是五官的小巧精緻卻可以更加上鏡,不夠完美的臉龐可以擴大演技的空間。
周冬雨就是將自身形象這一不可變因素中的優勢最大化。清純的女性形象對於周冬雨來講可以駕輕就熟,但是卻很難達到青春少女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完美女神」形象的期待視野,因此這對於周冬雨來講並不是條易路。想讓自己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要做到的是極致。與安靜溫婉的淑女形象形成強烈對比的就是古靈精怪的女性形象,對於這種性格的人物,首先觀眾對人物形象的預期會降低,不再以近乎完美的女神標準苛求演員;其次人物個性鮮明,易於進行豐富的表演,從而更容易憑藉演技取勝,使得自身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再者,這種更接地氣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為大眾所認可與接受,尤其更易使普通女性觀眾產生心理映射,從而在觀看時將自身代入角色,引發情感共鳴,體驗大眾文化的造夢場。拉康在鏡像理論中提到,主體只有通過鏡像階段才能認識自己,自我在他者中生存,只有在他者中才能發現自我。因此此類角色的演繹可以更容易與女性觀眾進行互動從而深入人心。極具代表性的案例還有影視女演員白百何,她正是通過《失戀33天》《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約》《滾蛋吧!腫瘤君》等一系列作品樹立了「小妞」風格這一獨具特色的銀幕形象,視覺化特徵不再僅僅停留在有用性的層面,而是因為象徵性獲得了美與精神內核,人與物互為指涉。
身體是人生命的基礎,是一種自然的生命存在,是人體美最直接的感性展現,被建構出來的明星身體內蘊著更強的直接意指性通過銀幕傳達給觀眾。社會通過文化的調節與規範作用於身體,身體也可以成為文化的載體,尤其是明星身體更是通過大眾媒介被無限放大,在她們身形中流淌的其實是一個個符號。丹尼·卡瓦拉羅在《文化理論關鍵詞》一書中指出:「身體的形式不僅是一個自然的實體,也是一個文化概念——這是一套通過他的外觀、尺寸和裝飾的屬性對一個社會的價值觀進行編碼的手段。身體的意象瀰漫在意義的結構之中,這是通過一種文化在建構其主體的含義和位置時來實現的:身體——既是一個被表現的客體——也是一個有組織的表現出概念和慾望的有機體。」也就是說周冬雨的身體形象是一種有目的的建構,但這種建構經實踐檢驗是合乎邏輯的。周成璐、景一在《消費主義、大眾文化與公共藝術》一文中也闡釋道:「現代大眾消費的本質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某種生活方式、某種社會身份的認同,因此大眾消費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他們的符號價值。」周冬雨通過將自身形象與熒幕形象的完美互動與融合,成功建構出基於新一代年輕女性審美需求的文化符碼。
本文節選自《南方電視學刊》2017年第3期
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
投稿郵箱:nfdsxk@163.com
微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