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無現金社會」的前景

有始者必有終,放在歷史的長河看,終會有一天紙幣和硬幣(現鈔)消亡。一是技術更加發達,電子交易的成本更低更便捷,二是習慣於只使用現鈔的人都不在了,網路時代的原住民哪裡還用什麼現鈔

作者:周瓊

最近關於「無現金社會」、商戶拒收現金是否合法的爭論很多。「無現金」的表述至少是不嚴謹,有人提出應該用「無現鈔」(本文用此說法)或「非現金」。但老百姓通常以為現金就是現鈔。

十幾年前的新聞是商戶拒絕刷卡,現在是拒收現鈔,鈔票不受待見確實以前罕見。但以後大概會越來越「正常」。

一、未來必然是無現鈔社會

貨幣是在一定歷史階段才產生的。根據《人類簡史》,史上最早的金錢制度是約公元前3000前蘇美爾人的「麥元」制度,以固定量的大麥穀粒作為通用單位來衡量和交換其他物品服務;以金銀作為貨幣則始於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的銀舍客勒制度;公元前640年土耳其西部呂底亞王國鑄造出史上第一批硬幣。北宋時期的「交子」則是最早的紙幣。

有始者必有終,放在歷史的長河看,終會有一天紙幣和硬幣(現鈔)消亡。一是技術更加發達,電子交易的成本更低更便捷,二是習慣於只使用現鈔的人都不在了,網路時代的原住民哪裡還用什麼現鈔。

二、每種支付方式的興起都伴隨著巨大的利益之爭

手機支付正在取代卡基支付,引起這麼多關注。其實卡基支付想取代現鈔支付,也引發很多矛盾。比如:

「不堪銀聯高額手續費上海永樂家電拒刷銀行卡」,《經濟觀察報》,2004-1-2

「銀聯首度回應『拒絕刷卡』」,21世紀經濟報道,2004-7-5

「消費不滿10元超市拒絕刷卡?銀聯:消費者可以投訴」,東方今報(鄭州),2014-12-24

國外同樣如此,商戶與銀行和卡組織關於商戶扣率的鬥爭貫穿銀行卡產業發展的始終。從美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初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旅館業就強烈反對大萊卡和其他信用卡公司收取的扣率(當時約5%-7%,看起來高得不合理,但那時信用卡公司都是手工處理對賬,成本也很高)。商戶們甚至聯合起來自己提供類似服務,如1956年美國旅館業協會創立的環球旅行卡,不向參與的旅館和租車公司收取任何費用,但向持卡人收取年費。但這種模式被實踐證明不可持續。1959年,美國西雅圖的餐館對大萊卡的商戶折扣率和償付時間很不滿意,於是向所有採用信用卡支付的客戶徵收5%的額外費用(附加費),結果是大萊將這些餐館剔除出受理商戶的名單。並有了此後幾乎每個卡組織都要規定的不準(向持卡人)額外收費規則(NSR:No surcharge rule),或譯為禁止收取附加費規則,歐洲稱為非歧視性規則(No-discrimination rule)。為協調成員機構利益,VISA在70年代首創的由卡組織確定一個交換費的模式被普遍接受,形成了銀行卡產業的一套運作規則和利益分配機制。但近年來在很多國家,銀行、卡組織與商戶之間關於交換費和商戶扣率的鬥爭愈演愈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刷卡消費的比重不斷提高,儘管可能費率有所下降,商戶也享受了一定的便利和營業額擴大等好處,但總體刷卡手續費的負擔可能還加重了。隨便找了兩條相關新聞:

「加拿大沃爾瑪不再接受VISA 稱費用『高到無法接受』」,金融之家,2016-06-14

這裡寫:加拿大沃爾瑪的發言人說,他們每年支付給VISA的信用卡卡費超過1億加幣,但手續費為多少因是「機密條款」無法透露。

「加拿大兩大商業巨頭休戰沃爾瑪不再拒收VISA」,溫哥華港灣,2017-01-07

我覺得Frankel(1998)的一篇論文(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upply and exchange ofmoney, Antitrust Law Journal, 66:331–361)非常有道理,他將銀行卡支付放在貨幣演變的歷史中來分析。從古至今,新型貨幣形式或貨幣轉移方式的壟斷供給者都能獲得「鑄幣稅」。因為新的支付系統能大大減少貨幣的交易成本,供給者就可以從中獲取一部分。從鑄幣、銀行券、支票的發展歷史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經濟規律在發揮作用,包括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除良幣)。Frankel重新詮釋了格雷欣法則以解釋不具有內在價值的銀行券、銀行卡體系(商戶得到的款額低於商品標價)的競爭結果。他將格雷欣法則的含義推廣,引入價格趨同(price coherence)的概念。價格趨同是指對同一個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自然趨向一致,而不管其支付方式如何(我們可能遇到過少數商家對卡支付額外收費,但對大多數採用計算機系統管理存貨和結賬的商戶來說,隨支付方式不同而價格不同還涉及系統的改造,會增加結賬的複雜性、可能增加結賬等待時間,引起消費者的困惑和反感,很不經濟)。價格趨同使得對各種支付方式的需求彈性降低。也就是說,即使商戶被允許收取附加費,商戶也經常不願意對不同支付方式定價不同,因此交換費不是中性的。商戶對銀行卡經常是只能要麼接受要麼不接受(all-or-nothing),這就增強了卡組織的市場力量。交換費與其說是對發卡方成本的彌補,不如說是卡組織利用市場力量對商戶徵收的一種稅。由於有交換費,發卡行可以補貼持卡人,但持卡人的福利增進主要是建立在犧牲現金和支票付款方式消費者利益的基礎上的(商戶將交換費打入商品定價中)。

從Frankel「鑄幣稅」的角度看,在電子交易方式出現之前,「鑄幣稅」只表現為直接的經濟收益。從卡基支付到手機二維碼支付,掌握了支付結算基礎設施的機構不僅可獲得直接的結算手續費收入,還可以獲得交易的數據信息,這是更為寶貴的資源。圍繞數據資源的爭奪和爭議就更大了。核心就是到底「非現金」的「鑄幣稅」歸誰,或說怎麼切割?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 ,發卡行服務費率水平降低為借記卡交易不超過交易金額的0.35%,貸記卡交易不超過0.45%,還有單筆金額上限,網路服務費率水平降低為不超過交易金額的0.065%,收單環節服務費則實行市場調節價。這也構成了二維碼支付手續費率自然的天花板。

最後哪種支付結算方式勝出,關鍵還是付款人和商戶的使用成本(經濟成本、安全、便捷等,例如更安全的NFC因為在使用門檻、便捷等方面不如二維碼,目前接受並不廣泛)。如果收取現金,商戶還得讓員工跑銀行去存現金,還要有防現金盜搶、誤收假幣的設施等等,都是要成本的。如果某種電子支付方式的成本對商戶已低於現金,他就有動力拒收現金,正如在刷卡手續費成本高於現金時他會拒絕刷卡一樣。法律的規定如果不符合經濟規律,法律也是會被規避、最終要被修改的。

三、現鈔存在的意義

「無現鈔社會」終將來臨,只是難以判斷時間,各國各地會有快有慢。一些非洲落後國家,反而在手機移動支付上有了后發優勢,而英美等國家歷史上形成發達而老舊的支付體系的,倒可能滯后。歐洲一些小國可能先進入「無現鈔社會」,這樣的大國區域差異太大。但是看到西部貧困村農戶都開始用微信、淘寶,我覺得這一天也許不會太遙遠。

有篇《從多層次支付服務體系角度看「無現金社會」這檔事》很有道理,從戰爭縱深防禦體系的角度,認為現金是支付體系穩定的支撐。的確,越高級複雜的系統越脆弱,越低級簡單的系統越皮實,現金有作為一種備份而存在的必要性,在發生自然災害、戰爭破壞、黑客破壞等導致電子交易系統癱瘓時可以使用。比如電影《猩球崛起2》中,或者《2012》結尾時那種基礎設施都被破壞的社會,哪還有電子支付。不過,如果只作為備份、平常幾乎不用的話,要用的時候從哪去取呢?難道通訊都破壞了還能從銀行網點取錢嗎?

雖然「無現鈔」會有利於反洗錢、使違法交易行為更好追蹤,但在保護個人的隱私和自由方面,卻是很不利。個人有權拒絕自己的交易信息被任何機構採集、分析嗎?如果拒絕,可能有對其信用積累不利等後果,如果同意(或不經同意而而被採集),不管是用手機、卡,還是生物識別,個人在哪裡交易將無所循形。最近對掌握這些交易大數據的企業邊界、如何約束這些企業有很多討論,但不管是私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掌握交易數據,相信政府在其認為有必要時,都是有權使用這些數據的(比如定位犯罪分子)。這我們得相信各國政府都是好政府,不會發生二戰時德國政府迫害猶太人那樣的事(想象一下,如果二戰時德國已是無現鈔社會,猶太人走到哪裡用電子支付交易立即被定位發現)。即使政府是個好政府,那萬一發生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那種情況呢,被預言未來要犯罪的嫌疑人(湯姆·克魯斯演的角色)要逃跑以設法洗冤(當然,按電影中的設定,都不需要電子支付交易,到哪裡都有虹膜掃描認證身份)?無現鈔社會,掌握了交易信息的機構,還真是近於全知全能全在啊。這些擔心和疑慮,可能比純技術、成本問題更難解決。

現鈔存在的意義,除了滿足還不會使用電子支付方式人群的交易需求,對全社會來說似乎是一種戰略備份措施,對個人來說似乎是一種保障自由的選擇,無選擇就無自由。但或者這些問題能尋求到較好的解決方案(如通過立法平衡個人信息的適當保護和部分讓渡問題),或者因為無現鈔帶來的好處更大,社會容忍了這些不完美,現鈔終有一天只能在博物館中覓其身影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