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原來粽子做成三角形是因為這個原因,難怪端午節吃粽子呢

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

那麼端午為什麼叫端午,那麼多別稱又是怎麼個由來?端是「開端」,萬事之初的意思。午,古代以天干地支的組合記年,又以地支記月份,一月為寅,二月是卯,依次排開,五月就為午,因此五月就是午月,端午意為午月的開端。「五」「午」相通,時維夏天,所以端午節又稱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因午步入「陽辰」,午月,端為陽夏,所以端五也叫「端陽」。月五日五,所以叫做重五節。時值仲夏,法正天中,此時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辟邪祛災,「午日以蘭湯沐浴、」「浴蘭怕兮沐芳華」,故端午節又叫做天中節、浴蘭節。至於為什麼叫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皆有緣由。女兒節跟端午節後來發展的習俗,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有關,詩人節、龍日則關於屈原。

還有一種稱謂叫做地蠟節,地蠟節源自道家,天地五蠟即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是道教祭祀祖先、驅邪避凶,集會建齋的重要日期。在《道書》中,地蠟成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的重要日子,這一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驅邪避凶。「五月有初五,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地臘節之名也因此而來。

那麼端午節究竟是怎麼產生的,至今說法不一。關於端陽節來歷,提法甚多大致分為幾類:一、起源於祭奠古人。有人說是紀念屈原,也有人說是紀念伍子胥說,還有人說是紀念曹娥;二、起源於敬神拜鬼。一是起於三代夏至節說;二是惡月惡日驅避說;三是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三、源於道家。各家說法,皆有來歷。而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奠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據我想,聞一多先生的考「端午節是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奠的節日」是根,而紀念屈原是源。根植大地,卻拘於一處,吳越民族的祭奠畢竟是地方祭奠,不具備生命力,在歷史滾滾的長河裡很難巨浪淘沙。而屈原投汨羅而後,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廣泛地舉行活動,吳越地區的圖騰祭奠,由於地理跟時間的契合,被遷生到了祭奠屈原的活動中去。當然從端午節的一些傳統習俗我們也可以看出像女兒回娘家,懸挂鍾馗像,懸挂菖蒲、艾草,佩戴香囊,龍舟競賽,塗抹、飲用雄黃,食粽子等,既有驅邪避凶,祭拜神靈的,也有憑弔古人賢臣的。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的端午節食品。

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粽子為什麼包三角形

還有一個問題,那麼粽子為什麼會是三角形,不是正方形,圓形或者其他什麼形狀呢?

粽子其實在晉代就已經出現了。《風土記》記載五月五日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而古代粽子的種類也很多:南北朝時有益智粽,唐時長安有庾家粽子、九子粽,宋時汴京、臨安有巧粽、栗粽、果粽,明時蘇州等地有果餡粽,清時揚州有火腿粽,廣州有灰粽、肉粽、筒粽,台灣有肉粽等。

至於粽子為什麼包成三角形,是因為其他形狀不利於實際操作,而三角形是最方便成形的狀態,而且也比較美觀。還有一種說法是三角形形似「人」,投擲於汨羅江,可以讓蛟龍免食屈原肉身。

粽子的形狀是模仿孟姜女的三寸金蓮

據說,早先的粽子沒有固定的形狀,而現在我們通常見到的三角形粽子,好像纏足女人的三寸金蓮。明間傳說,這便是孟姜女的凄苦傑作。
傳說中,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建長城,一去三年,杳無音信。孟姜女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女子,日夜思念丈夫,望穿秋水,不見人歸,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千里尋夫漫漫征途。臨行前,他怕丈夫挨餓,絞盡腦汁的琢磨著給她疼愛的丈夫帶去可口的食物,表達她的心意。經過千思萬想,決定給他包粽子。
她在每個粽子里還放了三顆棗,寓意著一別三年,或是紅豆代表相思。粽子的形狀是模仿著自己的腳來包的,她想告訴丈夫,妻子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是多麼不易。
粽子古稱「角黍」,為端午節所食,粽子在晉代已經出現,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周處《風土記》已有五月五日用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的記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