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查出了什麼寶貝?

歡迎訂閱「人民日報政文」

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號「人民日報政文」(ID:rmrbzhw)。版權保護,從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開始。歷時五年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今天發布,普查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萬件/套,其中,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708.4149萬件/套, 共登錄珍貴文物385.6268萬件。建立起了「文物身份證」編碼和數據管理系統。

這次普查查出了什麼?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介紹,普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一是掌握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

普查期間,全國成立3600個普查機構,共投入10.7萬名普查人員力量,12.45億元經費,調查102萬家國有單位。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0907萬件/套(實際數量6407.3178萬件),納入普查統計的各級檔案機構的紙質歷史檔案8154萬卷/件。

二是新發現一批重要文物。

各級普查機構通過上門調查、重點認定等方式,加大對新發現文物資源的梳理調查和登記,發現了大量具有價值的文物。普查期間,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708.4149萬件/套,豐富了國家掌握的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如故宮博物院新登錄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錄的考古出土文物超過10萬件,山西省運城市青龍寺發現完整的《永樂南藏》經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在普查中認定各類文物數萬件,新疆認定2萬件反映生產建設兵團歷史的文物。

三是建立文物資源資料庫和文物身份證制度。

普查按照統一標準為每件文物賦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建立起文物實物、藏品檔案、電子信息關聯一體的「文物身份證」編碼和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文物資源標準化、動態化管理。

四是全面夯實文物基礎工作。

普查制定文物藏品登錄規範,建立了十餘項標準,文物定名、斷代、計量、分類等15個核心內容首次實現全國一體化。

五是初步建立可移動文物數據社會服務和共享機制。

普查建立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逐步向社會公開已登錄文物基本信息和圖片,提供查詢、檢索等服務,目前各地向社會開放的文物資源信息達228萬件,普查建立的網上共享平台已向社會開放普查文物信息40.8萬件。

為什麼要進行普查?

實際上,大家通常會認為,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本就應該登記保護其收藏的國有文物,為什麼還要花費如此人力物力進行為期五年的全國性普查呢?以後這樣的行動還會進行嗎,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嗎?對此,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文物局2001年至2010年聯合財政部開展文物調查與資料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共完成166萬件/套館藏珍貴文物信息的登記。但這些僅僅限於文物系統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實施範圍和對象有限,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總體情況不清,家底不明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面摸清可移動文物家底,是在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條件下社會公眾對文物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期待,也是文物工作及管理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和具體體現。至於會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普查?據介紹,本次普查著手建立國家文物登錄製度,目的就是將普查從階段性的工作,變成常態化、機制化的工作。通過登錄製度,一方面解決已登錄文物數據的更新完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本次普查限於時間短等因素,一些單位未能完成全部文物信息登錄的問題。比如:故宮登錄的文物信息,但有些沒有照片,這是一個需要耗時很久的工作。國家圖書館的古籍,還有湖南省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因改擴建,文物都處於封存狀態。也可以允許民間收藏文物自主申報,通過專業機構審核后登錄。

公眾能看到普查的成果嗎?

目前,通過普查,已經初步建立了可移動文物社會服務和共享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物收藏單位改變觀念,提高藏品的開放率、利用率。普查期間,各地舉辦文物展覽,出版各類普查成果圖書,建立網上共享平台。全國共舉辦普查相關展覽1901個,展出文物35.7萬件,參觀總人次達到1.5億。普查建立了「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kydww.sach.gov.cn),向社會公眾開放,已公布223,882件/套(實際數量408,911件)文物數據,計劃逐步公布100萬件文物數據。各地向社會公開的文物資源信息超過228萬件。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充分發揮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國家文物局將更加深入與有關部門合作,促進各行業系統文物資源挖掘,深化普查成果利用,實現全國文物資源互通共享。一是創新文物數字資源管理模式和應用服務機制,繼續充實完善文物大數據,利用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逐步向社會開放全國文物資源信息,提供查詢、研究等服務。二是支持各收藏單位利用普查成果,開展聯合研究,共同策劃展覽。三是促進大型收藏單位文物資源和展覽向基層博物館流動,鼓勵各收藏單位之間開展館際藏品交流,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四是加強對普查中新登錄的各行業各系統收藏單位的業務指導,支持其利用博物館保管展示各類文物資源。五是更加註重發揮市場化的力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合作,開展文物內涵挖掘和創意設計,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積極探索創新文物資源共享途徑。

【資料鏈接】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國務院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本次普查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不可移動文物家底的基礎上,由劉延東副總理親自提出並擔任普查領導小組組長,由國務院組織領導,15個部委參加,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組織實施,覆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全部國有單位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項目。本次普查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建立起覆蓋中央、省(區、市)、地市、區縣政府和文物收藏單位的五級普查領導和組織體系,通過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摸底調查、文物認定、信息登錄等環節,對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進行全面登記,建立全國統一的可移動文物名錄和藏品信息資源庫,並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本期編輯:鞏彥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