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哈佛少年的自戕,我們期望教育帶給孩子什麼?

2014年4月7日,哈佛大學經濟學大學部生Andrew從波士頓水族館附近的一座樓7層跳下,結束了他20歲的年輕生命;2014年10月18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另一位20歲的留學生李揚凱在校園附近的一所公寓樓跳樓自殺;2014年12月24日,成長於深圳,就讀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趙同學,在聖誕回國時,在家中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天之驕子的學生代表,許多高中時代便負笈留美,優秀的光環下,掩藏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此時此刻,當我們為這些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感慨唏噓時,作為父母,作為教育者,作為每一個成年人,我們究竟期望教育帶給孩子什麼?

那位優秀樂於助人的祈禱者

Andrew高一時隨全家移民到新澤西,高中時擔任學校俱樂部主席,參加過多項國際機器人比賽,他卓越的成績得到了一致認可,高四時被提名為總統學者獎,這在美國高中生是最有影響力的獎項之一,高中畢業時,他順利的被哈佛大學錄取,就讀經濟學專業。在校期間,他成績保持優秀,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樂於助人,積极參与教會的活動,每天早上都會與許多同學一起進行晨禱。

根據擔任Andrew中級宏觀經濟課程的助教回憶,這門課一共有300多名學生參加,兩次期中考試班上的平均成績均為不及格,而Andrew幾乎是滿分。大一暑假時,他獲得了一個難得的實習機會,在西雅圖的一家投資公司工作。很難想象,這樣優秀的少年,究竟是什麼壓力,成為了擊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位有情懷有理想的孤獨者

李揚凱成長於廣州市一個中產階層家庭,是家中的獨子,不管他參加社團活動,還是出國留學,還是入學后選擇物理專業,父母都非常支持。自殺前李揚凱在facebook上寫道:「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失眠和焦慮之後,我終於看起來像自己了,當然,經過服用一些藥物。我現在不太關注外面的世界了。老實說,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正常的人。但也許不現實,對嗎?」 在同學的眼中,李揚凱「獨立、靠譜、謙遜、低調、善良、能幹、執行力強」,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他會這樣,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朋友說:「他是個有情懷有理想的人,站在比別人更高的地方去學習,難免孤獨。學物理的人不多,志同道合的人就更少。」

在日誌的最後,李揚凱寫道:「我所能做的,只是過一個正常的生活,上學、做作業、在校園裡溜達。每天都快樂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但還能做什麼呢?我相信事情會朝著本來的方向發展,那就足夠了。」

自殺事件發生以後,該大學負責學生事務的副教務長索倫伯格和主管學生生活的系主任馬丁內斯向全校學生髮出一封電子郵件稱,每一個認識、了解、喜愛李揚凱的朋友和家人以及整個約翰·霍普金斯社區,都為他的離世感到震驚且惋惜。

少年自戕,我們期望教育帶給孩子什麼?

根據《世界日報》的數據,自2005-2013年的8年間,赴美留學生人數從6.2萬人次增長到23.5萬人次,增長了近3倍。其中大學部留學生增長了近10倍。增幅最大的是赴美就讀私立高中的小留學生,從2005年的65人至2013年的23795人,增幅高達365倍。赴美留學生增多,自殺事例也日趨增加。僅美國加州,2012年以來,有報道的自殺案件就有4起。本該燦爛的生命,竟這樣被自己隨便的扔下,讓我們何其心驚,又何其心痛?美國名校是多少孩子一心嚮往的地方,能進去的,也不乏聰明。這些輕生的學生,能解開課堂內外如海的難題,卻無法解開心中的死結。

學習壓力壓在大多數留學生身上,不管優等生或是成績差的學生,來自世界範圍內的優秀同輩的壓力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一名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就曾在博客上感覺不如西方學生,她認為自己「唯一的優勢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學們不光工作認真勤奮,而且做事高效,考慮周全。不光學業和工作的專業程度讓我無法勝出,而且我發現他們很會說話,很會做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知道如何不動聲色地達到他們的目的」。網上曾經流傳哈佛大學的圖書館經常是徹夜通明,雖然有所偏頗,但不失為為名校學子苦讀生活的真實寫照。

除了沉重的學習壓力,來自對不同文化的無法適應,恐怕也是許多留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就在昨天,我一個就讀於UCLA,高中畢業於南京外國語中學的女學生,忍不住在微信上求救,她覺得在美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無法交到合適的朋友,特別是如何和本地白人同學交往更是一籌莫展。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每個人都在忙於自己的學業和生活,一旦精神壓力過大,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得這些少年們在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最終選擇了極端的方式。

拯救哈佛少年,勢在必行

我從事國際教育已經6年,遇見過無數的學生。成績好的,成績不好的,努力的,不努力的。我經常希望帶給這些孩子最大的收穫,不是所謂名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在奮鬥過程中培養起的堅強性格。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努力后卻無法獲得回報時,不喪失信念,永遠樂觀。為父母者,除了在經濟上給予孩子堅強的支持,更需要的是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他失敗了,請不要斥責他;如果他難過了,請允許他大聲的哭泣;如果他孤獨寂寞了,請儘快陪伴在他的身旁。因為愛與快樂,是教育的真諦,是我們拯救孩子的唯一方式。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載,轉載時請標註作者與出處。)

作者簡介:

曾敏敏女士,哈佛大學校友,哈佛大學亞洲學生獎學金委員會委員,COURSERA顧問委員會委員,華英教育董事長,美國獨立教育顧問協會(IECA)認證顧問,曾出版《十年-一個哈佛女孩的故事》。2014年創立新足跡遊學網,讓孩子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全面提升個人競爭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