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研讀經典」孟子正義戰爭與和平思想引論

孟子正義戰爭與和平思想引論

作者:王國良

引言

提倡和平,反對戰爭是自孔子以來的儒家主流思想。孟子繼承孔子的和平思想,在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的戰國紛爭時代,周遊列國,四處奔走,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對霸道,反對攻城略地的不義戰爭。雖然孟子的思想不合列國君主口味,本人不受重用,儒家理想難以實現,但孟子無怨無悔,絕不苟合阿世,表現出泰山岩岩的大丈夫氣概。然而孟子並非完全「迂遠而闊於事情」,他對於推翻暴政、解民倒懸的正義戰爭,對於平定內亂,恢復和平秩序的弔民伐罪的戰爭表示贊同,並認為「仁者無敵」,表現出可貴的理想主義精神。但孟子只考慮戰爭的正義性,忽略國家規模、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使王道仁政理想難以真正實現。即使實現,可能也要付出沉重代價。總結孟子戰爭與和平的思維教訓,為王道戰勝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徑,對現代國家確立正義的戰爭觀、捍衛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下文有刪減)



孟子貶斥春秋以來的歷次戰爭,認為這些戰爭都是為了攻城略地禍害百姓的不義戰爭,即「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以下引用孟子只注篇名)。孟子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稱雄稱霸的諸侯都是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告子下》)在孟子看來,不以道義引導君主,不以仁義輔助君主,只是逢君之惡,迎合君主的私慾,都是民賊,那些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能為君搞合縱連橫,取得戰爭勝利的所謂良臣,都是民賊。因此,「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以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離婁上》)孟子的偉大之處在於認識到「不仁者」不可以得天下,「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離婁上》)秦始皇以武力霸道統一天下,短短二十幾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就是鮮明的例證。

但是,孟子並不是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對於正義戰爭,維護人民利益的戰爭,孟子表示支持。正義戰爭,就是「以至仁伐至不仁」,(《盡心下》)「至仁」是正義戰爭的主體,「至不仁」是正義戰爭的對象。所謂「至仁」,就是實行王道的國家,以仁義治國的國家,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至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公孫丑上》)。孟子對王道和霸道作出區分,霸道是以實力或武力強制別人服從,既然是以實力稱強稱霸,必須是大國才能具備相當的實力,別的國家不是不願反抗,只是由於實力不足,才暫時放棄反抗。王道是以德行仁,即實行仁政,王者以德服人,故王道國家不一定要大國,百里可以王天下。小國行仁政可以王天下,那麼大國行王道更容易王天下。所謂「至不仁」,有兩種情況,一是實行暴政,殘害百姓,濫殺無辜,王道國家興仁義之師,弔民伐罪,百姓歡欣鼓舞,急切盼望;二是國內動亂,民不聊生,王師出動,解民倒懸,恢復和平安定秩序,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孟子認為,針對這兩種「至不仁」情況而出兵討伐,就是值得讚揚和支持的正義戰爭,當然,一切反侵略戰爭都是正義戰爭。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發動戰爭,違背另一個國家人民的意願,遭到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堅決反抗,就是侵略戰爭,就是非正義戰爭,即使被侵略國家的統治者腐敗無能,但人民不同意外國干涉,就不能借「仁義」之名發動侵略戰爭,橫行霸道。

孟子說過「春秋無義戰」,同時還說「敵國不相征」(《盡心下》),敵國指身份對等國家,上對下為征,故敵國不相征,也可以引申為兩個身份或性質相同的國家無權互相征伐。一個無道的國家沒有資格對另一個無道國家假借仁義之名實行討伐,一個流氓國家也沒有資格對另一個流氓國家發動戰爭。更不允許以掠奪別國財富、控制別國資源為目的,假借各種冠冕堂皇的名義對別國發動侵略戰爭。孟子認為,只有真正實行仁政的國家,不是乘人之危,不是火中取栗,而是以仁義為目的,以別國人民的利益和安全為目的,才有資格興師問罪,保民安邦。這也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這樣的正義戰爭不戰則已,戰則必勝,故「仁者無敵」,「仁人無敵於天下」。(《盡心下》)



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各國諸侯急功近利,亟亟於富國強兵,攻城略地,孟子的仁政理想難以實現,不免被人看做「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本人也不受重用。司馬遷在孟子傳記里記載了孟子見梁惠王,與梁惠王話不投機,所論不合。

梁惠王數被於軍旅,三戰皆敗,太子虜,上將死,忙於招賢納士,急於尋求強國復仇之道,利國之道,而孟子卻要他行仁義,行仁政,貌似所答非所問,確實有「迂闊」之嫌,不能滿足梁惠王的急切願望。但本文認為,孟子的回答,要梁惠王行仁義,施仁政,一點也不迂腐,恰恰是針對魏國的實情提出的救國濟困的最好建議!魏國的實情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梁惠王上》),富豪家的豬狗吃著人的糧食卻不知節儉,路有凍死骨卻還不開倉賑濟,「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梁惠王上》)宮廷里整天大魚大肉,馬廄里養著肥壯的驃馬,老百姓卻挨餓受凍,轉死溝壑,這簡直就是率獸食人!梁惠王不想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想著卧薪嘗膽,整日花天酒地,不管人民死活,百姓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與統治者同歸於盡,如果人民不發動起義、不給敵軍帶路已屬萬幸,梁惠王居然還想著興軍復仇,攻城略地,這不是白日做夢嗎?

仁者是把自己所愛者推及到不愛者,比如愛屋及烏,梁惠王這個不仁者不愛老百姓,卻把這不愛推及到自己所愛太子(在與齊國交戰中被俘,一說戰死)。梁惠王以獲取土地為目的,糜爛其民而戰之,屬於不義戰爭,其敗不亦宜乎!因此,孟子要梁惠王拋棄利益願想,痛下決心行仁政,實在是唯一的救國良方,何迂闊之有?!

針對梁惠王問利,孟子答之以仁義:「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孟子與梁惠王交談多次,從不同方面勾畫了「仁政」的內容,這些內容孟子在與齊宣王對話時又重複多次,每次語言表述不盡相同,核心內容基本一致,說明孟子認為「仁政」的理想適合當時所有國家。每個國家都實行仁政,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如果有哪個國家實行暴政,仁政國家就可以弔民伐罪,恢復和平與秩序。

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民,恤民,教民,養民,與民同樂,要保證每戶有百畝耕地,五畝宅基地,有雞豚狗彘之畜,保證老者能衣帛食肉,照顧鰥寡孤獨,省刑罰,薄稅斂,實行市場經濟,關市稽而不征,政治上選賢與能,使俊傑在位,辦學校,興教化,讓百姓懂得孝悌忠信基本倫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還有愛物的生態倫理思想萌芽,主張有節制的利用自然,注意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有節制的捕捉魚鱉,有節制的砍伐木材,則自然物不可勝用。孟子認為,如果實行了這樣的王道仁政,政權深得人民擁護,民歸之如水之就下,天下百姓皆引領而望,如此則無敵於天下。孟子對梁惠王說,如果此時哪個國家陷溺其民,凍餓其父母,就可以往而征之:「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一生積極提倡和平,致力於實現王道理想,認為王道國家戰則必勝,仁者無敵,具有可貴的理想主義精神。但仔細分析孟子的全部論述,就不難發現,由於過度的理想主義色彩,對正義觀念的過分自信,導致王道仁政理想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縱觀歷史,王道難以戰勝霸道,正義戰爭難以取得勝利,野蠻國家憑藉武力橫行霸道,肆意侵略和平國家,其事例不勝枚舉。即使正義戰爭取得勝利,往往也要付出沉重代價。總結孟子王道理想的思維教訓,辯其得失,為王道戰勝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徑,對現代國家確立正義的戰爭觀、捍衛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孟子認為王道國家不待大,百里之國可以王天下,理想主義色彩過於濃厚,沒有考慮到資源的有限性。孟子描述的仁政理想是一戶有百畝耕地,五畝宅基地,歡迎天下人民都來耕地,民之所歸,如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歡迎天下商人都來經商,歡迎天下知識分子都來本國從政。可是小國資源有限,一戶百畝地,你能容納多少農戶呢?小國市場消費有限,能有多大的市場規模呢?天下知識分子都來從政,增加財政負擔,引起賦稅加重,人民能夠承受嗎?孟子說王道國家不必大,這是為了增強實行王道的信心,但依照孟子的思路推理,大國比小國更容易實行王道。大國資源充分,廣土眾民,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可以吸收更多的賢能俊傑來為國效力。孟子認為霸道依靠實力,所以實行霸道必須是大國才有充分實力,同理,只有實行王道的大國才能抵禦霸道,主持正義。因此,大國具有更大的實行王道的能力責任與義務。

二、孟子過分強調正義的力量,沒有重視軍隊的訓練管理和國防建設。通觀孟子書全文,找不到關於軍隊訓練和國防建設的論述。即使不是處於戰國時期(更何況是戰國時期),一個國家也要組織一支有一定規模的軍隊,並且要加強訓練,增強戰鬥力,這樣才能在正義戰爭中以最少的犧牲贏得最大的勝利。沒有常規軍隊,戰爭發生時組織沒有經過訓練的民眾去抵抗,用血肉築長城,即使最終取得勝利,也要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給某些提出「花錢買和平」的人提供口實。當然,要加強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就有可能增加賦稅,增加百姓負擔,如何在軍費開支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之間找到平衡,需要執政者具有高超的行政藝術。

三、孟子忽略了武器的優劣在戰爭中的作用。這一點尤其值得總結經驗教訓。受孟子思想影響,長期以來不重視先進武器的研發與建造。甚至在國勢危急時,有的士大夫還在大發「戰爭不靠武器」的迂腐議論。孟子過分強調得道多助,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孫丑下》)認為只要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梁惠王上》)組織沒有經過訓練的百姓用木棍去對付秦楚之堅甲利兵,這要付出多大的犧牲和代價!何況秦國是虎狼之師,訓練有素,用土地獎勵軍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手中又有銳利武器,恐怕僅僅依靠正義在手、仇恨在胸不足以取勝!在現代戰爭中,先進武器的作用就更是顯而易見了。因此,加強先進武器的研發和建造時不我待,刻不容緩,要把擁有先進武器提升到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對待。

是一個大國,國力空前強盛,正在繼承文化的優秀傳統,弘揚儒家思想,總結提升孟子的王道理想,致力於和諧社會建設,促進全民共同富裕,加強軍隊和國防建設,擁有足以威懾霸道國家和邪惡勢力的先進武器,就一定能在國際社會主持正義,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註:

授權發布,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台:changanjie-read長安街讀書會

相聚長安街,走讀長安街。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近千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剛剛

長安街讀書會長安街讀書會:即可關注,自助申請入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