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皇帝住過的禪院,原來長這樣

早就聽聞鳳棲山上這座古寺的大名,於是在三郎鎮遊玩期間,我們專程去參觀了附近鳳棲山的光嚴古寺。

路過九龍溝時,看見了造型獨特的九龍溝牌坊,一路上都是梧桐樹林蔭道,長達數公里。忽見鳳棲山的指路牌,一下就想起「家有梧桐樹,不愁沒有金鳳凰」的俗語來。

汽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駛了十幾公里,就到了鳳棲山風景區。景區海拔一千多米,處於翠峰環抱之中,步行在風景區的綠道上,樹木蓊鬱,濃蔭蔽日,非常涼爽清幽。

走過了「川西聖境」和「常樂翠微」兩個牌坊后,就到了漂亮的鳳棲山景區大門。

進了景區,不一會就看到了古寺山門。一條公路正對山門,路兩邊是賣當地土特產的攤位。

古寺山門不大,但紅牆黃瓦飛檐翹角,古典莊重。上書「光嚴禪院」四個大字,門口一對石獅子造型古樸奇特。

這座寺廟很有歷史底蘊。該寺距離成都63km,海拔1,100m,始建於晉代。晉文帝賜青城36庵,古寺為其中規模最大一寺,原名「常樂庵」,后隋文帝賜「光大嚴明」匾,到了唐代,善思和尚將其改名為「常樂寺」。

善思和尚是印度人,精通梵、漢兩種語言,唐玄宗時被封為國師。安史之亂時,隨玄宗入蜀避禍,后留於鳳棲山常樂寺修行並任住持。說到這裡,我想起前兩天向堂哥請教,三郎鎮之三郎是何許人也,他說三郎就是唐玄宗。堂哥對唐史頗有研究,此說絕對可信。其實與唐玄宗有關的地名在成都附近還有一處,那就是北門外的天回鎮。傳說玄宗本想到成都去避安史之亂,當走到成都北郊時得到了安史之亂己平,長安己經收復的捷報,於是就沒進成都,就此打道迴鑾了,折返之地就是現在的天回鎮。

常樂寺在明代改為「光嚴禪院」,永樂年間,光嚴禪院已具上、下古寺的規模,僧徒眾達一千多人,可算得上是佛及眾生,鼎極一時。我想,這可能與以下史實有一定關係。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有個幺叔法仁和尚,曾雲遊印度、西藏等地,輾轉於古寺任住持。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在成都當獻王時,得知此事,兩次奏稟朝庭。太祖非常敬佩這位幺叔,曾邀其出香吉士國,但法仁不為所動。因此洪武帝朱元璋為法仁提寫了「純正不曲」四個字,並下詔重建該寺廟,並賜皇鍋一對、龍鳳旗一對、鑾駕半副、琉璃瓦房殿堂五座。

后建文帝又賜法仁法號為「悟空」,賜常樂寺為「光嚴禪院」,並賜《洪武南藏》一部,計7000餘卷。該寺歷朝曾有幾次大的損毀,亦多次重修。現在的光嚴禪院,因上古寺在文革時盡毀,下古寺成為其主要景點。寺中重檐飛閣、古樸幽雅,寺門懸匾「光嚴禪院」為清代康熙皇帝親書御賜,四川總督九昌衡的禪意對聯、于右任先生的草書「藏經樓」保存完好。步入古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兩座亭子內放了兩口大鐵鍋。鍋上有「皇鍋」兩個銘文,直經2.1米,高1.65米,重約兩噸。站在鍋前的水泥礅上,往鍋內探望了一下,見鍋底隨喜了許多硬幣和小額紙幣。看了有關皇鍋的介紹才知道,原鍋在大練鋼鐵時被毀,現在這一對「皇鍋「是由成都置信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毫2004年捐建的。

繼續向上參觀,該寺依山向上層層修建了許多殿堂樓閣。寺廟通常有的神像佛像如韋馱、四大天王、彌勒佛、觀音菩薩、文殊、普賢、釋迦牟尼、十八羅漢應有盡有。該寺布局嚴整,各種殿堂如大雄寶殿、藏經樓、禪房、客堂功能齊全。建築古典精美,到處是紅牆紅柱,配以銅綠色的琉璃瓦,房頂上飛檐翹角,雕樑畫棟,還塑有麒麟,蝙蝠等瑞獸,既莊嚴肅穆又靈動欲飛。寺廟掩映在高大的古樹名木之中,難怪在寺外看不出該寺有多大的規模。令人稱奇的是,這裡是緊密相聯的兩座寺廟,故有上古寺和下古寺之稱。因此一路向上,可以看見兩個大雄寶殿和兩座藏經樓。除此之外,該寺還有送子觀音殿和供奉藥王的大殿,在上古寺還有供奉凈飯王(釋迦牟尼的父親)和燃燈祖師(釋迦牟尼的老師)的專殿。古寺的文物有設在亭子里的善思塔和塔林里的悟空祖師的靈塔。據說「悟空「祖師圓寂后,其肉身不朽,安放於寶塔之中,歷經六百多年,至今保存完好。還有嵌刻於大雄寶殿前的洪武御書「純正不曲」四字,此外據說還有一副濟公活佛的手跡,寫的「南無釋迦牟尼佛」懸挂於大雄寶殿內。

該寺還有一個離奇的傳說,現敘述如下,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回到明朝。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擬傳位於孫子朱允炆,卻又看中皇四子朱棣,在兩難中曾出了個對子試探叔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求對下聯。朱允炆應對「雨打羊毛一片氈「,朱棣略一沉思即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暗想,朱棣野心太大,便決定傳位給朱允炆。傳位后朱元璋預感將來有變,於是秘授朱允炆一鐵箱,命其臨危開箱,可免大禍。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推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奪位之戰。公元1403年,朱棣兵逼皇宮,大火圍困明惠帝朱允炆。值此絕境之際,朱允炆憶起先皇所授鐵箱一事,遂開箱求法。見箱內備有剃刀袈裟,另有一信指出有一密道直通宮外,並註明了密道入口之處。朱允炆隻身從密道潛出,侍從連同宮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出宮后慌不擇路,日夜逃奔,忽見一條河流橫在眼前擋住去路。正在萬分焦急之時,幸遇青城山吳爭道長乘船雲遊,不期而至,遂上船連夜趕到相鄰的鳳棲山常樂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禍端。

數年後,朝廷派出的暗探追蹤而至,朱允炆迅速逃離了光嚴禪院。數年後,朱允炆輾轉滇、黔、巴等地再次回到古寺,從此對帝位漸失東山再起之心。據說朱允炆此後未離開過鳳棲山,圓寂於後山。後來人們發現,在他住過的禪房牆壁上有二首詩。其一,「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己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其二,「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峰嶺千層迴,北望天門萬里遙。寬緞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時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

基於這樣的傳說,所以古寺彌勒殿前,至今還保留著這樣一副楹聯:「起鳳騰蛟快賭卿雲輝帝世,佳山秀水長留皓月照禪關」。回到現實,我們從上古寺另一側路線返回,又參觀了在寺廟山璧台基處的一處浮雕。該浮雕刻於弧形的紅砂岩上,內容反映了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圓寂的重要故事,非常精美。還有一處台基上刻了八首詩,反映了古寺的歷史和傳說。其中反映建文帝避禍古寺的詩是這樣寫的:「大明戰火起宮牆,建文入蜀避廟堂。孰料燕王追兵急,轉道雲南遁形茫。」

根據古寺的介紹,該寺的鎮寺之寶之一是《洪武南藏》。當時就只印了兩部,每部七千餘卷。一部己毀於火災,該寺這一部己成孤本。有人說這部書現存該寺藏經樓,有人說現存省圖書館。至於五座琉璃瓦殿堂,早己損毀。據說還保留了幾匹龍雕琉璃瓦。至於貝葉經、龍鳳旗就更不知還有沒有了。最費思量的是那半副鑾駕,不知是何模樣,何為半副。帶著一絲意猶未盡,我們返回到下古寺。在快出大門路邊的右側下方看見一棵小葉楨楠樹(俗稱金絲楠),非常珍貴。據專家考證,該樹己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樹齡,底部圓周長達五點二米,本想用相機記錄下這古樹的容貌,然而用上了全景拍攝,也才勉強拍了個大概。據記載,古寺當年有楠木近千畝,全部由廟裡僧人載種。其中有五棵類似於現在大小的千年楠木,由於歷史的種種緣故被毀,僅剩下現在這一棵了。這棵千年大樹,它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更見證了古寺歷朝的興衰與發展。至於建文帝是否逃出宮中大火,避禍於古寺,也許只有它才知道了。

喜歡就關注我吧!

跟著文字去旅行,大千世界,我陪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