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茅台也曾連續16年虧損....成長路上這六人功不可沒!

茅台的風雨路

在,提起白酒沒有人不知道茅台,今天小編就給各位講一個關於茅台的故事。故事開始於在公元19507月,人民解放軍某部在茅台鎮消滅黃文英等土匪千餘人,茅台鎮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可是,生產茅台酒的燒房卻因多種問題,仍處於停產狀態。1951年秋,仁懷縣人民政府請示省、地專賣部門同意,將「成義燒房」全部購買,隨即仁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台酒廠」,恢復茅台酒生產,后政府又將沒收的「榮和燒坊」和接管的「恆興燒房」劃歸茅台酒廠。至此,三家私營茅台酒燒房便轉變成為著名的國營茅台酒廠。

開路人張興忠

提到茅台酒廠的歷史,我們不能不提茅台首任廠長張興忠。195112月,中共仁懷縣委、縣人民政府按上級領導機關指示要求,派出張興忠等12名幹部主持茅台酒廠的全面工作。到任后,張興忠親自帶人走訪當地知名人士,打聽「成義燒房」、「榮和燒坊」和「恆興燒房」三家酒房酒師和工人的住處,一個一個登門拜訪,請回到茅台酒廠。1951年張興忠請回9名工人,生產茅台酒0.34噸。1952年,茅台酒廠工人達到49人,酒窖41個,甑子5個,石磨11盤。張興忠經常拿自己的工資買煙送給酒師和工人,還親自為患病的老酒師洗腳,在張興忠的感召下,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工人們發揮了僅有設備的能力,在1952年生產出茅台酒75噸,產值6萬元,盈利0.8萬元。1954年以後,茅台酒的生產和銷售全面納入國家計劃,茅台酒廠從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中興人鄭義興

1953年,58歲的酒師鄭義興進人國營茅台酒廠工作。當時茅台酒廠正開展以增產節約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提出了「沙子(即茅台酒原料紅高粱)磨細點,一年四季都產酒」的口號,鄭義興指出,這樣進行生產,違背了茅台酒的生產規律,只能生產出普通的高粱酒。但鄭義興的意見並沒有引起廠領導的重視,以致茅台酒質量開始下滑。1956年,全國八大名酒會議在北京召開后,茅台酒廠開展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的運動,領導開始採納鄭義興恢復傳統操作方法的建議,酒質逐漸得以提高。1958年全廠合格酒由1956年的12.19%提升為99.42%

鄭義興自進入茅台酒廠工作后,便將自己積累了30多年的釀酒經驗和鄭家五代口口相傳的釀酒技法整理成冊,並動員其他酒師解放思想,將各自掌握的技術整理出來,相互借鑒,總結經驗。正是通過他的努力,茅台酒廠初步制定了茅台酒統一的操作規程和釀造流程,為貴州茅台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正值改革開放的第一年,鄭義興在茅台鎮去世。鑒於鄭義興對茅台酒廠的特殊貢獻,貴州茅台酒廠在國酒文化城內為其塑像,並尊為「國酒大師」。

衛道者王紹彬

1951年,在酒師鄭永福的推薦下,王紹彬成為地方國營茅台酒廠任一車間二班酒師。因工作出色,1954年被吸收加入共產黨。1958年,王紹彬因吃苦耐勞、貢獻突出,被評為當年全國勞模。也就是在同年,席捲全國的「大躍進」開始,在「高指標」的影響下,茅台酒的生產陷入重數量輕質量的誤區,一些傳統生產工藝被篡改,茅台酒產量猛增,然而不合格酒大超,後來只得作為紅糧窖酒處理。這期間,王紹彬根據多年的制酒經驗,認為違反操作規程,提高產量的作法,十分不妥。提出「改變操作,決不可行」。力排眾議,說服領導,保住了茅台酒質量。

在今天我們回望歷史,在那個思想極左的年代,這樣的「另類」舉動,無疑是有極大的政治風險的。但是,時間和實踐都證明了,王紹彬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

茅台酒典型香型創始人李興發

在的白酒行業,李興發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個人的標誌意義顯而易見,即:成功地劃分了茅台酒香型的三種典型體——醬香、醇甜和窖底香,並將茅台酒的香型命名為醬香型。在醬香型白酒出現熱潮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提及這位醬香型白酒的發現者。

茅台酒本身工藝複雜,生產全憑酒師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感覺,而每個酒師的經驗和感覺又各有不同。這就意味著,生產出來的茅台酒存在著不同的風格,酒的質量也會出現忽高忽低的狀況。為了尋找統一標準解決這些問題,李興發幾乎整天泡在酒庫里,一隻大手上,吊著十數個小酒杯,裝了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茅台酒,勾兌、品嘗,再勾兌、再品嘗……如是反覆,然後把結果記錄在一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據說,他通常一天要嘗取五六十壇酒,最多一天要品嘗上百壇。

1964年,當他把三種酒讓三位專家品嘗時,三位專家異口同聲地認為三種酒的口味不一樣。於是,他分別為它們取名,醬香味好,口感幽雅細膩的稱為「醬香」;用窖底酒醅釀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稱為「窖底」;香味不及醬香型,但味道醇甜協調的稱為「醇甜」。後來,這三種香型被證實為構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種典型體。

改變茅台命運的周高廉

1977年,「文革」結束后的第一年。為了扭轉茅台酒廠的被動局面,中共仁懷縣委書記、縣長周高廉出任茅台酒廠黨委書記、廠長。周高廉到任前,茅台酒廠已經連續15年沒能完成國家下達的生產任務和銷售計劃,連續16年虧損,虧損額達444萬元。周高廉到任后,在車間班組推行文明生產,同時重新啟動在「文革」中陷於停頓的三車間建設,在最短時間內讓其實現了投產。4個月過去,國營茅台酒廠實現了建廠以來的「三個歷史性突破」:1977年,茅台酒產量突破生產計劃,完成了763噸;銷售完成了387噸,是建廠以來最好的一年;結束了連續15年沒有完成國家生產和銷售計劃的歷史;虧損下降到16年來的最低水平2萬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正式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國策。周高廉與廠領導班子商議后,打破了「大鍋飯」,在廠里實行經濟責任制,讓職工多勞多得。同時厲行節約,實現企業增產增效。在現實收益刺激下,職工的積極性極大提高。1978年成為茅台發展新篇章的元年。當年茅台酒產量首次突破千噸大關,結束了連續16年虧損,實現盈利6.5萬元。職工敲鑼打鼓地歡慶「勝利」。也就是從周高廉執掌茅台開始,茅台的發展曲線一路上揚,再也沒有出現虧損的局面。

令人尊敬的季老爺子

1991年季克良正式從鄒開良手中接過接力棒。這時的他,已經在茅台酒廠幹了整整27年,當年的「小季」,早已在長期的實踐中成為白酒行業里的重量級人物。在茅台的歷史上,季克良是這家企業最早引進的具有專業素養的大學生。和鄭義興、李興發等前輩酒師不同,科班出身季克良,手裡多了一份武器——科學的知識和現代化的手段,這也是像茅台這樣的酒廠在新階段發展最需要的東西。實踐證明,當年引進大學生,是十分明智的。

季克良「當家」茅台的時候,已經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賣方市場正在迅速向買方市場轉變,白酒銷售也開始需要必要的營銷手段。此時,季克良手中的武器開始發揮作用了。季克良上任后,用手中的武器對茅台酒進行了近乎完美的包裝。

首先,在長期科研中他以科學方法總結提煉了茅台酒的10大獨特工藝,即高溫堆積、高溫發酵等,使茅台酒在1995年之後實現了質量、產量恆久如一。

其次,他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茅台酒是先古根據釀酒原理創造的集天地之靈氣的產物,茅台鎮獨特的地理位置、微生物、水等等是生產茅台酒的先決條件,離開茅台鎮釀不出茅台酒。

再次,季克良花了近30年的時間研究茅台酒,在研究中他發現,茅台酒具有有利於人體健康的多種因子。他公開發表大量論文,論述了神秘茅台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宣稱適量飲用茅台酒有利身體健康。並親自代言茅台,以喝了至少二噸茅台酒卻依然風姿卓雅,現身說法。

最後,他與科研人員一道破析出茅台酒中有近千種香氣香味物質,為世界蒸餾酒之「最」,為白酒贏得美譽。

直至今日,季老爺子的成果,依然是茅台酒的「賣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