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現場報道|遇見麻醉大咖

第十六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年會暨山東省第二十次麻醉學學術會議於4月22日在泉城濟南拉開序幕。大會開幕式后,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熊利澤教授首先帶來題為「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的主題報告;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年會創始人曾因明教授進行「努力實現麻醉學科的兩個歷史變革」的主題報告;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於布為教授帶來「麻醉科醫生的成長與培養及麻醉學科今後發展的願望」的主題報告;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俞衛鋒教授則進行了「肝膽外科的進步與麻醉的思考」的主題報告。《麻醉·眼界》雜誌特整理精彩講座內容,讓各位讀者遇見麻醉大咖。

講題1: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CSA)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學術引領,促進學術交流和學術進步,確保麻醉安全和質量,努力把麻醉學科發展為醫療安全的關鍵學科、舒適醫療的主導學科、未來醫院的支柱學科、醫學創新的重點學科、社會熟知的品牌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麻醉相關的術后死亡率大大降低,如美國的麻醉相關死亡率由1980年的一萬分之二降低為2002年的一萬三千分之一。究其原因,麻醉安全性的提高是由於新藥物(可控性增強)、新設備(可視化)的研發、新技術(全身麻醉比例增加)的發展以及新人員的培訓。

麻醉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里程碑,麻醉技術的發明,實現無痛手術;實現安全麻醉,顯著提高麻醉安全性;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改善術后康復。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的過程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麻醉科醫生改變觀念,主動作為;第二步,有條件的醫院將麻醉科改名為圍術期醫學科;第三步,政府正式下發文件將麻醉科改為圍術期醫學科。

在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的初步階段,麻醉科醫生需要充分認識麻醉學科的重要性,建立更高的標準及要求,思考現階段的工作。麻醉科醫生應由僅僅提供麻醉,保證患者術中安全的被動工作,轉變為不僅提供麻醉,而且進行診斷和治療、關注患者術后康復的主動工作,貫徹舒適化醫療理念,改善患者的圍術期預后,並結合科學研究、教育培訓、臨床實踐、多學科合作等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提升麻醉學科的地位。

講題2:努力實現麻醉學科的兩個歷史變革

華東地區位處東部,經濟、文化、教育水平都比較發達,應該在麻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方面為全國樹立榜樣,做出應有的貢獻。目前麻醉學科正面臨兩大歷史變革,即把麻醉學科從醫技科室發展為獨立的臨床科室,把從一個麻醉大國發展為麻醉強國。

麻醉學科想要得到發展,必須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作定位、敏銳抓住機遇、堅持以人為本。頂層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從政府層面明確醫院麻醉科的工作任務,並且明確與任務匹配的組織結構。臨床科室結構的五要素包括組織結構(門診、病房、二級診療科室)和人員結構(醫師、護士)。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麻醉科醫生加強溝通,積極爭取支持,提高國家衛計委、國家教育部對麻醉學科的認知程度。

麻醉學的三大支柱(臨床麻醉、疼痛診療和重症監護)需要明確工作定位。如疼痛診療的開展,應以麻醉學理論與技術為依託,以急性疼痛診療為基礎,選擇性地開展慢性疼痛診療,同時避免兩種傾向,如未能確立急性疼痛的基礎地位和盲目努力做全、做大、做強。

此外,麻醉科醫生需要敏銳抓住機遇。以日間手術為例,國家對日間手術的大力推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麻醉科醫生應該更重視「軟體」建設,率先制定「日間手術中心建設管理規範」,明確日間手術的建築、儀器設備、設施、流程規範、信息資料、人員(醫、護)、核心制度、不良事件防治等。

麻醉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數量足、素質高,人才梯隊、專業結構合理。優秀的學科(術)帶頭人在其中發揮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必須是技術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而優秀的學術帶頭人是在某一領域有較深造詣,能「一言九鼎」的人才,也是學科實力的重要標誌。

講題3:麻醉科醫生的成長與培養及麻醉學科今後發展的願望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麻醉科醫生,首先臨床醫生需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即某一個體符合甚或高於其生活、工作環境對其各方面要求標準的人;然後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即具備高度的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術;最後成為一名「優秀的麻醉科醫生」,具備更高度的愛心、責任心,更為迅速的反應能力,更為嫻熟的搶救技能等。

麻醉科醫生的成長過程,從專業方面來說,若達到中級階段,麻醉科醫生需要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初級階段的相關學習內容,但重點應放在全面掌握各科急危重症和罕見病例的麻醉處理和預警能力的培養上。麻醉科醫生若想達到高級階段,應該重點鍛煉創新精神,敢於向現有的觀念發起挑戰;培養按客觀規律和內在邏輯思考、辦事,而不是按照教科書辦事的習慣。

對於麻醉科醫生來說,多數人已經不具備臨床醫生的基本能力—診斷與治療。如何將我們的短板拉長,就需要具備以下能力,看得懂手術的能力;能看出手術科室醫生手術失誤的能力;在手術醫生發生手術失誤失去信心時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預估手術是否會發生術后併發症的能力;發生術后併發症時,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能力。總之,麻醉科醫生要有為患者圍術期全程保駕護航的能力。

麻醉學科今後的發展趨勢應當如下,醫療機構內部重組將成為下一階段醫改過程中醫院內部改革的主要內容。麻醉科是否有能力成為圍術期醫學的主導學科,主導術前評估與準備中心、術后康復指導中心、日間手術及重症監護病房(ICU),都取決於麻醉科醫生的能力水平。

講題4:肝膽外科的進步與麻醉的思考

誠如Stard教授所言,醫學的歷史就是昨天還是不可思議,今天幾乎不可實現,而明天往往成為常規。以肝臟外科手術為例,其經歷了一系列進展,包括血流阻斷技術、肝癌分期、切肝器械材料、肝移植手術的發展,微創技術在肝膽病診治中的應用,機器人輔助下肝切除術(達芬奇系統等)的發明等。

目前,血流阻斷技術發展得較為全面,主要包括入肝血流阻斷法、選擇性半肝血流阻斷法、常溫下全肝血流阻斷法、低溫下血流阻斷法等。肝癌分期系統包括巴塞羅那(BCLC)分期系統、義大利肝癌評分系統(CLIP)、日本綜合分期系統(JSS)等多種分期方法。其中,「東方分期」是具有較好的判別能力的一種肝癌分期系統,其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到與術後生存時間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評分匯總後進行分期判別,並與六種國際肝癌分期進行比較。切肝器械和材料也經歷了革新,除傳統手術刀外,高頻電刀、全頻超聲吸引手術刀(CUSA)、微波刀、射頻刀等的應用為提高手術效率和改善患者預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肝移植手術也取得較大進展,同種異體肝移植的術式可分為原位肝移植、異位肝移植、標準式肝移植、減體積性肝移植、活體部分肝移植、劈離式肝移植等多種方式。微創技術在肝膽病診治中的應用主要包括腹腔鏡技術、纖維膽道鏡、介入治療、消融治療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肝移植中心已有13年歷史,其肝移植手術數量自2011年以來均名列全國第一,且肝移植生存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截止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完成兒童肝移植767例,佔大陸總例數的三分之一,且其中79%的患兒小於3歲,為小兒肝移植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肝硬化作為肝移植手術的適應證之一,是許多慢性肝臟疾病的最終結果,瀰漫性肝的疤痕源自肝炎后幹細胞壞死,該過程為炎症—纖維化修復—剩餘肝細胞再生形成再生結節,從而失去正常結構與功能。肝硬化通常帶來一系列併發症,包括凝血障礙、靜脈曲張出血、肝性腦病、門脈性肺動脈高壓症(POPH)、肝腎綜合征和肝硬化心肌病等。因此,對於麻醉科醫生而言,對待罹患肝硬化接受手術的患者,麻醉科醫生不能單一考慮其肝臟病變,而應當將其作為全身系統疾病來考量,並進行恰當、精確的圍術期管理,這樣才能真正改善這部分患者的預后。

轉載需經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