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粟裕因何最終放棄攻打台灣

一、林彪、粟裕為何最初均被委任為解放台灣的最高指揮官?林彪和粟裕,一為北線愛將,一為南線愛將,兩人毛澤東均曾破例親自出門迎接過,故而在號稱毛澤東「五虎上將」的彭德懷、劉伯承、粟裕、林彪、徐向前五人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最青睞的就是林、粟二人。乃至在考慮入朝、攻台作戰委任最高指揮官時,兩人均為將帥首選之人。眾所周知,解放台灣,是解放軍建軍以來面臨的最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是最艱險、最沒有把握的一次大兵團現代化戰爭。帶兵到海峽作戰,並且主要對手得到了頭號軍事強國美國的軍援,這對於即將開國的戰將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孫子兵法》亦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指出:「兩軍對敵的一切問題依靠戰爭去解決,的存亡繫於戰爭的勝負。」因而,中央軍委選擇攻台部隊最高指揮員是異常慎重的,為此,這一司令員的位置空缺,等了粟裕近三個月,等了林彪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結合大軍團作戰性質來具體分析人選問題。從1955年授銜的將帥來看,朱德、葉劍英是總部領導人,沒有直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歷,且朱德當時已近65歲,軍事指揮能力並不是特別突出,且年齡顯然偏大;賀龍在解放戰爭中主要負責西北軍區的後勤工作;羅榮桓、聶榮臻擅長的是政治工作;陳毅的特長也在政治,雖然擔任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但中共中央於1946年10月即明令:「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並且長期由副司令員粟裕代理司令員或者實際主持野司工作。即使陳毅明確 「投筆請纓」,毛澤東也不會予以考慮。而同為毛澤東「五虎上將」的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與粟裕、林彪對比,他們遠不如後者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時間更為長久一些。再者,粟裕、林彪的年齡優勢非常明顯,1950年均為43歲。但從理論上講,林彪出任被考慮為首選中的首選,遠比粟裕更有優勢。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軍史普遍認為林彪才是入朝、攻台部隊最高指揮員第一人選的原因之一。畢竟,林彪指揮的四野是全國兵員數量最大的野戰軍,一旦軍隊出國作戰,四野派出的兵員必將多於其他野戰軍;東北邊防軍所屬第一批部隊第13兵團以及第42軍為原四野部隊。由林彪指揮,在人事上與動員、指揮方面比粟裕有優勢。但有鑒於在「小淮海」發展到戰略決戰「大淮海」的過程中,粟裕在敵強我弱的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戰略、戰役兩方面的果敢、堅毅、智慧是極其優秀的。因此毛澤東極為渴望粟裕像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那樣,全殲盤踞於台灣的國民黨軍隊,進而一舉解放台灣。問題是,委以重任的粟裕因何最終決定放棄攻打台灣了呢?二、粟裕因何最終決定放棄攻打台灣?1949年,上海解放,粟裕受命正式組織攻台戰役。此時,弦月如鉤,河漢無聲。中海側畔懷仁堂的燈光剛剛熄滅,坐落在另外一個地方的一幢琉璃瓦綠頂大樓即刻燈火通明。此時,四星將軍粟裕正攤開一幅幅各種比例尺的東南沿海和太平洋、遠東地區作戰地圖,對福州軍區擬定的炮擊預案再次進行研究和審定。於是,一部強大、精確的作戰機器正式啟動,進入點火程序。而此時此刻,蔣介石已決定反攻大陸,他把最後的30幾萬部隊分駐海南、台灣、舟山三大島。戰略構想十分完美:以島嶼對抗大陸,三點成一線,海南扼制廣東、台灣俯視福廈、舟山鎖閉滬浙,退,可互為犄角鼎足依託;攻,可全線同時展開或突出某一重點。自然,粟裕對蔣介石的部署甚為慎重,你愈是分兵把口,愈有利於我各個擊破。他曾向毛澤東建議,必要時可考慮暫不攻擊較易攻取之舟山,而先攻最難打之台灣,台灣既下,統一的最後一道難題必將勢如破竹。面對台灣的7個軍14萬驚弓之旅,粟裕初定以8個軍20餘萬人發起攻擊。計劃尚在呈報待批過程中,粟裕的攻台軍一部已分別在膠東沿海、長江口和天目山開始了模擬越海登陸及在台灣山區作戰的訓練。可惜的是,對方很快便覺察到了台灣本島的防禦力量太弱且兵源有限,於是,飢不擇食、慌不擇路,決計以重金招募日本炮灰。不久,一支兩萬餘人的日本雇傭軍開赴台灣。日本人再次登臨台灣,雖不是重演50年前的鯨吞強佔,但用武士刀斬斷寶島與大陸的血脈卻驚人的如出一轍!日本兵的頑強、兇悍、團隊精神和戰術精湛又是舉世聞名的,這使得粟裕在評估他們的戰鬥力時,就不能用1=l,而只能用l≈3的算式來計算:如果兩萬日本兵約等於6萬國民黨兵,那麼6+14=20,台灣擁有的國民黨守軍戰力應以相當20萬人來看待。如是,原擬8個軍參戰已不夠,粟裕對戰役決心第一次做了較大修改,計劃投入攻台的兵力增加到12個軍、50餘萬人。1950年5月,四野發起海南戰役,殲敵3.3萬,拿下全國第二大島。但由於是無海空軍條件作戰,無法封鎖各港口和機場,致使薛岳率近7萬人撤逃台灣。此時此刻,蔣介石作出了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許是最為艱難但也最為果斷的決策:三天之內,將舟山12萬守軍悉數秘密撤出,集中一切兵力,確保台灣基地。從現象上看,三島已喪其二,轄地僅存台澎金馬,但台灣兵力陡增1倍,達40萬人,成為一顆名副其實、難以一口咬碎的硬核桃。粟裕不得不迅速向所部發出指示:敵人已集中40萬左右的陸軍及其海空軍全部守備台灣,未來對台作戰將更加激烈與殘酷,原定以4個軍為第一梯隊的準備已不夠強大,需增加至6個軍。這是他對戰役決心做第二次較大修改。6月末,情報又偵悉台灣正加緊補充部隊,估計其陸軍在我未來發動攻擊時可達50萬人,海空軍亦得到加強。至此,粟裕三度修改戰役方案,計劃參戰兵力達16個軍以上。問題是,增兵較易,增船太難。粟裕掐指一算,為確保戰役勝利必須在四五小時以內有第一梯隊15萬人左右登陸,並有相當數量的運送第二梯隊船隻,而現手中所有船隻僅夠裝運4個加強師,為第一梯隊所需的一半,征船造船買船又均需時間。別無良策,再思三思,下決心向軍委報告:攻擊台灣須進一步準備,此役關係重大,我們對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則不應輕易發起攻擊,而寧願再推遲一些時間。沒想到,這邊戰爭膠著時刻,結果,那邊朝鮮戰爭驟然爆發了,粟裕絞盡腦汁幾易其稿的攻台方案只好無限期束之高閣,將軍臨海嗟嘆,將未能拿下台灣視為終生的一大憾事!此一時,彼一時也。儘管時隔八年,粟裕的一頭烏絲、黑白參半中又等來了了機會,可惜此次比上次更傷心!炮戰,炮戰,雙方以炮為劍,隔著大海過招格鬥,自然,粟裕最關心的還是雙方大炮及炮彈的數量和質量。此時,金門擁有美式155毫米加農炮20門、155毫米榴彈炮96門、105毫米榴彈炮192門,共計308門。我軍105毫米以上榴彈炮223門、100毫米以上加農炮73門、100毫米海岸炮4門、130毫米海岸炮19門,共計319門。我方的優勢是在福建地區庫存炮彈甚多,共達89萬餘發,敞開打,足夠打半年以上。但由於遠程火炮較少,中程火炮多,鋼筋混凝土工事很少,土木結構野戰工事多,在大口徑火炮和永備工事方面並不佔優。粟裕沉吟良久,用鉛筆尖狠狠地敲擊桌子幾下:下決心再調大炮去,從全國調,立即調,火炮數量不超出金門50%,這仗寧肯推遲!!……在對台用兵問題上,一向作風果敢潑辣、決策履險犯難的粟總是否過於謹慎了?高級將領中也有人竊議:如果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破釜沉舟、舉兵攻台,也可能……粟裕卻難過的說:「不行!中原逐鹿,兩軍對壘,隔著一片大海作戰,六七分把握絕對不行,八分九分也不行,非十分不可!」拿破崙說過:懂得戰爭基本規律的人可以做將軍。但也懂得戰爭特殊規律的人才是聰明的將軍。也許,粟裕正是一位不僅著眼於戰爭的一般規律,而且時時在注意著越海作戰特殊性的將軍。他繼續說:「特別是處理美機、美艦問題,一定要遵守中央軍委的既定作戰原則,不出公海作戰,不主動攻擊美機、美艦,嚴守自衛!」就這樣,當年雄心勃勃發誓一舉解放台灣的粟裕將軍,最終無奈地放棄攻台計劃了。這一做法,儘管有上峰的戰略考慮,但也有「將在外」的粟裕個人的決定;這一行動,至今仍眾說紛紜。時光無法倒流,歷史一去不返。但是,粟裕大將的英名已永駐青史;他的軍事能力,給歷史增輝添彩;他的臨終前接連發出未能拿下台灣的遺憾,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沉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