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感統失調不是「病」,但卻是很多媽媽心裡難以言說的痛。不過也有很多人對其不了解,所以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下感統失調吧:
何為「感統」?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並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感統失調」又是什麼意思?
感覺統合失調即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
再簡單點說,感統失調就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通過藥物治療配合康復訓練才能糾正。簡言之,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超過12歲就容易定型,不易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后卻很一般了。
感統失調的行為表現
本體感覺失調:表現多為喜歡他人用力推、擠、壓。手腳喜歡用力揮動或用力做某些動作。動作模仿不到位,常望著手腳不知所措。俯卧地板時全身較軟,把頭、頸、腦提起特別困難。坐姿不夠穩定,坐時會東倒西歪。力度控制較差,常會因太用力而損壞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東西。速度控制較差,跑起來難以按指示停止。對蹦跳的要求高,喜歡摔跌自己的身體,喜踮腳走。
前庭感覺失調:表現多為喜歡自轉,而且轉很久不覺頭暈。喜歡看、玩轉動的東西。經常喜歡爬高,邊走邊跳。平衡差,走路東倒西歪,經常碰撞東西。頸部挺直時間較同齡兒童短,常垂頭。
視覺系統失調:即使常看到的東西都會讓他害怕;喜歡看手發獃;對特定的顏色、形狀、文字特別感興趣甚至固執;喜歡將物品排隊;喜歡斜眼看東西;喜歡躲在較陰暗的角落;喜歡看色彩鮮艷、畫面變換較快的廣告;喜歡看風扇或轉動的東西;喜歡坐車,對窗外景色變化非常著迷。
聽覺系統失調:常會掩耳朵或按壓耳朵;對尖銳或拉高的聲音一點也不討厭,甚至喜歡;有時對很小的聲音感興趣;喜歡無端尖叫或自言自語。
觸覺系統失調:表現為害怕陌生的環境,過分依戀父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過分緊張。偏食,暴飲暴食,逃避咀嚼。喜歡吮吸手指,咬指甲,觸摸生殖器。對某種感覺特喜歡;如:玩沙,刮東西。甚至顯得固執而又會拒絕。拒絕使用某質地的用材。如:膠泥、漿糊等。
感統失調也別盲目判定
上面說的不少癥狀和表現,單獨從某一條去看,大量孩子身上都有,比如孩子玩弄生殖器,也許只是他進入了性蕾期;比如孩子2歲多了還未說話,也許只是進入了語言沉默期;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許只是對所接觸的、所學的不感興趣;再比如孩子對大人的話充耳不聞,也許只是因為孩子過於投入在自己的探索世界里,這一點,男孩子們尤其容易明顯。
所以西南兒童醫院發育科專家對此提醒道:父母別輕易對號入座,看到一兩個癥狀后,就急慌慌地往自己孩子身上扣,給孩子貼標籤。「感統失調」的界定和診斷很複雜,需要專業機構的測評。如果孩子真的符合感統失調的特徵,那麼就需要針對性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