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買了學區房,究竟獲得了什麼?

為什麼學區房值錢,而學歷不值錢?

為什麼讀了清華也買不起房,

幹嘛還要買學區房?

名校畢業,碩士學歷,依然為眼前的苟且而慌張無奈,感覺整個社會布滿層層蛀蟲,吸光這個國家最有創造力、最年輕的人的每一分錢,他們活得非常憋屈。

學區房這麼一種短期效應極其明顯的多方聯合炒作的產物,真的能換來終身的坦途和成就嗎?

1. 關於公平

當年宋丹丹裹著個花頭巾穿著一身粗布棉襖露著一嘴黃牙憧憬未來:「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趙本山帶著不屑的表情,用一副看透世態炎涼的眼光藐視著旁邊那個沒文化的農村老太婆,「拉倒吧,時代不行了,男女才一樣。」

堪稱經典的一段對白,揭露了一個很根本的道理:某些本質化根源化的問題,是不以一部分人的意願為轉移的。換句話說,要想實現某些所謂的公平,或許也就得等到時代不行了,才行。

學區房就是一個花錢換「公平」的偽命題。

好多人恨得牙痒痒:「為什麼我家偏偏對口的菜場國小,對面那個小區就是上重點國小了,真不公平!」於是他們以為花一筆巨款換到一套學區房,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和那邊的孩子進同一個學校讀書,他就擺脫了曾經困擾著他的不公平的焦慮,和別人享受到了同等的資源,豁然開朗!哇,這個社會突然就變得公平了許多呢。再不成才,那可就是你孩子不是這塊料了哦。

可實際上,他只是一個沙漠里的刺蝟,不停地打滾,從一個瀕死的綠洲滑向另一個肥碩的水系,還以為自己有救了,沒想到他越陷越深逃不出荒漠,他和那些真正享有天時地利的人,還差了好幾個迪拜。

真正的公平概念是什麼?存在「學區房」這種概念本身就是個悖論。

在一線城市,只有公立的幼稚園、國小、國中存在狹義上的學區房概念,再之後這間房子也就該隱沒在鬧哄哄的放學人潮和大堵車中,淺吟低唱陋室銘了。哦不,趕緊生個二胎,再用一次,也算對得起房價了。

無數人擠破頭要走這一條狹小困苦的學區房之路,哪怕頭破血流,為的是讓孩子成為這個學區所對應的「階層」的人,認為這樣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其實很明顯,這一部分人,已經承認並推波助瀾著「教育階級論」。

按照這樣的劃分,的精英階層地圖就是學區房板塊圖,只有住在好學校的學區,才有未來,必成精英?

2. 教育的階級

教育到底分不分階級?主旋律和正能量都認為是不分的,人人平等。

而現實和差距卻在不斷證實著,教育是拉開階級區分的最大武器。

對很多人來說,教育也可能是讓整個家族躋身更高階層的唯一途徑了。

可是教育階級的門檻不低,北上廣普通家庭培養一個孩子,如果想要整體提升一個階層,也就是窮人變富人,富人變有文化的富人,有文化的富人變精神和財富雙領袖,則必須好好利用教育這個重型武器。

買下這個武器價格不菲,從幼稚園開始到大學畢業,總開支令人咋舌,超過三四輛解放軍99式主戰坦克,超過999+個LV限量版錢包,超過99+瓶82年的Ch.Lafite Rothschild。

這還是基礎,還不包括一個重要統計參數:學區房。

通過學區房作為跳板,進入所謂的「更好的階層」的人很多。在他們眼中,幼稚園、國小、國中的梯隊劃分,決定了一生的格局,其威力就如同海外一流名校,或是中歐國際學校、湖畔大學、EMBA總裁班一樣,能帶來階級光環,創造人脈壟斷,混圈子從小開始,階層從小劃分,維繫一生。

可不是嗎,菜場國小媽媽們聊天內容和重點公立國小媽媽們聊天內容,肯定是不同的。而重點公立國小媽媽的聊天內容,在私立民辦辣辣貴的貴族學校媽媽看來,簡直粗俗不堪。

學區房,說來說去只不過是較低階層里最清高的一批人的名片而已。

在上學的當下,面臨的可不就是這些個大大小小的「比較」嗎,看眼下,誰不想和端著的「貴族」為伍,而不是和農民房裡的孩子媽一起跟小販討價還價?

這就是現實。在上海,勞資買了學區房:喲,你挺牛逼噠。勞資不買學區房:喲,你娃挺牛逼噠。

3. 學區房價值

學區房有沒有價值,答案是肯定的。

畢竟是商品,你買個襪子也有價值,但是花3000元買個襪子,而樓下店鋪里同樣的東西30元就能買到兩雙,你覺得虧嗎?

學區房價值扭曲的成分就在這裡了,但不能否認它的價值。

使用一套學區房的正確開銷計算方式:

開銷=買入價+各項稅收+放寬利息損失-賣出價-使用期間房租所得-人民幣通脹損失,用這樣的開銷(可能還是負的)換個好學校,這波不虧。

有時我們認為願意接受一個虛高價格商品的人,不是傻子就是瘋子,其實可能是我們沒有準確認識到這個商品的價值。

身邊有些人買了學區房,一家人要一起還貸,一個小房子里三代蝸居。也有的人買學區房根本就等於手頭的理財產品少收益了0.5%而已,不痛不癢。

大部分人討論學區房價值的時候都是假設在第一種情況基礎上討論的,就好比一說到炒股,就認為你是賣了房子辭了工作,加了幾倍槓桿玩命炒,然後得出「炒股是條不歸路」的結論,但其實呢,現實中又有幾個人是這樣炒股的呢?

買學區房的,多半還是不會因為個房子就吃泡飯蘿蔔乾的。可真正揮金如土的豪們也是不會去買學區房,因為他們選擇了私立和民辦,以及國際學校。

說到底,所謂的教育的階級,令公立名校家長們覺得已經高不可攀的對口名額,在其他很大一部分人眼中,就像跳樑小丑,豪不稀罕。教育的階級確實存在,而學區房從中起到的作用卻非常少。

4. 學區房創造了什麼

有些學區房愛好者,認為人生贏在了起跑線上,自然是極其肯定學區房的創造力的:它創造了我的孩子走向成功的墊腳石。

可你若問他,什麼是成功的人生,你的目標是什麼?他可能依然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他的孩子,達到怎樣的高度,才是他所期望的目標?很有錢?很有學問?很有地位?還是只是快樂地度過一生?選最後一種顯然是虛偽的。

大部分人不能定義成功是什麼,但卻可以定義失敗。比如像80年代人的父母,教育子女通常是「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成為xx那樣的人,做著xx那樣的工作……

於是80后這一代對孩子的期望會是今天這樣一種格局,主要是受父輩影響。在80、90年代,考上大學就是很不錯的期望,能考上大學就跟家裡出了個狀元似的。可是現在,能考上大學代表什麼呢?大學出來又能代表什麼呢?就算給你捧個金飯碗,銀飯碗,鐵飯碗,簽個6年的賣身契,在老一輩看來衣食無憂穩定的工作,對年輕人來說甚至可能是一場噩夢。

他們的創造力,突破力,還有一切現實的不現實的夢想,都不可能再受到這些束縛。我們認為一帆風順平平穩穩的一條路,對他們來說或許什麼都不是。

以80後為首的一大批家長,喜歡定製「一條龍」讀書體系,定的死死的,就是「最好的路只有這一種,若不從頭開始抓起,以後就很難逆襲。從幼稚園或國小開始分流,只有最好的和最差的兩種學校。所以,我必須進最好的。」這就是很多人就愛學區房的原因。

那麼學區房真的能創造出他們期望中的價值嗎?

換句話說,現在買了學區房,上了理想中的國小,中學,孩子就一定能如願以償地從此一番坦途,進入最好的高中,大學,獲得最好的工作,擁有最高的社會地位,取得所謂的成功嗎?

大多數人的理想其實不會這麼確切,因為能達到這種理想化人生的並不會很多。大多數家長還是很會自圓其說的:「我們是希望孩子走這樣一條高端路線,結實一群高端的同學,將來的圈子也必然是高端的」。

他們所謂的高端,又回到了之前所說的,和真正的高端還是差了好幾個迪拜,而他們也只不過是從已成事實的低端圈子逃了出來,還處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過渡中,眼前的沙漠一望無際,又有幾個人真正看清呢?

他們的孩子,或許從小讀好的學校,學習也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路過關斬將,青雲直上,讀了清華,考了碩博,高薪就職。

然後,故事又回到了開頭,他或許又將為一套房子又開始周而復始,走父母老路。

而此時,那些所謂的高端圈子,每個人也正在和他一樣拚命地生活著。年輕人的創造力和衝動被耗光,之後再為下一代繼續投資。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象,也許有其他的情形,但無可避免的,這將是最普遍的情形之一。

歸根到底,學區房創造出來的價值觀,沾染著濃重虛幻的個人主義色彩:唯文憑論,唯身價論。這是當前家長主力軍的大概念,因此他們如此怨憤不能收到最公正最好的教育,想盡千方百計就為了那張體現能力的一紙文憑。

一個人最終獲得怎樣的價值體現,別說學區房決定不了,就連他上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做了什麼工作,都不一定能拍板得了。

白岩松曾經說,把一隻狗放到央視屏幕上,它也會成為天下最著名的狗。

這是「組織認知」理論,就是說你個人能力再強,再是所謂社會精英,你自己也不可能有多麼強大。

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集中大量的優質各行各業組織平台,這才是優秀人才得以發揮的基礎。

「唯學歷論」在將來一定是越來越虛幻,直至被淘汰。那麼,這麼拚命要送孩子去一所自以為特別好的學府,將來可能並不能派上什麼真正的用場。

這個社會不缺乏學歷,不缺乏精英,個人的一點讀書能力拔高到自戀的高度,這個社會也不一定會真的鳥你。

而真正擁有健全人格、獨立能力、創造力、正確價值觀的年輕人,才會快速融入那些組織,在那些平台基礎之上,逐漸成為希望成為的人。

你說誰是更成功的?沒有辦法衡量。取決於他對社會創造的價值,還有自己快樂不快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