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野圭吾的小說里其實暗含了一條留學的時空隧道!

沒有功利,就沒有留學;只有功利,留學就變成了國內教育的延續。留學總很難擺脫「國內—留學—回歸」的路徑選擇,回歸文化原點,回歸自我價值。曾經的記憶需要反覆咀嚼才能吸取養分,這也類似學術作業的延伸,將國際文化的帶回國內,與更廣大的人群交流、互動。

剛剛看完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時生》,全書的主線是主人公宮本拓實回到過去尋找失去的父母之愛。雖然沒有媒體炒作的那樣驚心動魄、神乎其神,但還是讓我的思緒在既往中打了個結。

回到現實的瞬間,我透過窗欞遙望北京西山,黛青色的峰巒漸漸融化在潑墨似的夜幕中,烘托著華燈初上的近景,覆蓋著萬家燈火的城市。

東野君在《時生》中的意識流,彷彿退潮的海水,一個勁兒地湧向過去,其實就是潛意識中被壓抑的對愛和親情的心理需求。

當下是過去的未來,又是未來的過去。

史蒂夫·喬布斯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句:「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把過去經歷過的蛛絲馬跡聯繫起來,找到與當下的因果聯繫。」

實際上,東野圭吾和喬布斯都體驗到了那條貫通過去與未來的時空隧道——歷史!

歷史時間不是物理學上的時間……人文科學里的時間,有一個生命在裡面,從過去穿過現在而徑向將來,它是一以貫之的。這一個生命,這一個力量,就叫作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成了歷史。歷史是一種把握我們生命的學問,是認識我們生命的學問。——錢穆《歷史精神》

恐怕沒有比錢穆先生對歷史的理解更透徹、更穿越的了。

留學的歷史,或者叫留學的時空隧道,就彷彿東野圭吾的小說,讓我們搭建起現實與過往、現實與將來的橋樑,回到物理時間的過去和當下,品讀曾經和正在的生活,洞察不同時間點上的生命節奏。

當下是過去的結果,當下也是未來的原因。

留學的光環:學位證書的影響力

「小趙,工會發洗衣粉了,你去把你們科室的都領走吧。」

「好嘞。」我答應了一聲,向工會辦公室走去。國企隔一段時間就會發東西,香皂、蘋果、食用油、蛋糕券,就是不怎麼發錢。該發的也分成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最大的區別是,以前發一次,現在發兩次,總量卻不變,有沒有業績、成效倒無所謂。

旁邊科室的師姐,剛從加拿大公費讀完碩士,已經是部門總經理助理了。我總以聊天為名,常常羨慕地「問寒問暖」,表面上了解一下加拿大的環境,實際上狠狠地打聽自己申請公費留學的可能性。

二十年前,對一般人而言,留學就像登月一樣遙不可及,而且公費生的比重很高,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大專院校才有資格,具體到各個機構,名額的分配更是雲里霧裡的內部消息。

公費留學意味著零成本到外面的世界大開眼界,「鍍金」的國外碩士學位和個人履歷,部門內部升遷的「金鑰匙」——相當於政府、機關人員上黨校的待遇。

留學的誘惑力之大,牽著我的鼻子在這個公司整整幹了七年!萬事俱備——資歷熬出來了,業務水平領導認可了,英語在國際合作中錘鍊得差不多了,公司一個紅頭文件下來,鑒於企業效益下滑,內部員工公費留學的培養方式暫停。

當天晚上的同學聚會上,我把一副笑臉批發給大家,心裡著實不是滋味。忘記了哪個好事者,套出了我工資收入的真實情況,而隨後的場景更悲催——「不會吧,哥哥,您這大經理的月薪還不如我們公司前台負責複印的小姑娘呢!蒙誰呢?」

那一刻,我近乎絕望,同時也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出國,自費也要出去,否則出不了這口氣!而這近乎衝動的意念,恰恰是我留學的目的。

浮華總能奪人心魄,引得眾生追逐,成為永遠的寄託。——拙作《海歸是怎樣煉成的》

沒有功利,就沒有留學;只有功利,留學就變成了國內教育的延續。

留學的回報:回歸自我

到了英國格拉斯哥,人生地不熟,但我卻異常欣喜,學生的快樂時光在大學畢業七年之後回歸了,擺脫了乏味、無聊的「單位」,我又獲得了體制外的自由。

我不喜歡原來的那個人雲亦云的我,希望尋找《莊子》中「吾喪我」的境界。

功利可以支撐一時的衝動和決心,卻承受不了「自我回歸」的漫長堅守。留學清零了我的全部積蓄,也清空了我負載過多的頭腦。不再為了追求「優秀生」的虛名而孜孜以求,不再為了聽從老師的意旨而殫精竭慮,我第一次近乎叛逆地「不care」了!而是按照自己的計劃讀書、調研、實踐、工作。

從英國人那裡學來的思辨意識,讓我在博覽群書的同時,去增加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僅通過了作業、考試和畢業論文,而且至今把握著價值判斷的底線,不再迷信和惶恐。

留學讓我獲得了在英國工作的機會,同時也讓我在國際化的職場看到了自己的急躁、冒進和淺薄。這是另一面鏡子、另一塊試金石。

「十年,畢業后怎麼說也得十年才能立足。」一位英國大學老學長的告誡,讓我感同身受。對我而言,不止十年,我花了更長的時間走出了體制的陰影、國際職場的痛苦和自我成長的煎熬。

社會的轉型可能是一代人或幾代人的付出,而個人的轉型,則是十年、二十年的陣痛。社會形態的演進需要漫長的矛盾運動,而個人的發展,卻可以通過留學、出國等形式超越社會形態。

不過到頭來,我還是覺得,留學總很難擺脫「國內—留學—回歸」的路徑選擇,回歸文化原點,回歸自我價值。

所幸的是,新的時代,個人興趣愛好與職業事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了(有感於吳曉波所著《騰訊傳》中的相似觀點),類似「洗腦」的留學,讓我們漸漸認清了自己的偏好。

別否認現實,也別否認幻覺,它們都是維生素,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拙作《理想是毒品》

留學的歸宿:文化陪我們到老

日本的確會憑著這股幹勁賺全世界的錢,至少還有十年經濟繁榮的時間,人們開始鬥富,鋪張浪費。那都是枉然,能留下些什麼呢……夢總是突然醒的,就像泡沫一樣,越吹越大,最後啪地破滅,什麼也沒有,除了空虛。沒有腳踏實地建立起來的東西,就無法形成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撐。要到那時,日本人才會明白。——《時生》

東野圭吾藉助小說中的時空隧道,「預見」人類社會(絕不僅僅是日本)的發展規律,其實,如果留學也有類似的穿越,顯然,也是在「預知」國外學習引發的連鎖反應,而其中「發酵」時間最長的,是文化的共鳴和傳播。

我走過了國內16個城市,做了20場公益講座,其共同的主題是倡導「文化存在感的留學」。從自己保存的文字「檔案」中,還能感受到留學給我的文化印跡。

厚厚的日記,裡面每個柔弱、平板的文字連接起來,隨著頁面翻過時產生的震動,響起了10年前的驚濤駭浪,躍然紙上的是當年啟航的風帆,在海鷗的盤旋的海面上伸展、飄揚。——拙作《蘇格蘭的方格子》

我留英的經歷,除了與愛人、家人共享外,已經成為解讀英國社會的第一手資料。留學的時間畢竟短暫,而思考的時間卻遠遠超過了那緊張忙碌的一年。

很像是所謂「文化反芻」,曾經的記憶需要反覆咀嚼才能吸取養分,這也類似學術作業的延伸,將國際文化的帶回國內,與更廣大的人群交流、互動。

這些談資、笑料、話題、動態,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