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媒體時代攝影記者的困惑與未來

入職十餘載,採訪過的國內外重大突發災難、重大時政事件以及各類體育盛會近百次,有幸參與見證了整個大時代的變遷,其中也包括了自身的媒體行業——從前報紙的輝煌以及如今自媒體的瘋狂。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或每個機構都擁有了自己的發聲渠道,他們藉助媒體採訪的慾望也不再像從前那麼強烈,任何所見所聞或是獨家的消息都可以隨時通過自媒體發布,讓自身成為輿論的焦點。報料平台的大幅萎縮、新聞線索匱乏,記者尤其是調查記者不再像從前那般左右逢源。許多突發事件,記者還未趕到現場,網路上已是鋪天蓋地的圖片和消息。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尤其是都市類報紙的廣告銳減、發行量下滑、版面縮減,一部分攝影記者也經歷了轉崗、轉行或者創業的過程,其中不乏一些身經百戰的優秀攝影記者。

報紙版面的縮減、動態新聞的減少,攝影記者首當其衝。為了提高發稿量,完成每月的績效考核,留下的攝影記者開始嘗試轉型:先做直播再拍照片,有時還要兼顧視頻;放棄曾奉為新聞攝影真諦的「掃街」抓拍,過多地關注城市每天的晴天或豪雨以及花開花謝,後期過度調節照片的色彩飽和度,與眾多「公民攝影」搶版面;由於廣告形式有硬廣轉向軟文的趨勢,配合經營部門,承擔其中的影像製作。廣告收益的減少,致使近些年報社對成本進行嚴格的管控,攝影記者外出採訪的機會大幅減少,而攝影器材嚴重老化后也無法及時更新。

自媒體的衝擊下,無論是記者個體還是行業整體,都無法獨善其身。2017年4月2日,新聞攝影學會發布公告,由於技術與經費的原因,第十三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工作暫時推遲,待條件具備后再恢復舉辦。公告在業界引起一片嘩然,畢竟華賽是舉辦的最高規格且唯一的國際新聞攝影比賽,如今無論影響力還是作品質量都大幅下降。即使是全球最負盛名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關注度也不再。

然而,就是在這個看似最糟糕的時代,所有的手機移動端、新聞客戶端,都會在醒目位置放置圖片欄,最近連即時推送的資訊也增加了縮略圖,以此吸引讀者的點擊,像鳳凰新聞的品牌圖片欄目《在人間》、騰訊的紀實攝影欄目《活著》都會定期給讀者推送圖片故事,或是記錄當下最為熱點的新聞事件,或是挖掘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圖片或圖片故事都能引發海量的點擊率和評論,遠高於無圖的文字資訊。

讀圖時代的冰火兩重天,如何不被瞬息萬變的信息快車落下?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規律,我在日常工作中做了一些思考。

認清自媒體時代

一、自媒體時代,「人無我有」更勝「人有我優」。從前,我們總是習慣了一場活動或比賽中,攝影記者們長槍短炮佔據有利位置拍攝,刊發后相互比較誰的角度或瞬間更佳。如今,讀者沒有時間去比較這些細節,即使能引發強烈反響,也只是因此事件足夠重大,而無法打上媒體或記者自身的烙印。反而,一些帶上媒體和記者標籤的獨家報道會在海量資訊中突然冒出來,這要求記者採訪中時刻要有獨家新聞獨家畫面的意識。今年4月底我回訪了汶川和北川,兩組攝影報道《九年後,汶川地震遺址變成了這樣》《震后九年,映秀那些重生的媽媽和孩子》「5·12」前夕在南方日報、「南方+」、南方網推出后,幾乎所有新聞客戶端都在頭條位置進行轉載,數百個微信公眾號也引用了圖集. 據不完全統計,僅評論數總計就超過50萬條,成為5月國內最為熱門的新聞報道之一。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思維,已經沒有了重大事件整數年的概念,在讀者的腦海里只有「看過」或「沒看過」以及「知道」或「不知道」,「地震遺址青草樹木覆蓋了傷痕」「再生娃娃已長成翩翩少年」,這些都能引發讀者的無限感慨和淚點。

二、互聯網容易「反轉」、「遺忘」但擁有「永久記憶」。由於互聯網上的新聞呈快速、碎片化,很多單一信息源未經核實就搶時間傳播,導致近些年來新聞反轉頻頻發生。「健忘」也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再大的事件,也只能持續數天的關注,圍觀讀者便紛紛散去,然而互聯網也是一個擁有「永久記憶」的地方,即使刪除了報道和言論,也不能保證會消失,因為它已經被傳播和保存。人們常說「有圖有真相」,但在自媒體時代,不明信息源的新聞圖片使得假新聞層出不窮,縱使有圖有視頻也不再有真相,而傳統媒體向來有「重文輕圖」的習慣。2013年12月2日,一條「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起大媽被訛1800元」的圖片新聞在社交網路上迅速傳播,大量媒體都紛紛進行轉載,甚至在報紙顯著位置上刊登,然而僅僅一天,「大媽訛老外」事件發生了大逆轉,外籍男子不僅違反了交通法規,在撞人之後還爆粗口,輿論風向瞬間調轉。雖然該組圖片並非出自記者之手,但媒體沒有對信息源進行核實就轉載,專業媒體的權威發布本該為讀者甄別真偽消息,卻成了假新聞散播的幫凶。每一次新聞反轉,都是對媒體公信力的巨大破壞。攝影記者要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對自己發表的每一幅作品負責,包括圖片畫面的真實、文字說明的真實以及事件本質的真實,先追求準確再搶時效性,因為一旦發表,作品就在互聯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三、自媒體時代的流量具有欺騙性。如今,不只是自媒體,連主流官方媒體對新聞的考量標準也是點擊率,為了追求10萬+,迎合讀者的娛樂心態和獵奇心理,不惜作標題黨。當下最流行的傳播模式莫過於直播,各媒體的新聞客戶端都極力打造直播,直播的流量數字特別可觀。同一新聞事件的動態稿點擊也許只有數百,但直播卻能吸引數萬點擊量,因為即使受眾只是瞅個新鮮,很快關閉直播頁面,但只要點擊就算流量。大多數直播觀眾甚至堅持不了數分鐘,幾乎對事件沒有了解。我認為最適合直播的應該是重大突發事件,獨家的時政、經濟、娛樂採訪以及別開生面的社會趣聞。過多的直播數量會消耗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影響直播的質量,一場稍微專業的直播應該事先踩點,做好腳本,過程有多角度機位,後台有導演切像。短視頻也是各媒體極力打造的新聞產品,許多媒體都喜歡將自己的產品放在秒拍這類短視頻平台,也是因為流量數據可觀,秒拍的設置是只要在有無線網路的情況下,不管受眾是否願意看,只要滑動手機刷到,就會自動無聲播放,於是數千萬播放量的視頻產品比比皆是。受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今已越來越不會被標題黨所欺騙,也慢慢對沒有內容的直播失去興趣。作為媒體從業者,需要把握一個平衡點,不能只是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口味,還要提高他們的新聞鑒賞力以及公眾責任感。過分追求流量會導致媒體對新聞判斷出現偏差,損害自身專業性的同時,還浪費了轉型期的寶貴時間。

主動作為,迎接挑戰

2016年8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下帷幕,在位於日本東京大手町的商場內,獨賣新聞社展出了奧運期間的報紙版面,精彩的圖片以及大氣的版式吸引了許多民眾駐足圍觀。讓我想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似曾相識的一幕,國內的報紙同樣也是用不惜版面視覺先行的方式進行報道賽事,每天報紙的精美程度讓許多讀者甚至珍藏至今。然而,時至2016年裡約奧運會,所有的報紙都縮減了報道版面,也不再大量使用圖片。自媒體時代,新聞載體和傳播方式在不斷變化,受眾的閱讀習慣和喜好也在不斷變化。作為記者個體以及報社單位,我們應該在其中捨棄什麼?而又堅守什麼呢?

一、人人都能拍照的年代,專業主義是攝影記者最核心的競爭力。過去,人們對攝影記者的職業敬畏感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得天獨厚的採訪機會和發表平台,二是優良的攝影器材裝備,還有就是高於常人的專業技能。隨著社交網路、自媒體的強勢崛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前兩者優勢已經不再為攝影記者獨有,只有在專業技能上下功夫才具備不可替代性,不僅僅是簡單把照片拍好,除了對光、影、線條等構圖的思考,攝影記者還需要對社會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運用圖像語言揭示新聞的本質。在媒體行業整體被衝擊時,黨報黨刊的記者需要有更多的忍耐與擔當,秉承專業、職業的素養,多拍攝「接地氣」的新聞作品,成為連接黨委政府與百姓的橋樑。許多突發事件,最先拍攝到圖片的是現場的「公民記者」,但是他們並不會對事件中很多細節進行詳細核實,這時候就需要專業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和深度剖析,挖掘背後的故事,雖錯過了第一現場,但仍可以做出有深度、有影響力的圖片故事。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聲渠道,為什麼別人要把獨家新聞線索給你?為什麼別人要接受你的採訪?除了背後依靠的媒體平台外,還有別人信任你認可你的私人因素,專業素養將為記者自身代言,而且今後這樣的趨勢會愈發明顯。一方面通過真誠溝通以及尊重受訪者獲得採訪機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報道的客觀以及單一信息源的核實,避免對受訪者造成傷害或為利益集團背書。2016 年7月,一隻丹頂鶴因打架折斷了上喙,動物醫院、華南理工大學以及一家科技公司運用3D 列印技術為丹頂鶴裝上鈦合金嘴,從報社各埠獨家始發,突然就引爆了整個網路,成為當時最火熱的話題之一,所有網站累計瀏覽量超過五千萬,十幾個微信公眾號轉載后超過10萬+。採訪過程並不難,難在背後長時間的溝通和等待,因為丹頂鶴的委託方不願公開自身以及丹頂鶴的信息,採訪一度擱置,經過多次溝通,我承諾不對丹頂鶴收治前和手術後進行報道,只關注手術過程,拍攝得以繼續。

二、攝影記者需對新技術保持高度敏感,熟練運用以改造媒體形態。自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儼然已成為報社轉型的先頭部隊,除了拍和寫的基本技能,還需要掌握直播、視頻編播、VR全景拍攝等等,這些新技術能使優質的新聞內容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互聯網也為新技術提供了無限大的展示空間。2015年無人機剛興起的時候,我與同事運用無人機對潮汕母親河練江從源頭到出海口全流域進行了航拍,從空中的角度記錄了河水清澈到渾濁再到黑臭的過程。2017年初,廣州遭遇了入冬以來最嚴重的霧霾天氣,我們在珠江新城上空拍攝了《重度霧霾天的珠江新城》VR全景圖片。這些新技術的新聞產品在讀者中都引發了強烈反響,掀起地方政府以及民眾對環境保護的一場大討論。

三、優質內容仍是稀缺品,好的新聞圖片是破解新聞同質化的利器。自媒體時代的媒體競爭,同質化現象愈加嚴重,無論是題材還是內容,都越來越雷同。一張或一組好的圖片能成為破解同質化的利器,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上,人們更願意接受直觀快捷的視覺信息。同理,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不能只是孤芳自賞,要能在社會中廣為傳播,與讀者形成共鳴的同時,也要經得起讀者的批判,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之所以眾多國內外新聞攝影比賽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與讀者對一些獲獎攝影作品陌生或是不認可有關。2015年9月2日,一名3歲敘利亞男童由於偷渡的船隻沉沒而遇難,遺體被衝上土耳其海灘,照片迅速傳遍全世界,成為難民危機爆發以來最讓人震驚和揪心的畫面。然而,這張新聞圖片並未入圍2016年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獲獎作品,引起軒然大波,眾多讀者紛紛質疑荷賽評選標準的合理性。

四、報社需加強文化建設,打破僵化機制,最大程度留住優秀人才。優秀的記者是單位寶貴的無形資產,他們的成長過程需要報社不斷給予機會鍛煉,不斷包容犯錯,得之不易,人才的輕易流失會造成采編隊伍結構的青黃不接。在媒體行業陷入低迷之際,報社在加強經營管理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內部文化建設,增強記者的榮譽感、使命感和歸屬感,並對現有的僵化機制進行改革,最大程度留住優秀人才。2016年10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進行首批「南方名記」培育工程的選拔,作為攝影記者的我榮幸入圍,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日常的瑣碎採訪以及「計件工資」中解放出來,而且還有了一些年輕同事做幫手,大大激發團隊的工作熱情。工作室成立之後,體制創新的效果很快得到體現,小團隊在珠海航展、雙十一網購狂歡節以及廣州馬拉松上立刻就有很好的表現,誕生了百萬+點擊率的新聞作品。可以預見,未來報社攝影部將會由「常規部隊」轉換為「特種部隊」,人數更少,技能更多,戰鬥力更強,召之能來,戰之能勝。換言之,離安逸更遠了,啃硬骨頭的時候更多了。攝影記者這一職業本來就需要具備勇於挑戰、不懼危難的精神。以高於常人的定力,記錄下社會急劇變革的進程,難道不就是我們最初的夢想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