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大「西醫院士」談中醫

想第一時間獲取專業靠譜又實用的中醫知識嗎?

那就快快關注置頂我們吧~

一直很好奇,主流醫學界究竟是如何看待中醫藥的?

本文綜合了四位現代醫學大家對於中醫藥的言論和相關報道,可管窺一二。分別是分子藥理與心血管專家韓啟德院士、呼吸內科專家鍾南山院士、腫瘤專家湯釗猷院士、消化外科專家樊代明院士。

四位院士均為當今現代醫學界的泰斗,他們對於中醫藥的認識和態度部分的代表了主流醫學界的聲音。您對他們的觀點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文後留言。

人物介紹:

韓啟德:科學院院士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紅十字會名譽副會長,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長期以來從事分子藥理學與心血管基礎研究。

2014年5月24日至26日,第十六屆科協年會在雲南昆明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和當地大學生的見面會。一個曾經在公社衛生院工作十年的醫生,一個當今科技界的領袖級人物,一個40后,和90后的大學生輕鬆地聊起探討中醫是否科學、科學是否正確、辨析醫患矛盾……

我不太同意中醫是科學

中醫是科學嗎?說老實話,我不太同意中醫是科學。中醫是人的藝術,是我們要大力推崇的,中醫能看好病,無可非議;中醫要大力推廣,要繼承發揚,毫無問題。但是中醫是科學嗎?這值得探討。我們講的科學是一科一科的學問,現代的學問必須包含要素,必須是可質疑的,不斷地靠向真理,不斷地糾錯,必須是能實證的、量化的,必須用邏輯學的方法等等,科學的要素,有很多我們中醫是達不到的。中醫憑感覺、憑經驗,但是說有沒有經過實證?有。經過兩三千年綿延不絕,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大量的病都看好了,這是事實。但是它並沒有符合科學裡面的很多要素。

我在農村當醫生的時候,也學了中醫,我給人看病,學了九個月就用中醫,後來找我看中醫的人不比找我看西醫的人少。就我的了解中醫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學的。科學並不在於正確,不科學不說明它不正確,不好。如果硬要把我們的中醫跟現代科學去靠,永遠使人覺得你不如現代科學,跟現代科學沒法兒去比。

我的一個核心的意見是我們對科學要有正確的理解,不要把科學跟絕對正確聯繫起來。科學只是我們人類文明發展到公元1500年以後,在這幾百年裡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認定的一種體系。而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認定的體系,為什麼一定要把兩個體系去完全等同起來呢?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也應該吸收互相之間的長處。中西醫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道路,可惜兩個體系、兩個哲學體系要把它合在一起談何容易。

要學習中醫的接診之道

我們現在的西醫幾乎已經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時候提到一個故事,說一個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讓到檢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這個病人就感動得掉眼淚,說你是我看的第六個醫生,前面五個醫生都沒有碰過我一下肚子。我們西醫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完全靠設備,完全靠人為確定的指標來解決問題。儘管有它很好的能解決問題的地方,但是確實離開病人越來越遠,這就容易造成矛盾。我們不說別的因素,中醫來說首先要把脈,醫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個笑容,病人的感覺跟我等了幾個小時,看到醫生頭都不抬,化驗單一開檢查去,感覺很不一樣。

我看中醫的體會就是中醫容易跟病人搞好關係。西醫來問你怎麼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怎麼不舒服,就是難受。西醫看所有檢查都沒有問題,然後說你沒病,病人不生氣嗎?我要你幹嗎?我就是難受,你說我沒病?中醫不會這樣,我當中醫,病人剛走進來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麼問題,然後坐下來,在農村的時候,婦女坐下來給你一個胳膊,什麼也不說,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脈是不是懷孕了。中醫的懷孕的脈是很好把的,我學了9個月,掌握的非常好,滑脈就像鋼珠子在手底下滑過去,你就問她你月經過去了多長時間?她說我已經有兩個月了。恭喜你!你是神醫!

中醫不要排斥西醫,西醫也不要排斥中醫

講到中西醫結合,就說明中醫和西醫不一樣,這才結合,中醫和西醫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如果說五百年以前一樣不一樣?完全一樣。大家都是從經驗來,憑經驗看,不一樣的是中醫比西方的醫學要發達得不知道多少倍,因為西醫什麼也沒有,到16世紀中期才寫了第一本解剖學的書,到18世紀才有生理學,19世紀才有病理,才有一些理論的突破。現代醫學西方也是到1世紀以後才有真正的發展,講到醫療更沒有什麼差別,如果看150年以前,一個西方的醫生看病跟中醫古時候清朝時候看病沒什麼大的差別,差別也是一樣,我們中醫辦法比西醫多的是,西醫就是安慰病人,沒有別的。有一點差別,他們用氯化汞,我們是用大量有效的中藥,真正的臨床治療是到了上個世紀也就是20世紀才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現在到醫院看病都是看西醫,發展只有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但是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所以西醫就是現代醫學,中醫就是傳統的祖國醫學,這兩者確實有了很大的差別,但是這兩者都很不完善,理解人類健康還差得很遠,西醫因為是現代科學,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跟一百多年前比解決了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一方面離解決人類所有的疾病,預防、治療還差得很遠。另一方面,我們整個現代醫學有點忘記了醫學的最根本是人,我們開始把人當作機器,當作局部,忘了人是會思想的,什麼東西都看片子,看化驗,所以現代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開始遠離人文,這是非常危險的傾向。前天我在中山做了一場《關於醫學技術發展的價值思考》的演講,在北大的網站可以下載來看。

中醫是在長期眾人的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很多情況下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跟西方醫學不一樣,確實它不是現代科學,是經驗的總結,不是現代科學這個範疇裡面的醫學,不是要靠實驗證明的,不是靠邏輯推理的。所以我們要看到兩者的優點,也要看到兩者的局限性,我們不要互相排斥,我雖然是學西醫,但是自己努力學了中醫,我在農村看病,更多的找我看中醫,而不是看西醫。所以我現在說這個話的時候底氣足一點。有一次在北京中西醫結合開會請我參加,請我講話,沒期望我怎麼講,我講了之後後來在《中西醫雜誌》上發表,談了一下我對中西醫結合自己的看法,後來其他專家都說了「你說了我們都想總結的話」。

我很高興,因為我確實有對中醫的實踐,我對中醫充滿感情,但是我對中醫的缺點也是如實的有所認識,我覺得中醫不要排斥西醫,西醫也不要排斥中醫。就像文化和世界文化一樣,都不要互相排斥,沒有一個文化都說我能夠帶來將來,醫學也是一樣,現代醫學有很多的缺陷,我們的中醫有很多的缺陷,我們互相取長補短,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很難結合。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體系,首先在概念上,從理念上如果站不到一起,談得到結合嗎?最多只是說我在農村那樣,西醫辦法好的用西醫,中醫辦法好的用中醫,這種結合是第一步最原始的結合,現代科學比如說黑箱理論的東西,複雜系統的研究怎樣能夠更好的結合起來呢?一個現代科學更大程度文化概念的東西怎樣結合呢?就是西醫跟西方的哲學之間的融合結合都是很大問題的時候,跟非現代科學範疇裡面的東西去結合,不是很容易的,但是有一個最起碼的前提,抱著一顆謙虛的心,首先去學習對方,然後才有發言權,不要自己還不懂對方的時候就去否定對方,這是最危險的,最狹隘的。人應該有這個志氣,得天獨厚的是我們有中醫這個寶庫,儘管它很不完善,需要有現代科學不斷使它更好的發展,但是就現代醫學方面,我們跟現代西方國家有什麼差別呢?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東西為什麼不能應用呢?所以我覺得,我們人應該有志氣,把中醫和西醫裡面最優秀的成份給它結合起來,創造出真正的現代醫學,什麼東西都要往前發展,如果不發展,不管是現代醫學還是中醫都是沒有出路的,都要往前發展。

本文節選自:韓啟德院士:中醫不科學不代表不正確[J]. 科技傳播, 2014(11).

人物介紹:

鍾南山院士,福建省廈門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呼吸內科專家。現任中華醫學會會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2016年3月7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舉行記者見面會。談到中醫,他說,中醫保健是很可取的,不過在藥效方面還可做更多臨床觀察。

鍾南山說,中醫藥最可貴之處是「治未病」,調節改善全身的功能狀態,最突出的是注重整體的理念,「廣東的國醫大師鄧鐵濤是我的老朋友,他100歲了,每天還在打八段錦。中醫保健是很可取的。」

不過他建議,中醫保健要多做臨床觀察,「舉個例子,不少人喜歡廣東新會的陳皮茶,認為喝這種茶有助於將吸入體內的灰霾排出,它是否真的有用?我們最近在做動物實驗,觀察它們服食前後氣道反應和分泌物的情況,從而進行對比。」鍾南山認為,這樣的臨床觀察既有趣,也能促進藥物研發。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2016年03月08日特派記者/曹斯 靳延明)

「現在越來越多的西醫開始臨床使用中醫藥,相信這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西醫要好」,2014年2月22日,剛剛走下第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學術報告台的鐘南山院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只要用事實說話,證實中醫藥真有用,搞醫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鍾南山長期耕耘於呼吸系統疾病領域,「1971年國家提出要開展慢性支氣管炎群防群治,我從1973年開始至今工作40年了」,他認為中醫藥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作用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如氣道阻塞、哮喘病,一個是病毒感染性疾病。

「對慢性氣道阻塞,有不少傳統的很好的中藥,即使到現在,許多西藥提取基本上來自兩個中藥」,他介紹,其中一個是麻黃,另外一個是曼陀羅,也叫洋金花,目前已發展出很多化合藥物。

「關於抗流感藥物,因為中藥涉及到多靶點作用,從中藥中找到專門抗流感的藥物不易,但不是沒可能」,鍾南山說,現在最常見的達菲(奧司他韋)可從莽草酸中提取,這個莽草酸恰恰在中藥八角茴香中含量很高。所以現在國內外葯業很多都是從八角茴香中提取莽草酸,再提取製造奧司他韋。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中藥單方也好,復方也好,像板藍根、連花清瘟膠囊,作用不是單純的抗病毒。」他說,中藥可以預防病毒進入體內,進入細胞內,如果病毒進入細胞內,中藥可以預防它繁殖。中藥跟西藥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樣,中藥還有一個全身性調節作用,這是中藥的特色和長處。「所以,我們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臨床中心,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中醫藥」。

「我們研究的重點方向是呼吸疾病,比較關注的一個是慢性咳嗽,一個是肺動脈高壓。對慢性咳嗽,特別是一些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西醫辦法不多,但是我們找到了一些中藥,已經有很好的苗頭。對肺動脈高壓,西醫也是認為沒什麼辦法。我們也找到了一些中藥,可能有效,正在做臨床試驗。」

鍾南山認為,現在有比較多的西醫相信中藥,因為中醫藥研究在方法、技術和思維上,更多地採用了現代科研方法。他提到,有的中藥如丹參、青蒿、砒霜,經過提煉已成為非常有效的藥物。現在國際上治療一些急性白血病,三氧化二砷就是一個必要的藥物,那就是中藥砒霜的主要化學成分。「病人用中藥調節好了,看到事實證據,就信了」。「搞醫的人最重要是看結果」,在心血管系統,同樣越來越多的西醫在開中藥。「為什麼我們研究所專門組建一個小組搞中醫藥研究?因為我嘗到了好處」。

對質疑中醫藥的聲音,鍾南山表示,社會上常有所謂的靈丹妙藥,打著中醫藥的幌子,騙了不少人,對中醫藥聲譽是嚴重損害。同時,也要看到中醫藥研究在一些方面仍缺少現代科研方法支持。「我很樂意來參加絡病學大會,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絡病藥物很有用,它的研究也代表了中醫藥科技發展的一個方向」。

本文來源:中醫藥報 2014-02-26 記者任壯

湯釗猷院士:西醫臨床四十年,一直同步用中醫

人物介紹:

湯釗猷:工程院院士

廣東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人,著名腫瘤外科專家,原國際癌症大會腫癌會主席。原復旦大學肝瘤研究所所長、教授,從事肝癌臨床診治和基礎性研究,使肝癌臨床診治水平長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最權威的肝癌臨床研究專家湯釗猷院士近日透露說,作為一名西醫,他在40多年的臨床診療生涯中,儘管從未在正規論文或國際會議中提及,但其實一直在使用中醫,並不斷總結著應用中的得失。

中西醫之爭由來已久,除了近百多年來歷史上的三次大交鋒,大爭小論時有發生,而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癌治癌之法孰優孰劣的爭論,最容易引發中醫與西醫兩大門派冬粉的「交火」。

前不久,最著名的肝癌專家、工程院院士湯釗猷,以81歲高齡出版新書《院士抗癌新視點:消滅與改造並舉》。這位蜚聲國內外的外科醫生,當年的英文版專著《亞臨床肝癌》——被國際醫療界譽為肝癌領域的里程碑之作,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與天書無異;如今,湯院士以最通俗的筆法向普通人「科普」他的「斗癌45載隨想」,使非專業讀者讀來既不失學術又倍感易讀易懂的親切。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這位權威西醫在書中深刻反思了西醫基於「消滅腫瘤」戰略的抗癌術,並倡導從中醫中發掘寶藏,鼓勵醫生和患者走「消滅與改造並舉」的式抗癌道路。

權威西醫的「新」中醫視角,很快引來各方關注。

山西懸空寺、西夏王陵、應縣木塔,湯釗猷院士指著自己的另一部新作《湯釗猷攝影隨想》中的三幅風景照,對記者說:這三大古代建築精華常常引發我的懷古之思。在古代,雖然沒有完整系統的建築學理論的指導,卻依然憑藉著經驗建造出令人驚嘆稱奇的千年經典之作。「中醫學與此類似,從大量實踐出發,不斷修正,經歷了千百年考驗,這都是祖先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財富和深刻啟示。」湯院士說。

湯釗猷透露說,作為一名西醫,他在40多年的臨床診療生涯中,其實一直在使用中醫,並不斷總結著應用中的得失,如使用攻補兼施的「消積軟堅方」和六味地黃丸補法等。但由於沒有進行科學的實證研究,所以湯教授從未在正規論文或國際會議中提及。

近20年來,湯釗猷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肝癌的轉移和複發,這與令他「成名」的臨床研究——早期肝癌也就是俗稱「小肝癌」的發現和治療似乎背道而馳。對此,湯院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大量臨床觀察和研究已經證實:癌症被發現時哪怕還只是很小的腫瘤,病人血液里仍然可能存在循環的癌細胞,目前常規的西醫療法要達到100%消滅癌細胞是困難的,只要殘留1%,就有可能通過血液循環導致癌細胞轉移,致患者於死地。這一結果對提倡癌症「早發現,早治癒」的湯釗猷來說,著實有點沮喪。

湯院士說,各種癌症儘管各有「個性」,但「共性」卻是主要的,如失控的自身複製、抵抗細胞死亡、逃避生長抑制因子以及激活侵襲轉移等。毋庸置疑,近百年來基於「消滅腫瘤」戰略的抗癌戰,取得了肯定的進展,但離「攻克癌症」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常見癌症中,據對癌症人群的統計,5年生存率超過50%的癌症種類仍寥寥無幾。儘管以消滅腫瘤為目標的新療法層出不窮,擴大了癌症病人的受益面,但很多療法的療效已接近其高限,治療後轉移複發仍然是進一步提高療效的瓶頸。

「窮則思變」,湯釗猷75歲時啟動了第一個關於中醫的「西式」研究課題,他和他的團隊從荷人肝癌裸鼠的實驗研究中證實,含5味中藥的「松友飲」可誘導癌細胞凋亡,延長動物生存期,並發現它的一些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上。

「中醫西醫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可以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前景非常值得期待。」湯釗猷教授說,在治癌方面,中醫有不少思路已經被西醫所證實,比如「清熱解毒」,現代醫學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癌症與炎症有著密切關係,而且已證明抗炎葯(如阿司匹林等)有助治癌。

湯釗猷總結了中西醫在治療目標、原則、戰略、途徑及療效評價等十大方面的區別。他認為,西醫較重視微觀和局部,中醫則較重視宏觀和整體;西醫較重視看腫瘤,中醫則較重視看腫瘤病人;西醫治病重在消除病因,中醫則重在恢復平衡;西醫常堵殺,中醫常疏導;西醫以消滅腫瘤為主,中醫則可能長於改造腫瘤和改造機體;西醫常用單一藥物,一病一方,中醫則常用復方,辨證論證,而且常常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西醫關注腫瘤大小,臨床常用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等來平衡,而中醫則注重癥狀、生存質量和生存期;西醫基本上按急性病來治療癌症,力求速戰速決,中醫則基本上按慢性病來治療,重遠期療效;西醫在當前階段重視由機制到應用,而中醫則歷來重實踐結果,在反覆實踐基礎上,形成獨特的中醫理論;西醫在消滅腫瘤方面力量較強,辦法較多,中醫則在改造機體、改造殘癌方面可能有優勢。這些區別使得中西醫取長補短聯手攻克癌症前景可期。

其實,充分關注到中醫在抗癌中作用的西醫,遠不止湯院士一人。三氧化二砷是傳統中藥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上世紀70年代,哈醫大一院中醫科和血液科的醫生創造性地將三氧化二砷應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之後又拓展到經維甲酸治療複發的M3型病例上,其完全緩解率突破90%以上。在此臨床報告的基礎上,現任國家衛生部部長的陳竺及其團隊首次從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水平揭示了三氧化二砷誘導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凋亡的機理。此後,全世界的學者開始將砒霜引入肝癌、淋巴瘤等多種腫瘤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科學成果。

觀點:『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學派』,是醫學發展的方向

記者:現在大家都在談「夢」,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您對夢的理解是什麼?

湯釗猷: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建立 「特色的醫學」?過去我出國,還有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可以說說,如果沒有這些,在國際會議上我們就沒有多少話語權了。我們說的搞醫學規範,這規範是誰定的?都是外國人。有沒有我們自己的東西加進去?基本沒有。但是我們的東西,比如說中醫,它是不符合西方「規範」的,但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對治療癌症確實是有效的。

《孫子兵法》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規範,就是人們總結出來的最先進的東西,大家都按此辦理。但孫子又說,光是按照規矩就只能停留在目前這個水平上,要想提高,就得出奇招。我覺得,這就是用辯證的眼光來看規範。規範只是相對一個時期內有用的,而變化、發展才是絕對的。毛澤東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學派」,我覺得這是醫學發展值得長遠思考的問題和方向。

本文摘自《新民周刊》2011年46期、東方網 2013年7月1日。

人物介紹:

樊代明,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消化病學專家,重慶人。

現任工程院副院長、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亞太消化學會副主席,曾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中華消化學會主任委員、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會主席。

他是著名西醫,人稱「消化病學第一人」,多項成果震動全球醫學界。站在西醫學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醫,卻因此招致非議甚至言語攻擊。

他是工程院院士,迄今在國外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引用率在國內首屈一指。但他痛感醫學離科學越來越近,卻離「病人」越來越遠。

他是副部級領導幹部,也是一名將軍。平日工作極為繁重,但凡有點滴時間,無論在出差路上還是辦公室,便提筆寫下所思所得,日積月累竟年年著述不斷,不敢自稱「字字珠璣」但必「字字原創」。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在今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榮獲了今年醫學界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他就是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北京深冬的一個下午,樊代明在工程院辦公室,接受了記者專訪。

他為什麼力挺中醫?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醫如何為醫學發展貢獻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

中醫比肩現代醫學且不可替代

《經濟參考報》:您是著名西醫,對中醫理解的深度,在當今主流醫學界並不多見,而您對中醫的支持,更為人所共知。在不久前舉行的一次分級診療論壇上,我們注意到,您發言開頭就是大力發展中醫藥、推進分級診療建設。您為何如此力挺中醫?

樊代明:其實,中醫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幾千年,需要我們好好去學。學中醫不是否定西醫;就像說西醫好,一定不要隨便說中醫不好。對此,我有四句話:一是在人類歷史上,中醫藥學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強調和尊重;二是在世界醫學領域中,中醫藥學已發展成唯一可與現代醫學(西醫藥學)比肩的第二大醫學體系;三是中醫藥解決了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顯示其不可替代性;四是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

《經濟參考報》:如何理解這四句話?

樊代明:先看第一句話。習近平主席對中醫藥有著高度概括與精闢評價——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中醫藥前所未有的評價!而屠呦呦研究員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是當今國際主流醫學界對中醫藥學價值的認可,這種認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醫學不斷產生又不斷消亡,唯有中醫藥學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臨床體系,歷經風雨不倒,不斷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繁衍壯大做出巨大貢獻。即使在西醫佔主導地位的當下,中醫藥依然以其顯著療效和獨特魅力,在越來越多國家掀起了經久不息的「中醫熱」。

甚至在有的領域,中醫藥學遠遠走在了現代醫學的前面。比如,對於頑固性腹瀉,西醫一直沒有什麼有效手段,直到近幾年在國外興起的用腸菌移植治療法,才明顯提升了療效。而在幾千年前的醫學典籍如《肘後方》《黃帝內經》,甚至更早時期,即有記載「口服胎糞」等類似療法。

再如,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生命力中午12點最強,夜裡12點最弱。我年輕時當住院醫生值夜班時就發現,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這不就是國際上已經認可的我們中醫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話,臨床中這方面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西醫急腹症手術能解決急症救人性命,但術后腸脹氣有時很難解決,嚴重影響手術效果。針灸就能搞定!當年尼克松訪華,有一位美國記者來華打前站,不巧突發闌尾炎,在協和醫院做了手術。手術本身很成功,但術后腸脹氣解決不了,後來是針灸給解決的。這位記者回國后寫了篇報道反響很大,直接推動了針灸進入美國等很多西方國家。

第四句話,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越來越遠;醫學研究越來越糾結於微觀,離整體越來越遠。現代醫學需要向中醫藥學學習,來幫助自己「糾偏」。在此基礎上,兩者整合可以形成一個從整體出發、重點關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證人類健康的新的醫學體系。

我們西醫不能也不應該看不起中醫!至於有些既不太懂科學、又不太懂醫學的議論,不要太在意。有人說真理越辯越明,我看還要以實踐說話、療效說話!

諾貝爾醫學獎只頒給微觀研究者?有問題!

《經濟參考報》:為什麼說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

樊代明:舉個例子吧。來了個得了肝癌的病人,但在醫生心中,總想著這是一個人肝上長了癌,把重點放在肝這個器官上,特別是肝長的腫瘤上。「癌症病人」本來是「得了癌症的人」,現在卻成了「人得了個癌」。於是乎,切除腫瘤,切除長了腫瘤的器官,甚至連周邊沒有病變的組織和淋巴都切除了,結果腫瘤切了,病人卻死亡了,其實不治可能他還活著。類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這就是現代醫學「出偏」表象之一——「患者成了器官」。由於分科太細,醫生們各自注重「自管」的器官,各自注重「自管」的病變,最後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或「自管」器官上「自管」的病變治好了,病人卻死了。你看,每一個醫生都在做正確的事,但局部正確造成了整體不正確的結果。

此外,還有「疾病成了癥狀」「臨床成了檢驗」「醫生成了藥師」「心理與軀體相分離」「重治療輕預防」等等。

從17世紀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后,醫學從宏觀向微觀迅猛發展,很快將醫學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基礎醫學先把人分成多少個系統、器官、組織乃至細胞、亞細胞、分子(蛋白、DNA、RNA)……

臨床醫學先分成內科、外科、專科,再細分成消化、血液、心臟、骨科、普外、泌外等三級學科。現在繼續細分成「四級」,骨科再分為脊柱、關節、四肢等科;消化內科再分為胃腸、肝病、肛腸、胰病……「四級」學科還在繼續再分成協作組,最多達十幾個。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認為還不夠,國外還提出「精準」外科,不知要精到哪種組織、哪個細胞、哪個基因。

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以不懈的一分為二為特徵,似有不把人整體搞個四分五裂、身首異處、撕心裂肺、肝腸寸斷、脾胃分家決不罷休。過於強調「分」,現代醫學弊端甚至惡果日益凸顯。

《經濟參考報》:如何看待醫學與科學的關係?醫學不是科學嗎?

樊代明:我從未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對任何人說過,醫學不是科學!這應該以文字為據!我是說,醫學不只是科學,二者之間不能畫等號。醫學里含有科學,但科學不是醫學的全部,只是醫學的一部分。

科學是研究「死」的物,且方式是抽象地研究兩個靜止的物之間的線性關係,是可重複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醫學研究的是目前人類最難解釋的生命現象,不僅重視事物高度的普遍性,更重視人體結構、功能及疾病的異質性或稱獨特性。科學研究再複雜,最終的定律是「物質不滅」,而醫學除了物質不滅外,更要回答為何「生死有期」。

醫學中絕不只是單一的科學,還有很多其他和科學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部分,包括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心理學、環境學等等。一切與人、與人體有關的方法,醫學都要拿過來用。

都說樊教授醫術好,別人治不好他能治好,別人治一般他效果顯著。我靠的只是科學么?當然有科學,但有的時候,甚至很多時候不只是靠科學。每次去查病房,我第一個進門,會和病人先聊幾句。你們村在哪?今年種什麼?收成怎麼樣……離開時我最後走,輕輕帶上門,和病人微笑告別。不要小看這些細節,病人從中感受到了什麼?關懷、暖意、信心!因為他對你有了信任。再加上合理治療,效果能不更好么?這裡面涉及的不只是科學,至少還有心理學、語言學等。因此,在醫療過程中,科學佔多少成分,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人來定。

《經濟參考報》:您說的現代醫學離人越來越遠,這個我明白了。但有人問,科技不斷向微觀領域深入,對醫學沒有幫助么?

樊代明: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向微觀領域的深入,對醫學技術發展有幫助。我至今已發表了SCI論文600篇,不懂這個道理嗎?但是,向微觀的探索與深入,只有和宏觀、整體相聯繫,對醫學發展、對生命健康才真正有意義,這是我當醫生40多年得出的體會。

長期以來,還原論的機械生命觀,深刻影響著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一切生命現象都可以還原成物理化學反應,生命現象不複雜,只是認識層次的問題。

其實遠非如此。把一個玻璃杯子摔碎很容易,但把他復原就很難,更何況極其複雜的生命體!

生命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只有在一定層次上才會出現。生命的特徵不是各部分、各層次的簡單相加,整體特性也不能簡單還原。生命是以整體結構的存在而存在,更以整體功能的密切配合而存在,這就是醫學與科學的區別。把一個生命系統剖分成各個部分,不過是一個死物,或是一個失去了生命的物體。

近五十年來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幾乎全部頒給了從事微觀研究的學者。我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這種導向,使科學發展走向「出偏」。人體解剖成器官,器官在顯微鏡下細化,分子刀再把細胞分成分子,再進一步細化……就這樣,很多醫學研究遊離於分子之間不能自拔!沉迷在微觀世界孤芳自賞!創造了大量與治病無關的論文!與此同時,醫學人文體無完膚,基礎與臨床隔河相望;醫生離病人越來越遠,本來恩人般的醫患關係現在成了仇人相見;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生成了截然分開的隊伍,兩者的追求目標和追求結果完全不同……

這種令人難以承受的現實,難道是醫學發源的初衷和目的么?因此,簡單地用科學的規律來衡量、要求醫學,是不對的!醫學就是科學,或醫學只是科學這一觀點,是片面的、武斷的,是我不能同意的!

整合要突破定式看不到經絡,經絡就不存在?

《經濟參考報》:您前面提到,中醫藥學是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如何理解「整合醫學時代」?

樊代明:人類醫學發展的第一個時代,是農業革命催生的經驗醫學時代或稱傳統醫學時代。在這一漫長時期,先後出現過100種以上的醫學體系,都是有理的、有效的、有用的。但可惜的是,除中醫藥學一枝獨秀、大放異彩外,其他絕大多數現在都已落伍,甚至銷聲匿跡。其原因有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武力掠奪、血腥鎮壓、神學崛起、宗教惑行等,當然還有自己不爭氣。

第二個時代是工業革命催生的生物醫學或稱科學醫學時代。西醫學開始並不強盛,自從將科學作為發展的方法學逐漸引入並形成現代醫學后,帶來了長足進步,但也逐步走上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近親繁殖、孤芳自賞的道路。目前,現代醫學遇到了難以逾越的發展問題。如:人類4000多種常見病,90%以上無葯可治,感冒能治好嗎?不治也好;7000多種罕見病,99%以上無葯可治;惡性腫瘤已佔人類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

儘管一個又一個醫學模式不斷登場,循證醫學不夠來轉化醫學,轉化醫學不夠再來精準醫學……但都未解決問題,因為它們都只是從一個角度在局部或末端發力。因此,我們不能只用科學或生物學的方法,還必須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環境學等全面系統認識人和人體,必須走向第三個時代——整合醫學時代。

我們所倡導的整合醫學是整體整合醫學,和國外所謂的整合醫學不一樣。我們倡導的整合醫學的理論基礎,是從整體觀、整合觀和醫學觀出發,將人視為一個整體,並將人放在更大的整體中考察,將醫學研究發現的數據和證據還原成事實,將在臨床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轉化成經驗,將臨床探索中發現的技術和藝術聚合成醫術,在事實、經驗和藝術層面來回實踐,從而形成整合醫學。正如我前面所說,唯一能與現代醫學比肩的中醫藥學,應當是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

《經濟參考報》:有觀點認為,中醫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中西醫結合」在實踐中始終是個難題,應該是「中西醫配合」。如何理解配合、結合、整合?

樊代明:所謂配合,分了主次,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中醫如果只知一味配合西醫,就會丟掉老祖宗的理論和做法,丟掉長處和優勢,沒有出路。

結合就是不分主次,就像夫妻結婚,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設想很好,但在實際中遠非如此。這夫妻兩人,經常磕磕絆絆不說,還時不時吵得雞飛狗跳,極端時甚至大打出手,恨不得滅了對方,當然主要是西醫藥滅了中醫。還想生個孩子?門兒都沒有。為什麼?個性不合,思路差異很大,就是你提到的兩個不同的體系。

那怎麼辦?就需要中西醫整合,不僅不分主次,不分你我,和和美美過日子,還要生出一個比爸媽都強的優秀子女——整合醫學,一家人一起對付各自都搞不定的疾病。但這種整合,必須有個前提,就是要你情我願、甜甜蜜蜜談戀愛,不能強行拉郎配,談戀愛期間多發現對方優點、多向對方學習,只有這樣最後才能高高興興結婚生子。

當然,我們所說的整合醫學,不只限於中西醫整合,要整合一切有關人的知識,由此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最近幾年,不斷有中醫藥大學設立整合醫學系、整合醫學學院,為更多有志於中西醫整合的中醫人才、西醫人才,提供了平台。如果越來越多人這樣做,何愁走不出現代醫學發展的困境?

《經濟參考報》:在具體實踐中,中西醫兩種體系怎麼整合到一起?

樊代明:中西醫有共通性,最根本一點就是,它們都服務於人類的健康、生存、繁衍和發展,這是整合的起點。而在這一總目標下,中西醫在理論體系、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性,則更為整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殊途同歸嘛。

比如,西醫和中醫一樣,也非常強調經驗和跟師學習,因為醫家所需的經驗,從書本上看不到學不來,這是醫學家和科學家之間顯著的區別;再如,西醫也高度重視生理和心理相互關係對健康的影響,這與中醫調身調心並重高度一致,只是現在西醫越來越「科學化」了……

在整合過程中,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式的限制。比如,西醫用「科學」的手段研究經絡,就要找到經絡這個「實體」的解剖學依據。但無論通過大體、顯微的甚至電子顯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於是有人說針灸是騙人的。但在臨床上,針灸有效性又確切無疑。我提出,經絡確實存在,看不到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用的方法不行。或者經絡這種通道是暫時的、瞬間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結束立即還原,不是恆定的。不恆定就看不到,看不到就等於沒有嗎?宇宙中暗物質佔90%以上,暗物質看不見就等於沒有嗎?就像沒發明顯微鏡時看不到細胞,但能說沒有細胞么?

我們平時走路都是橫平豎直順著路走,但一旦遇到火災,肯定是哪個地方沒有火或火比較小,就往哪邊走。火災時走的「路」,就是應急的路嘛,肯定和平時不一樣。火災過後,我們還走原來的路。

《經濟參考報》:相信伴隨著整合醫學時代的到來,中醫藥學將迎來更燦爛的前景,而整合醫學也將因為中醫藥學的加入而更好發展。回歸現實,相較於西醫的主流強勢地位,中醫的生存發展仍是當務之急,您對此有何建議?

樊代明:這個問題,細說起來又是一篇大文章。我簡單談幾點思考。

首先,中醫要挑西醫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事情去做,這是弱者證明自己、生存發展的有效方式。先不說99%的罕見病西醫無計可施,就是最常見的感冒,西醫也沒有辦法,基本都是靠人體自身抵抗力自愈的。中醫沒有必要在西醫很強的領域去證明自己,因為你做得好也說明不了什麼。

當然,中醫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事情,西醫也可以去做。中醫、西醫都解決不好解決不了的事情,兩個加在一起去做。

其次,中醫一定要緊緊抓住自己的整體觀,這是和西醫相比最大的優勢;同時,在局部、微觀層面發現的東西,一定要和整體、宏觀相聯繫,決不能走現代醫學陷入局部、微觀而無法自拔的老路。

再次,中醫一定要以療效為標準,而不能只以某一個或幾個「科學」的指標為評價依據。

[本文來源: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人民網,東方網,中醫藥報等,轉自中藥大品種聯盟(BBTCML)。由中醫傳承輔助平台(TCMISS2014)首次發表。

每天關注,健康加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