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隻首發基金規模均破10億 私募「奔公」鯰魚效應有待觀察

▲ 私募基金優勢在於管理規模小,操作靈活,追求絕對收益,匯聚了大批公募知名基金經理、券商的頂級研究員或水平被廣泛認可的民間炒股高手

▲ 「奔公」的私募管理人特有的追求絕對收益情懷,有望徹底改變公募基金行業歷來追求相對收益排名、比照業績基準的現狀,從而在根本上扭轉行業權益類產品規模持續縮水、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欠缺的窘境

6月18日,雨後初霽,站在北京復興門中化大廈16層辦公室,兩鬢斑白的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遠眺車水馬龍的長安街,一邊接過產品部總監劉燕遞來的水杯,一邊緩緩舒展緊鎖的眉頭。在看到推門進來的副總經理李操綱時,三人相視而笑,長舒一口氣。今年第二季度,在全行業債券基金首發規模不足5億元的困難局面下,國內首家「私轉公」基金公司鵬揚基金2隻首發基金規模均突破10億元,位列同期同類基金規模前三,合計募集超過30億元。

「公司上下一度壓力很大,2017年債基發行進入寒冬期。募集期用滿三個月『頂格發行』成為常態。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要發行私轉公后首批產品,又是由我擔綱基金經理,要做好產品業績、發行和營銷的難度可想而知。」在楊愛斌看來,儘管離開公募行業多年,做好普惠金融依然是心頭揮之不去的情節。這位2011年自華夏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的債券投資明星,在「七年之癢」之後迅速掉頭殺回公募,留給投資者無限遐想。

證監會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6月16日,共有44家金融機構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既有朱雀、恆信等知名私募基金機構,也有安邦、太平洋等保險巨頭,還不乏帶有電商基因的蘇寧公司。不過,截至目前,成功「私轉公」獲得牌照的公司僅有鵬揚、凱石和博道,此前知名私募重陽投資已退出申請公募基金牌照。

帶來私募賺錢「基因」

為何這些私募能人要掉頭重新回歸公募?申請公募牌照又為何如此緩慢?「主要原因在於證券類私募和公募基金投資業務的重疊性較高,擔憂出現利益輸送問題。」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私募做公募業務最敏感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用公募的錢向私募輸送利益。

格上理財研究員徐麗表示,對於私募機構申請公募牌照,監管層最為擔憂的就是利益輸送、公平交易等內部風控相關問題,另有部分私募機構還在候審,監管層的顧慮還包括產品線過多且過於複雜,或創新太多,易存在隱含風險等。在技術上,私募機構申請公募牌照仍存相當嚴格的要求,包括近三年平均管理規模、私募基金業績、從業人員、軟硬體設施等,一般的私募機構是難以滿足條件或有能力去申請。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私轉公」最大的利好是有望給全行業帶來私募基金引以為傲的賺錢「基因」。徐麗認為,私募系基金經理的最大特點在於對業績有較強的進取心,追求絕對收益,操作限制少,投資決策比較直接,可以通過倉位選擇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也可以投資多品類金融工具布局不同市場。優勢在於管理規模小,操作靈活,追求絕對收益,匯聚了大批公募知名基金經理、券商的頂級研究員或水平被廣泛認可的民間炒股高手。相應的劣勢在於,行業快速發展中投資實力、人員素質、風控水平等參差不齊,投資者選擇難度非常大。同時,相比於銀行系、券商系、保險系、信託系等缺乏強大的投研團隊支撐,更依賴於私募機構自身發展的團隊構建。

「奔公」難成潮流

儘管有楊愛斌、莫泰山等私募大佬先後回歸公募基金行業,「私轉公」的案例依然難以形成公募管理人下海到私募基金公司那樣的潮流。格上理財研究員雷蕾認為,隨著自身私募業務不斷發展壯大,為追求管理規模以及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部分私募可能會繼續申請轉為公募,但是由於公募牌照申請門檻較高,且需具備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大批量私募都去追逐公募牌照的概率不大。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研究總監陳伙鑄認為,私募投身公募業務,一方面,私募機構需在原有的私募業務和未來將要開展的公募業務間做好平衡與隔離,如鵬揚投資在拿到公募牌照后目前已基本暫停其私募業務。另一方面,私募轉型公募,需在人力、系統、場地等方面做相應的鋪設,前期需投入一定的成本,公司轉型初期或將面臨一定運營壓力。此外,2015年下半年以來,公募基金整體銷量也一直處於寒冬狀態,資金募集難度較大,對於「私轉公」成立的新公募而言更是不小的挑戰。

此外,與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兩例私募轉公募的證監會批複不同,今年6月初最新批複的博道基金通告中明確:博道投資(私募)應當按承諾完成現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了結工作,並不再新增開展該類業務。截至目前,博道投資(私募)共備案私募基金92隻。「私奔公」要了結這些私募業務,任務不輕。

豐富全行業產品線

不管怎樣,「奔公」的私募有望帶來行業鯰魚效應,可以給普通投資者更加豐富和符合實際的選擇。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顯示,截至目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公募基金等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各類機構已達123家,比1年前至少多出10家。

「隨著越來越多的私募系公募管理人獲得牌照,行業的競爭將更加充分。尤其是在產品特色方面,『奔公』的私募管理人特有的追求絕對收益情懷,有望徹底改變公募基金行業歷來追求相對收益排名、比照業績基準的現狀,從而在根本上扭轉行業權益類產品規模持續縮水、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欠缺的窘境。」金牛理財網研究員宮曼琳說。

徐麗認為,私募進入公募業,出發點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第一,產品線擴充,除了可以通過公募專戶發行和管理像私募一樣追求絕對收益的產品外,還可以有追求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產品線更加多樣、豐富,甚至可以做QDII、LOF等;第二,公募基金往往體量較大,有助於直接擴大公司管理規模;第三,加強公司品牌效應;第四,提升公司人才使用效率,不少大型私募具有完善、龐大的投研團隊,建立公募體系,有助於這些人才的匯聚和激勵;第五,利用公募平台引入長線資金,包括銀行理財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年金等。如果這些目標都能實現,對於豐富現有的基金產品品類大有裨益。

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總體看,監管層對公募牌照的審核力度較大,私募機構或需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在牌照申請上,而且面臨不能獲批的風險,對公司消耗較大,加上公募板塊新業務和產品線的搭建,與原有私募業務之間的平衡或取捨、風險隔離是面臨的重大挑戰。「奔公」的私募最終能否為行業帶來鯰魚效應並從此站穩腳跟,還有待市場和投資者最終檢驗。(小 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