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極簡《中國書法史》(上)

【黃帝時代】倉頡造字。

商代

【約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建國《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盤庚遷殷(河南安陽小屯),歷二百七十三年不再遷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於此發現。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下半葉至十三世紀上半葉】甲骨文第一期書家(盤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時)有賓、彀、爭、互、古、韋、永、菔、共、史等百餘人,現存近十萬片甲骨中他們的作品幾近一半。

【約公元前十三世紀前後】甲骨文第二期書家(祖庚、祖甲時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數十人。

【約公元前十三世紀下半葉】甲骨文第三期書家(廩辛、康丁時貞人)有彭、寧、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數十人。商代青銅器鑄銘之風始。

【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上半葉】甲骨文第四期書家(武乙、文丁時貞人))有歷、萬、中、車、史、余、子、我,等數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甲骨文第五期書家(帝乙、帝辛時貞人)有黃、泳、立等。發現朱、墨書手跡,與契刻風格迥異。甲骨文出現雙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壺》《小臣邑斝》《小子蒚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於此。

西周早期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

武王(在位七年)克商。西周建國,都鎬京。按:武王克商之年從劉歆舊說,西周積年取《文獻通考》《通鑒外紀》記敘。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攝政,制禮樂。《周禮》載八歲入國小,保氏掌教國子,先以「六書」。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復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冊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錄伯或簋》《靜簋》大篆字體趨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頌鼎》《九年衛鼎》《師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吳方彝》《瘐鍾》。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師簋》。

厲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盤》《虢叔旅鍾》。

西周晚期

【公元前841—828年】共和作《史頌簋》

【公元前827—782年】宣王作《頌壺》《兮甲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年】幽王傳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為最早頒行之字書。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766年】平王平王東遷洛陽。諸侯力政,文字異形開始。秦襄公送平王東遷,歸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爭議頗多,此從郭沫若說。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銅器銘文移到器表,大篆字體向縱長發展,開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年】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國作《秦武公鍾》。許國作《鄦魯生鼎》陳國作《陳侯簠》。

春秋中期

【公元前576—537年】簡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國(景公)作《秦公簋》。

齊國作《素命鎛》。

【公元前512年以前】敬王八年楚國作《王孫遺者鍾》。

徐國作《沇兒鍾》。

春秋晚期

齊國作《叔夷鎛》

鄭國作《哀成叔鼎》。

鳥凰龍蟲書開始流行於東南楚、蔡、曾、吳、越、宋等國。

【公元前514—496年】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吳王闔閭作《吳王光鑒》。

晉國作《趙孟介壺》《欒書缶》,以草篆正體化之形式進入青銅器銘文。

蔡國作《蔡侯盤》《蔡侯產劍》,以鳥、龍書飾於一器。

楚國作《王子午鼎》。

吳國作《王子於戈》,以龍、凰書飾於一器。

【公元前497—489年】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晉國世卿趙鞅與卿大夫盟誓(晉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馬盟書》即此時作。

越國作《越王大子矛》。

戰國早期

【公元前488—432年】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國作《曾姬無壺》。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齊國作《陳曼簠》。《信陽長台關竹書》抄成。曾國遷隋,作《曾侯乙編鐘》。古璽印開始流行,主要有官璽、私璽和吉語璽三類。

戰國中期

【公元前380 公元前328-311 公元前328—299 公元前316年前後】

安王二十二年韓烈侯(二十年)作《羌鍾》。

顯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諸天神克制楚(懷王)兵,是為《詛楚文》。

顯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懷王授予鄂君《鄂君啟節》。

慎靚王五年中山國戰勝擄燕吉金,作《中山王方壺》等器。刻《公乘得守丘刻石》。長沙仰天湖楚簡寫定。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抄成。

戰國晚期

【公元前約221年以前】長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筆。發現時,其鋒穎如新。

【公元前309年】赧王六年《青川木牘》寫定。可證隸書不始於秦代。

【公元前239年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馬灘秦國《日書》甲、乙兩種及其它簡策寫定。

【公元前242年以後】始皇五年秦始皇頒行《新郪虎符》。

【公元前237—228年】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盤》。

【公元前278—217年】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雲夢睡虎地秦簡》寫(抄)定。其中《日書》乙本最早,《編年紀》最晚,《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封診式》《效律》《法律答問》《為吏之道》《語書》等均抄寫於秦統一以前。秦國璽、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與其通行之篆隸近同。

秦代

【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制定新體—小篆,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三種字書,頒行天下。秦權量詔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頒行天下。秦書有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按:實際上是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四種字體。其餘四種為不同用途,結構、風格或有不同。傳蒙恬以兔豪制筆。

【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始皇東巡所至,李斯為之書《泰山刻石》《繹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公元前218年】始皇二十九年始皇東巡,李斯書《芝罘刻石》。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始皇東巡登會稽山,李斯書《會稽刻石》。

【公元前209年】二世元年秦權量補刻二世詔辭,此即「兩詔權」。秦刑徒墓磚刻寫於此時。按:此為古代墓誌之權輿。

西漢早期

【公元前206年】高祖元年「漢興有草書」。

按:《說文》所言草書當即隸變中出現之草隸,略見牽索與結構、筆畫之省簡。漢律,以秦書八體取仕、考課官吏。漢印盛行,面目與戰國古璽及秦璽或異。私印中有鳥、蟲、魚書。漢代銅鏡銘文均陽文鑄就,與銅器陰文刻款可為不同風格之比觀。又,鏡銘省變小篆,因其中《尚方鏡》起首有「尚方作鏡」語,後人遂名其字為「尚方篆」。長沙馬王堆帛書《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語》《老子》甲本等抄寫完成,或早至秦漢之際。江陵張家山漢簡《闔廬》等寫定。臨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抄寫完成。

【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廢秦「挾書律」,先秦古書陸續發現併流行。長沙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抄寫完成。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寫定。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抄寫完成,或晚至文帝時。

【公元前171年】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銘文為標準秦篆。

【公元前165年】文帝十五年阜陽漢簡《倉頡篇》抄寫完成,其字當即通行之標準古隸。

【公元前158年】后元六年刻《群臣上酬刻石》。

【公元前157年以前】后元七年天水放馬灘西漢墓發現麻紙繪製之地圖。此為最早出現之紙及紙上墨跡。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木牘遣策》寫定。

【公元前149年】景帝中元元年刻魯北陛石題字。

【公元前156—141年】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發現用戰國晚期文字抄寫之《禮記》《尚書》《論語》《孝經》等古書,其字被稱之為「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正讀之,此即「隸古定」。

西漢中期

【公元前140年以後】武帝建元元年北平侯張蒼獻古文經書《春秋左氏傳》。

【公元前117年】武帝元狩六年刻《霍去病墓石刻字》。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西北漢簡中最早之紀年簡「天漢二年簡」寫於此時。孔安國獻壁中所出古文經書。立五經博士,崇尚學術,國小倡興,「善史書」風氣蔚成,推進隸書之正體化發展。

【公元前86—50年】昭帝始元元年—宣帝甘露四年定縣漢簡抄寫完成,其字已近成熟之「八分」隸書。

【公元前68年】宣帝地節二年刻《楊量買山記》。

【公元前56年】五鳳二年刻《五鳳二年刻石》

【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居延丞相御史令牘》寫定。

西漢晚期

【公元前48—33年】元帝初元元年—竟寧元年傳史游作《急就章》,此為以草書作字書之始。因卷首以「急就奇觚與眾異」起句,故名。元帝善史書。

【公元前46年】初元三年刻《上林共府銅升銘》。

【公元前26年】成帝河平三年刻《麃孝禹刻石》《東安漢里刻石》。

【公元前32—7年】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中秘書,史籀以下十家,序於六藝之末。《武威儀禮簡》抄寫完成。《武威王杖詔令冊》寫定。

【公元5年】平帝元始五年詔令說字未央廷中,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公元7年】孺子嬰居攝二年刻《居攝兩填壇刻石》。大司空甄豐改定古文。時有六書:古文、奇字、篆書(秦小篆)、佐書(隸書)、繆篆、鳥蟲書。意在復古,不蹈秦制。古文書法由此逐漸流行。

【公元9年】王莽始建國元新莽《嘉量》頒行,其字風格已變秦篆。

【公元15年】天鳳二年刻《萊子侯刻石》

【公元9-25年】王莽始建國元年—東漢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劍刀冊》寫定。

東漢早期

【公元27年】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紀年簡《建武三年簡》寫定。居延簡草隸《誤死馬駒冊》寫定。

【公元41—49年】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將軍馬援上書,奏請正定文字。

【公元52年】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諱字忌日記》。

【公元63年】明帝永平六年刻《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公元72年】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簡》寫定。

【公元76—78年】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劉烜)好草書。韋續《五十六種書》稱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張彥遠《法書要錄》以章草為章帝書而名。傳章帝書《頡皇始制文字帖》。

【公元76年】建初元年刻《大吉買山記刻石》。

【公元76—83年】建初元年—八年傳王次仲飾隸為八分。

章帝時曹喜(仲則)善篆,創懸針、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愛之,詔使草書奏事。

【公元88年】章和二年班固(孟堅)著《漢書》,述「六書」。

【公元92年】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公元97年】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闕》。按:此闕與《王文康闕》(94)同時出土於成都(1980年)。

【公元105年】永元十七年刻《幽州書佐秦君石闕》。

【公元105年】殤帝改元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

元興元年刻《王稚子闕》。

【公元106年】延平元年刻《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

東漢中期

【公元115年】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殘石》。

【公元117年】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公元118年】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闕》。按:此闕分東、西。西闕銘刻於元初五年,東闕銘刻於延光四年(125)。又,西闕隸書捺法用雙鉤,為漢代刻石中僅見。漢隸用雙鉤捺法者另有二作:一為河北定縣北庄漢墓墓石題字之一,一為漢代銅器《大官釜》刻款。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許慎(叔重)作《說文解字》,舉例敘述六書之旨。刻《馮煥神道闕》。按:此闕宋人著錄為永寧二年,不知永寧僅有一年。實則永寧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刻《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

【公元125年】延光四年刻《延光殘石》。

【公元133年】順帝陽嘉二年立《陽嘉殘碑》。

【公元135年】陽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題字》。

【公元137年】永和二年立《裴岑紀功碑》。

【公元140年】永和五年立《沙南侯獲碑》。

【公元78—143年】章帝建初三年—順帝漢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傳書《草書帖》。作《草勢》。

【公元143年】漢安二年立《景君碑》。

【公元146年】質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東漢晚期

【公元147年】桓帝建和元年東漢碑碣之風大盛,始於桓帝時。

【公元148年】建和二年摩崖書《石門頌》刻成。

【公元151年】元嘉元年鍾繇(元常)生

【公元153年】永興元年立《乙瑛碑》。

【公元154年】永興二年刻《薌他君石祠堂石柱題記》。

【公元156年】永壽二年立《禮器碑》。朱書《永壽二年陶瓶題記》。

【公元157年】永壽三年刻《安國墓祠題記》。

【公元158年】延熹元年刻《鄭固碑》《劉平國摩崖刻石》。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立《張景碑》。

【公元164年】延熹七年立《孔宙碑》《封龍山碑》。

【公元165年】延熹八年立《華山碑》《鮮於璜碑》。

【公元168年】靈帝建寧元年靈帝(劉宏)好書,自製《皇羲篇》五十章,布衣文吏能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立《衡方碑》。

【公元169年】建寧二年立《史晨碑》。

【公元170年】建寧三年刻《許阿瞿畫像志銘》《夏承碑》。

【公元171年】建寧四年摩崖書《西狹頌》刻成。立《孔彪碑》《楊叔恭殘碑》。

【公元172年】建寧五年摩崖書《郙閣頌》刻成。

【公元173年】熹平二年摩崖書《楊淮表記》刻成。

【公元174年】熹平三年立《婁壽碑》《樊敏碑》。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蔡邕(伯喈)、堂溪典、楊賜、馬日磾、張訓、韓說、單揚等奉詔正定五經文字,刻《熹平石經》。邕等自書丹於碑,使工鑄刻。

【公元175年前後】熹平四年蔡邕撰《篆勢》。傳蔡邕創飛白書。傳蔡邕作《九勢》《筆論》。刻《韓仁銘》。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立《尹宙碑》。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立《三老趙寬碑》。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立《三公之碑》《校官碑》。

【公元183年以前】光和六年草書風大盛,趙壹因作《非草書》。

【公元183年】光和六年立《白石神君碑》。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立《曹全碑》。

【公元186年】中平三年立《張遷碑》。

【公元189年以前】中平六年傳劉德升(君嗣)創行書。盧植上靈帝書云:「古文蝌斗,近於為實。」按:此系首言古文又名蝌斗且其風格已生變化者。

【公元189年前後】中平六年師宜官為能書之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每至酒家飲,輒題壁鬻睹,收取觀值以酬酒資。書《耿球碑》。

【約公元192年以前】獻帝初平三年張芝(伯英)草聖,工夫第一,有池水盡墨之美談。創今草一筆書。傳張書《冠軍帖》《消息帖》。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曹操(孟德)禁碑。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酷愛梁鵠(孟皇)書,懸諸帳中賞玩。是年破荊州,募得梁鵠。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鍾繇為楷書之奠基者,以天然勝張芝。是年書《賀捷表》。

三國時期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魏文帝曹丕代漢。傳鍾繇書《公卿上尊號表》《文帝受禪表》。

【公元220年前後】黃初元年邯鄲淳(子叔)傳古文書法。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鍾繇書《薦季直表》。其《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書於此前後。

【公元224年】黃初五年刻《黃初殘碑》。

【公元230年以前】太和四年鍾繇撰《論書》《授子會論》。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鍾繇卒,時年八十歲。

【公元162—250年】東漢桓帝延熹五年—後魏嘉平二年胡昭(孔明)善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衛凱(伯儒)、韋誕(仲將)並有名。

【公元227—232年】太和元年—六年韋誕善書,尤精題署。魏明帝起凌雲台,使誕身懸索筐於二十五丈而就榜題書。誕懼甚,下,鬢發皆白,誡子孫而絕此楷法。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立《曹真碑》。

【公元235年】青龍三年立《範式碑》。

【公元242年】正始三年立《丸都山毋丘儉紀功碑》。

【公元240—248年】正始元年—九年以古文、小篆、隸書刻《三體石經》,其中古文已「轉失淳法」為典型之蝌斗書。

【公元261年】景元二年立《王基碑》。

西晉

【公元265—290年】泰始元年—太熙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即皇帝位。置書博士教習弟子。西北木簡中之晉武帝泰始紀年簡,已明確向楷書和行書過渡。

【公元272年】東吳鳳凰元年立《谷朗碑》。

【公元231—273年】魏明帝太和五年—晉武帝泰始九年成公綏撰《隸書體》。

【公元276年】吳天璽九年立《禪國山碑》。傳皇象(休明)書《天發神讖碑》。傳皇象書《急就章》《文武帖》,撰《論草書》。

【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汲郡人不準盜發戰國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冢,得古文竹書十餘萬言,《竹書紀年》即其中之一。

【公元222—284年】魏文帝黃初三年—太康五年杜預(元凱)書《十一月帖》。

【公元284年】太康五年刻《楊紹買地莂》。

【公元289年】太康十年刻《呂望表》。

【公元220—291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晉惠帝永平元年衛瓘(伯玉)善書,傳「柳葉篆」為其所創。

【公元291年以前】晉惠帝元康元年衛恆(巨山)作《四體書勢》,書《往來帖》。

【公元300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永康元年張華(茂先)書《得書帖》《聞時帖》。

【公元239—303年】三國蜀後主延熙二年—晉惠帝太安二年索靖《幼安》作《草書狀》。索靖書《月儀帖》《出師頌》。

【公元261—303年】三國吳景帝永安四年—晉惠帝太安二年陸機(士衡)書《平復帖》。

【公元300年】永康元年刻《左棻墓誌》。

【公元303年】太安二年王羲之(逸少)生。

東晉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晉元帝避亂過江、遷都建康,五朝尚文之書風自此始。

【公元276—322年】晉武帝咸寧二年—元帝永昌元年王廙(世將)書《上晉元帝表》《廿四日帖》《嫂何如帖》。傳王廙渡江時藏索靖《七月廿六日帖》於衣中。

【公元323年】明帝泰寧元年刻《謝鯤墓誌》。

【公元266—324年】晉武帝泰始二年—太寧二年王敦(處仲)書《蠟節帖》。

【公元276—339年】晉武帝咸寧二年—成帝咸康五年王導(茂弘)書《省示帖》《改朔貼》。傳王導過江時猶懷鐘繇《宣示表》於衣帶之內。

【公元276—339年】晉武帝泰始五年—咸康五年郗鑒(道徽)書《楷書帖》。

【公元344年】建元二年王獻之(子敬)生。

【公元345年】永和元年刻《顏謙婦劉氏墓誌》。

【公元348年】永和四年傳衛夫人(鑠)作《筆陣圖》。王羲之書《樂毅論》。刻《王興之夫婦墓誌》。

【約公元351年】永和七年王獻之開始學書。羲之從后掣筆不脫,嘆曰:「此兒書後當有大名」。又獻之以泥帚書方丈字,觀者如市,羲之見嘆美。作書與親故云:「子敬飛白大有意」。按《晉書》稱獻之少時書已「咄咄逼人」。

【公元352年以前】永和八年劉劭撰《飛白書勢銘》。

【公元353年以前】永和九年王羲之書《姨母帖》《寒切帖》《行穰帖》《省別帖》《長風帖》《此事帖》《初月帖》《十七帖》《快雪時晴帖》《孔帖中帖》《得示帖》《喪亂帖》《頻有哀禍帖》等。

【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書《蘭亭集敘》。傳王羲之撰《記白雲先生書訣》。

【公元356年】永和十二年王羲之書《黃庭經》《東方朔畫贊》。

【公元358年】昇平二年傳王羲之書《孝女曹娥碑》。刻《王閩之墓誌》。

【公元323—358年】明帝太寧元年—昇平二年王洽(敬和)書《辱告帖》《仁愛帖》《兄示帖》《向感塞帖》等。

【公元359年】昇平三年刻《王丹虎墓誌》。

【公元361年以前】昇平五年傳王羲之撰《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書論》《筆勢論》《用筆賦》等。

【公元361年】昇平五年王羲之卒,時年五十九歲。按:楷書、行書、今草之演進至王羲之始告完成。

【公元368年】太和三年立《符秦建元四年產碑》,俗稱《廣武將軍碑》。

【公元312—373年】懷帝永嘉六年—孝武帝寧康元年桓溫(元子)書《草書帖》。

【公元378年】太元三年刻《謝琰墓誌》。

【公元313—384年】愍帝建興元年—孝武帝太元九年郗愔(方回)書《草書帖》。

【公元?年】王薈(敬文)書《癤腫帖》。

【公元320—385年】元帝太與三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謝安(安石)書《草書帖》。

【公元386年以前】太元十一年王獻之書《十二月帖》(按:傳世《中秋帖》為米芾從此帖節臨)、《地黃湯帖》《洛神賦》(即《玉版十三行》)、《鵝群帖》《鴨頭凡帖》等。獻之行草能為「一筆書」,氣息通其隔行。王獻之使楷書、行書、今草發揚光大。

【公元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獻之卒,時年四十三歲。

【公元386年以前】太元十一年王徽之(子猷)書《新月帖》。

【公元351—388年】永和七年—太元十三年王珉(季琰)撰《行書狀》。王珉書《行書帖》《草書帖》。

【公元399年】安帝隆安三年刻《枳楊陽神道闕》。

【公元350—401年】永和六年—隆安五年王珣(元琳)書《伯遠帖》《三月帖》。

【公元405年】晉安帝羲熙元年立《爨寶子碑》。

【公元345—406年】永和元年—羲熙二年顧愷之(長康)書《題女史箴圖》。

【公元414年】羲熙十年立《好大王碑》。

南北朝

【公元425年】北魏始光二年王愔撰《古今文字志》。

【公元385—43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宋文帝元嘉十年謝靈運書《王子晉贊》《古詩帖》《翻經台記》等。

【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立《大代華岳廟碑》。

【公元370—422年】東晉廢帝太和五年—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羊欣(敬元)書《筆精帖》。又奉勅進《采古來能書人名》。

【公元?年】薄紹之(敬叔)書《日寒帖》《千丈帖》等。

【公元406—455年】晉安帝羲熙二年—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蕭思話書《奏事帖》《一月三日帖》。

【公元456年】北魏太安二年寇謙之書《中嶽嵩高靈廟碑》。

【公元457—464年】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八年宋孝武帝(劉駿)好二王書,詔徐爰等治護臣民所進,以數十紙為卷。

【公元458年】大明二年立《爨龍顏碑》。

【公元464年】大明八年刻《劉懷民墓誌》。

【公元414—466年】晉安帝羲熙十年—宋明帝泰始二年鮑照撰《飛白書勢銘》。

【公元467年】泰始三年宋明帝(劉彧)詔使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檢理二王書跡,評其品題。

【公元470年】泰始六年虞和奉進《論書表》。

【公元426—485年】宋文帝元嘉三年—齊武帝永明三年王僧虔書《王琰帖》《御史帖》《陳情帖》等。王僧虔撰《論書》《筆意贊》。

【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刻《暉福寺碑》。

【公元451—491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齊武帝永明九年王慈(伯寶)書《柏酒帖》《汝比可也帖》《尊體安和帖》。

【公元460—494年】宋孝武帝大明八年—齊郁林王隆昌元年蕭子良(雲英)著《古今篆隸文體》。

【公元494年】隆昌元年刻《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公元495年以後】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行拓拔改元。尚佛教、伽藍,造龍門石窟佛像,碑、記由是大興。

【公元496年】太和二十年刻《姚伯多兄弟造像記》。

【公元498年】太和二十二年刻《始平公造像記》。

【公元501年】景明二年刻《鄭長猷造像記》《元澄妃李氏墓誌》。

【公元502年】景明三年刻《孫秋生造像記》。

【公元502—536年】南朝梁天監元年—大同二年梁武帝(蕭衍)即位,與陶宏景信啟往遠論書。著《觀鍾繇筆法十二意》《草書狀》《與陶隱居論書》。

【公元456—536年】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大同二年陶宏景(通明)撰《與梁武帝論書啟》。

【公元507年】北魏正始四年刻《元鑒墓誌》《元思墓誌》。

【公元508年】永平元年刻《元祥墓誌》《元繼妃石婉墓誌》。

【公元509年】永平二年王遠書摩崖《石門銘》。

【公元511年】永平四年刻《司馬紹墓誌》《楊范墓誌》《元悅墓誌》。鄭道昭(僖伯)書《鄭羲摩崖》(上、下)、《論經書詩》。

【公元512年】北魏延昌元年刻《元詮墓誌》。

【公元441—51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梁武帝天監十二年沈約(休文)書《草書帖》。

【公元514年】天監十三年傳陶宏景書《瘞鶴銘》。

【公元515年】北魏延昌四年刻《王禎墓誌》。

【公元516年】北魏熙平元年刻《劉顏墓誌》。鄭道昭卒。生前尚有《雲峰》《大基》其它刻石書跡名之於世。

【公元517年】熙平二年刻《元懷墓誌》《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

【公元519年】神龜二年刻《元佑墓誌》。

【公元522年】正光三年立《張猛龍碑》。

【公元523年】正光四年刻《馬鳴寺碑》《姬伯度墓誌》《王基墓誌》《鞠彥雲墓誌》《高貞碑》《元秀墓誌》。

【公元523年】梁武帝普通四年袁昻(千里)奉敕撰《古今書評》,首以意象批評論及書家風格。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刻《李超墓誌》。

【公元526年】孝昌二年刻《元朗墓誌》。

【公元531年】普泰元年刻《元弼墓誌》《張黑女墓誌》。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刻《賈景等七人造玉像記》《元爽墓誌》。

【公元535年】東魏天平二年刻《司馬升墓誌》。

【公元539年】元象二年刻《高湛墓誌》。

【公元540年】興和二年刻《劉懿墓誌》。

【公元541年】興和三年立《李仲璇修孔子廟碑》。

【公元543年】武定元年刻《道俗九十人造像記》。

【公元486—548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四年—梁武帝太清二年蕭子云(景喬)書草書《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師頌》、正書《進寫古啟》《顏回問孝》等。

【公元481—549年】南朝齊高帝建元三年—梁武帝太清三年王筠(元禮)書《至節帖》。

【公元487—551年】南朝齊武帝永明五年—梁簡文帝大寶二年庚肩吾(子慎)撰《書品》,次第書家高下。

【公元?年】梁武帝時貝羲淵書《梁始興忠武王蕭憺碑》

【公元550年】東魏武定八年穆子容書《太公呂望表》。

【公元552年】梁元帝承聖元年梁元帝(蕭繹)撰《碑英》。

【公元555年】北齊天保六年刻《王憐妻趙氏墓誌》。

【公元557年】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歐陽詢(信本)生。

【公元558年】永定二年虞世南(伯施)生。

【公元560年】北齊皇建元年立《鄉老舉孝羲雋敬碑》。

【公元562年】北齊太寧二年刻《法勤禪師墓銘》。

【公元?年】南朝陳陳伯智(策之)書《習讀帖》。

【公元564年】北齊河清三年摩崖書《重登雲峰山記》刻成。

北周

保定四年刻《賀屯植墓誌》。

【公元560—565年】南朝陳天嘉年間傳人盜郗曇墓,獲王羲之及諸名賢書跡,文帝以賜始興王伯茂。有得《樂毅論》獻文帝,后歸餘杭公主。

【公元567年】北周天和二年刻《華岳頌》。

【公元568年】北齊天統四年刻《法朗造像》。

【公元571年】北齊武平二年刻《僧道略等三百餘人造神碑記》,《劉忻墓誌》。

【公元573年】武平四年刻《高僧護墓誌》。

【公元514—577年】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王褒(子淵)於西魏滅梁之時(554)被掠入長安,為周太祖所重,貴游等翕然並學褒書。此為南北書風匯合之始。刻《馬天祥造像記》。

【公元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刻《高妙儀墓誌》。

【公元579年】宣政二年刻《寇嶠妻薛氏墓誌》。

【公元580年】大象二年刻《李雄墓誌》。

【公元?年】北周時趙文深(本名文淵)為周書博士,天和元年(566)以題榜之功增邑二百戶。天和二年(567)修《華岳碑》,由趙文淵隸書。

【公元?年】南朝陳—隋僧智永書《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布施浙東諸寺。

【公元531—590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隋文帝開皇十年顏之推(介)仕齊,齊亡入周,后臣隋。著《論書》(即《顏氏家訓·雜藝》)、《筆墨法》。

隋代

【公元581—600年】隋開皇年間文帝(楊堅)捕訪先賢名跡異本,召天下工書之士於秘府鑒補。趙文深、王褒、庚信、歐陽詢、虞世南、李德林、蔡征、韋霈、杜頵、虞士莖等咸集長安。書學大興,碑刻昌盛。

【公元585年】開皇五年刻《趙芬殘碑》。

【公元586年】開皇六年立《龍藏寺碑》。

【公元593年】開皇十三年立《曹子建碑》。

【公元594年】開皇十四年刻《信行禪師銘塔碑》。

【公元596年】開皇十六年褚遂良(登善)生。

【公元597年】開皇十七年刻《美人董氏墓誌》。

【公元600年】開皇二十年立《孟顯達碑》。

【公元601—604年】隋仁壽年間僧智果撰《心成頌》。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刻《張喬墓誌》《董穆墓誌》《宮人五品司仗馮氏墓誌》《宮人典采六品朱氏墓誌》。

【公元613年】大業九年刻《皇甫深墓誌》《張鳳舉墓誌》。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刻《牛暉墓誌》《張達墓誌》。

唐代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刻《張壽墓誌》。

【公元618—626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九年唐初推重歐、虞書法,高句麗遣使求歐陽詢書,虞世南應昭為秦王府寫《列女傳》裝飾屏風。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傳秦王李世民使歐陽詢就越州辯才(智永徒)處求得《蘭亭敘》。一說貞觀中太宗使蕭翼計賺而得。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

【公元627—649年】貞觀元年—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好書。翰林院設侍書博士,國子監設書學博士,科舉設書科,以書取仕。太宗酷好王羲之書,親撰《王羲之傳論》,又數命臣下以臨摹、響拓、硬黃、刻石諸法,使王書廣為流布。時有大王書凡二千零二十紙,裝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大王之書聖地位至此確立。唐太宗撰《筆法訣》《論書》《指意》。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褚遂良書《枯樹賦》。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歐陽詢書《化度寺碑》。

【公元632年】貞觀六年詔魏徵(玄成)、虞世南、褚遂良辨鑒大王真跡,署名其後。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撰《付善奴傳授訣》《用筆賦》。虞世南撰《筆髓論》《書旨述》。

【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歐陽詢書《虞公碑》。

【公元638年以前】貞觀十二年虞世南著《勤學篇》。臨《蘭亭》、傳書《汝南公主墓志銘稿》。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虞世南卒,時年八十一歲。詔馮承素摹《樂毅論》,分賜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等人。魏徵薦褚遂良與太宗論書。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詔翰林供奉趙模、馮承素等四人各拓《蘭亭敘》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等。

【公元641年以前】貞觀十五年歐陽詢撰《八法》。臨《蘭亭》,書《張翰思鱸帖》《夢奠帖》。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歐陽詢卒,時年八十五歲。褚遂良收《伊闕佛龕碑》。

【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褚遂良書《孟法師碑》。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魏徵死,太宗親制碑文並書丹。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書《晉祠銘》,以行書入碑之始。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書《溫泉銘》。孫過庭(虔禮)生。

【公元649年以前】貞觀二十三年褚遂良臨(蘭亭)、書《房玄齡碑》。撰書《晉右軍王羲之書目》。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卒,遺命以《蘭亭序》等王羲之真跡隨葬。傳褚遂良書《文皇哀冊》。

【公元653年】永徽四年褚遂良書《雁塔聖教序》。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褚遂良書大字《陰符經》。

【公元657年】顯慶二年王行滿書《聖教序》。

【公元658年以前】顯慶三年褚遂良撰《論書》。

【公元658年】顯慶三年王知敬書《李靖碑》。刻《王居士磚塔銘》《楊道綱墓誌》。褚遂良卒,時年六十三歲。

【公元659年】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書《大唐紀功頌》。

【公元663年】龍朔三年歐陽通(通師)書《道因法師碑》。刻褚遂良書《同州聖教序》。

【公元668年】總章元年刻《道安禪師塔記》。

【公元?年】傳陸柬之書《文賦》《五言蘭亭詩》。

【公元672年】咸亨二年刻《釋懷仁集王聖教序》。

【公元677年】儀鳳二年唐高宗書《李績碑》。

【公元679年】調露元年刻《王慶墓誌》。

【公元682年】永淳元年刻《康摩伽基墓誌》《賈文行墓誌》。

【公元619—682年】武德二年—永淳元年裴行儉論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惟其與虞世南耳。

【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孫過庭撰並書《書譜》。

【公元684—704年】武則天時陝西鳳翔(唐天興縣)三畤原發現《石鼓文》。李嗣真(承胄)撰《書後品》。

【公元694年】延載元年刻《房懷亮墓誌》。

【公元697年】神功元年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王導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真本歸還方慶。

【公元650—704年】高宗—武則天時王紹宗(承烈)自論書「被中畫腹」云云,書《王征君臨終口授銘》。

【公元699年】聖歷二年武則天(武曌)撰並書《升仙太子碑》。薛稷(嗣通)書《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刻《房逸墓誌》。

【公元700年】久視元年刻《崔哲墓誌》《褚承恩墓誌》。

【公元約703年以前】長安三年孫過庭卒,約五十餘歲。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刻《安令節墓誌》。

【公元706年】神龍二年薛稷書《信行禪師碑》。鍾紹京(可大)書《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

【公元709年】景龍三年顏真卿(清臣)生。

【公元710年】景雲元年刻《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丘之銘》。

【公元714年】開元二年刻《戴令言墓誌》。何延之撰《蘭亭記》。張旭(伯高)書《自言帖》。

【公元713—755年】玄宗時蔡希綜撰《法書論》。

【公元717年】開元五年立《葉有道碑》。

【公元720年】開元八年李邕(泰和)書《李思訓碑》。

【公元721年】開元九年僧大雅集王羲之書《吳文碑》。

【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懷素(藏真)生。

【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張懷瓘撰《書斷》三卷。

【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邕書《麓山寺碑》。

【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李邕書《法華寺碑》。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史惟則書《大智禪師碑》。

【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鍾紹京書《靈飛經》。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蘇靈芝書《易州鐵像碑頌》。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張旭書《郎官石柱記》。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韓擇木書《祭西嶽神告文碑》。

【公元744年以前】天寶三年賀知章書《孝經》《洛神賦》《胡桃帖》等及《龍瑞宮記》刻石。

【公元745年】天寶四年唐玄宗書《石台孝經》。此前後書《鶺鴒頌》。

【公元747年以前】天寶六年李邕書《李秀碑》(742)、《勝和帖》等十數種。

【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顏真卿書《多寶塔感應碑》。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顏真卿書《東方朔畫贊》。刻《孫志謙墓誌》。張懷瓘撰《書估》。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攜帶大批法書,王書傳入日本。

【公元約75年】5以前天寶十五年傳張旭書《草書古詩四帖》《肚痛帖》等數十種。

【公元758年】干元元年顏真卿書《蔡侄文稿》。張懷瓘撰《書議》。

【公元762年以前】寶應元年李白(太白)書《上陽台帖》。

【公元764年】廣德二年顏真卿書《郭家廟碑》。顏真卿書《爭座位帖》。按:《劉中使帖》所書時間當與此相近,故附於此。

【公元715—766年】開元三年—大曆元年李華撰論書《二字訣》。

【公元767年】大曆二年李陽冰(少溫)書《三墳記》《樓先塋記》。此前後尚勘定《說文》三十卷,著《翰林禁經》八卷。

【公元768年】大曆三年瞿令問書《浯溪銘》。徐浩(季海)書《朱巨川告身帖》。

【公元769年】大曆四年竇臮(靈長)撰《述書賦》。

【公元770年以前】大曆五年杜甫(子美)書《兩川夔峽諸詩石刻》《古柏行》等。

【公元771年】大曆六年顏真卿書大字《麻姑仙壇記》,書摩崖書《大唐中興頌》。

【公元772年】大曆七年顏真卿書《八關齋記》。

【公元775年】大曆十年竇蒙(子全)撰《述書賦語例字格》。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顏真卿書《李元靖碑》。

【公元778年】大曆十三年柳公權(誠懸)生。

【公元779年】大曆十四年顏真卿書《顏勤禮碑》。

【公元780年】建中元年顏真卿書《顏氏家廟碑》。

【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徐浩書《不空和尚碑》。

【公元782年以前】建中三年徐浩撰《論書》。顏真卿書《自書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遠帖》等數十種,作書論《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按:此書論似當作於開元、天寶之際。

【公元785年以前】貞元元年懷素書《自敘帖》《食魚帖》《苦筍帖》《論書帖》《小草千字文》等數十種。

【公元785年】貞元元年顏真卿卒,時年七十七歲。

【公元785—804年】貞元時韓方明撰《授筆要說》。懷素卒,時年六十一歲。

【公元733—804年】開元二十一年—貞元二十年陸羽撰《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筆》。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日人最澄歸國,帶回二王書跡。翌年空海帶回王羲之、歐陽詢等書家墨跡。

【公元808年】永和三年盧雲卿著《法書錄》。

【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公綽(寬)書《諸葛武侯祠堂碑》。

【公元818年】元和十三年張彥遠(愛賓)進獻家藏古來名跡。

【公元805—819年】永貞元年—元和十四年薛濤客居成都,取百花潭水制深紅小彩箋,時人稱之曰「薛濤箋「。

【公元819年以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子厚)著《筆精賦》,書《般丹和尚碑》《南嶽彌陀和尚碑》。

【公元806—820年】元和時林蘊撰《撥鐙四字法》。

【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柳公權對唐穆宗(李恆)進「心正則筆正」說,後人以為此乃公權行筆諫也。

【公元824年以前】長慶四年韓愈(退之)作《送高閑上人序》。

【公元829年】太和三年柳公權書《李晟碑》。

【公元834年】太和八年杜牧(牧之)書《張好好詩》。

【公元827—835年】太和時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公元837年】開成二年立《開成石經》。

【公元838年】開成三年柳公權書《符橉碑》。

【公元827—840年】太和元年—開成五年唐玄度待詔翰林,著《九經字樣》和《十體書》各一卷。

【公元841年】會昌元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柳公權奉敕書《神策軍碑》。

【公元846年以前】會昌六年白居易(樂天)書《冷泉亭記》《錢塘湖石記》等十數種。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柳公權書《高元裕碑》。

【公元855年】大中九年裴休(公美)書《定慧禪師碑》。

【公元858年】大中十二年刻《鄭恆夫人崔氏墓誌》。

【公元859年以前】大中十三年釋高閑書《草書千字文》。

【公元865年以前】咸通六年柳公權書《蒙詔帖》。

【公元865年】咸通六年柳公權卒,時年八十八歲。

【公元860—873年】咸通時張彥遠撰《法書要錄》(或曰是書成於大中元年—847年以前)。

【公元873年】咸通十四年楊凝式(景度)生。

【公元880年以前】廣明元年盧攜(子升)撰《臨池訣》。

【公元?年】晚唐時韋續撰《五十六種書並序》。

【公元?年】中晚唐時無名氏撰《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

【公元898—900年】光化時釋亞樓著《論書》。

五代

【公元907—923年】後梁時傳耀州節度使溫韜發唐太宗昭陵,隨葬之鐘、王等先賢名跡復傳人間。

【公元936年】後唐清泰三年契丹南下滅唐,掠寶貨圖籍法收而歸真定。

【公元937年】清泰四年李奐相書《高麗真澈大師塔碑》。

【公元948年】干佑元年楊凝式書《神仙起居法》。

【公元約907—954年後】梁開平元年—後周顯德元年楊凝式書《夏熱帖》《韭花帖》。

【公元954年】顯德元年楊凝式卒,時年八十二歲。

【公元956年】顯德三年刻《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公元約951—960後年】周時刻《佛說阿彌陀經》。

米芾的行書《自題跋尾書後》

《群玉堂帖》卷八收錄米芾的這件《自題跋尾書後》,米芾坦言:「芾自命此書為跋尾書,惟題於家真跡后,不寫以遺人。」這段材料透露出的信息是:1、「跋尾書」是專指米芾在家藏真跡后題跋所用的書體;2、這種書體與他日常書寫是有所區別的。此跋尾神采照人,跌宕恣肆,點畫遒美,筆力勁健,讓人難以釋手。

蔡襄的行楷《大研帖》

釋文:襄啟:大研盈尺,風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至。花盆亦 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則可。真則趙璧難捨, 尚未決之,更須面議也。襄上,彥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閏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