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西方制裁背景下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發展探析

專家視角

本文引自國際安全評論公眾號,特此說明。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是俄羅斯對外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其恢復大國地位、在國際社會保持軍事與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西方制裁使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受阻,俄羅斯採取進口替代計劃反制,並通過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來開拓中東和亞太市場。未來,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面臨內外多重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機遇。

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開始,俄羅斯和美歐之間的地緣政治對抗不斷升級,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數輪經濟制裁,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也受到嚴重影響,與歐洲國家的軍事技術合作基本中止,高技術產品、武器配件、軍民兩用品進口受阻,武器裝備更新計劃被迫延遲。俄羅斯大力推進「進口替代計劃」,加深與亞太國家的軍事技術合作,積極拓展中東武器裝備市場。面對西方制裁,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及時轉向,為國防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1西方制裁使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受阻

2014年3月從烏克蘭「收回」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事件將俄羅斯與歐洲關係推向風口浪尖。美國、歐盟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瑞士等西方國家宣布對俄羅斯的自然人和法人實施制裁,包括針對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的金融限制、禁止向俄羅斯出口高技術產品和兼具商業和軍事用途的兩用品,以及中止俄羅斯與部分歐洲國家的軍事技術合作項目。烏克蘭也宣布停止向俄羅斯供應配件。

俄羅斯是全球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主要供應國之一,俄歐經濟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從歷史上看,俄羅斯與歐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烏克蘭危機切斷了歐洲與俄羅斯緩慢的合作進程,二者之間的裂痕被重新拉大,軍事技術合作基本中止;俄羅斯失去了快速補齊防務短板的機會,被迫實行進口替代計劃。

(一)對俄充滿敵意的新歐洲:以烏克蘭中斷配件供應為例

烏克蘭曾是蘇聯重要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危機實際上就是西方和俄羅斯對后蘇聯空間的爭奪。北約和歐盟的雙東擴,使部分前華約國家(包括捷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組成所謂的「新歐洲」。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正是由《歐盟聯繫國協定》問題而引發。克里米亞入俄成為俄烏關係和俄羅斯外交的死結,俄羅斯不僅遭遇孤立和制裁,在西方也被當成失信的代名詞。2014年6月,波羅申科當選烏克蘭總統后立即簽署命令斷絕與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合作,停止向俄羅斯出口武器零配件。

烏克蘭停止供應配件,直接導致2014年俄羅斯軍品出口實際交付額下滑。俄羅斯2013年軍品出口額約157億美元,實際交付額為84.62億美元;2014年軍品出口額約155億美元,但實際交付額降至59.46億美元。俄羅斯軍品出口額並沒有顯著下降,2015年軍品出口額約145億美元,2016年軍品出口額約150億美元。筆者認為,這主要是俄羅斯武器出口結構所致,軍品出口和配件進口的清單並不是完全匹配的,部分進口配件所供應裝備不在俄羅斯軍品出口範圍內。根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援引英國皇家三軍防務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的報告俄羅斯從烏克蘭進口的軍品30%金額來自Р-36(北約代號SS18)洲際彈道導彈的關鍵部件РТ-2ПМ(北約代號SS-25)和УП-100Н(北約代號SS-19)導彈的制導系統也是由烏克蘭負責設計製造。以上裝備對俄軍戰鬥力生成意義重大,是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的基礎組成部分幾乎不會進入國際武器市場。俄羅斯在出口武器中有兩個領域嚴重依賴烏克蘭,一是西奇發動機公司製造的直升機發動機,二是曙光機械製造公司生產的艦用燃氣輪機。2013—2016年俄羅斯簽訂的260多架直升機出口合同中,全部裝備烏克蘭發動機和輔助設備。但先進直升機和艦艇屬於國際軍貿中的高技術武器,只有少數國家可以供應該類軍品及服務比如俄羅斯「米」系列和「卡」系列直升機、22356型護衛艦和20382型輕型護衛艦,在國際武器市場上與同類產品處於競爭狀態。俄羅斯採取進口替代計劃,儘管可能會推遲交付,但對軍貿訂單的影響較小。例如,即使在受到制裁的情況下,俄羅斯依然與埃及海軍達成協議售出46架卡-52K艦載直升機。

由於蘇聯國防工業體制的遺留問題,烏克蘭軍工產品大多仍沿用蘇(俄)制標準,並且缺乏完整的產品生產線。俄羅斯是烏克蘭軍品出口的主要買家。烏克蘭中斷對俄配件供應,表明對安全的憂慮超越了經濟利益。波羅申科承諾2015—2017年投入30億美元重整烏克蘭軍備。烏克蘭危機使蘇聯解體后改換門庭的新歐洲國家恐懼和敵視俄羅斯,不僅紛紛提高軍費,而且積極將北約軍事力量引至俄羅斯的戰略前沿。

(二)對俄警惕的老歐洲:以法俄軍購案被迫流產為例

「老歐洲」是指以法德為主要代表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俄羅斯與「老歐洲」的軍事技術合作屬於工業化的軍品供給國與工業化的軍品接受國間的軍品貿易,即卡特里納所劃分的軍品貿易「第一類分市場」。交易雙方更注重質量效應而非數量規模,武器類型以高技術產品為主,並伴有售後服務、人員培訓及配件更換等。

2009年,時任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馬卡羅夫(Николай Макаров)宣布將從法國訂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2011年,俄法簽署兩艘西北風級軍艦的合同,合同總額為12億美元。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在俄海軍中原本計劃擔負重要角色俄羅斯專門為其組建海軍陸戰營,並特別生產適用於該艦的卡-52K直升機和電子雷達系統。

烏克蘭危機之前,新老歐洲對待俄羅斯態度有所區別:新歐洲處於北約和俄羅斯的前沿地帶,視俄羅斯為敵人;老歐洲獲得了緩衝空間,加上經貿、能源、航空等多領域合作加深視俄羅斯為對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俄法軍售宣布之初,波羅的海三國就對此極為不滿,立陶宛防長當時就直言法國的「錯誤」在於開啟了北約和歐盟成員國向「一個不能使我們冷靜下來」的國家出售武器的先例。但俄法軍售依舊順利開展,甚至在克里米亞公投入俄、烏克蘭停止配件出口、美國敦促暫停交易的情況下,法國仍不中止合同的執行。最終,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發酵,俄法兩國才於2014年8月宣布廢除此合同。

俄法軍售失敗的影響,不僅在於技術和金錢的損失,還在於軍事技術合作中斷而體現出的身份認知變化。俄羅斯不只是失去了快速補齊防務短板的機會,還失去了老歐洲的信任。歐洲與俄羅斯軍事技術合作的窗口關閉,促使俄羅斯國防工業開展進口替代計劃。西方制裁使俄羅斯在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方面被孤立,這也迫使俄尋找機會「突圍」。

2俄羅斯在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方面尋求「突圍」

洲在地緣政治和軍事技術合作上孤立俄羅斯,喚起了俄羅斯的歷史記憶。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俄政權同樣遭到西方的敵視,列寧形容當時的蘇俄是一個「被包圍的城堡」。這樣的歷史記憶激發了被西方學者稱為「圍困—堡壘綜合症」的特殊情感:當俄羅斯人感受到威脅或未得到應有的尊重時,他們傾向於猛烈回擊。面對經濟制裁、金融凍結、裝備禁運等孤立措施,俄羅斯積極實施進口替代計劃,預計到2025年完成從烏克蘭、北約和歐盟國家進口的826項武器裝備替代工作。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撬動了中東地緣政治板塊,展示了武器裝備的性能,開拓了中東武器市場。

(一)融入再工業化進程,補齊國防工業短板

儘管大國間發生全面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軍事力量強弱仍然是俄羅斯評判國家地位的重要標準。普京在2012年總統競選綱領中提出了「再工業化」目標,做出了「克服技術落後」的承諾,軍備更新就是再工業化的重點。俄羅斯屬於后工業化國家,蘇聯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躊躇難行。儘管俄羅斯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間經濟發展迅速,但也只是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石油盧布的經濟結構很難保證經濟持續發展。2010—2014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持續降低,軍工企業良好的製造業基礎成為俄羅斯再工業化的抓手。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后,強調國防工業現代化改造是國家最優先的任務。俄實施進口替代計劃,不僅包括國防工業,也包括民用經濟。

2015年俄聯邦政府成立進口替代委員會,由總理梅德韋傑夫擔任主席;下設民用經濟分委會和國防工業分委會,其防工業分委會由副總理羅戈津負責。羅戈津認為,在國家安全和武裝力量安全問題上俄羅斯不應受制於西方產品的供應。軍事技術上的合作與依賴成為權力的來源,這種權力服從於國內政治,並伴隨國際體系的變化而變化。對於俄羅斯來說,進口替代計劃是困境中打開的一扇「窗戶」,逼迫俄羅斯依靠自身力量補齊國防工業短板。例如東方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始於2012年的一期工程(商用航天器籌備和發射)基本完工後,二期工程(載人航天和重型火箭發射)項目要求編製所有來自國外廠家的關鍵設備清單、杜絕「名義上的進口替代」(使用亞洲產品替代歐洲產品),並且不允許在本國有同類功能設備的情況下使用進口設備,凡是俄羅斯有類似的產品,即使較貴也必須使用本國產品。正如梅德韋傑夫所言:「進口替代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在一些領域可以很快生產類似的替代產品,而一些領域我們需要掌握長期的技術主權,尤其是國防工業領域。」

俄羅斯通過卓有成效的進口替代計劃,補齊了國防工業短板,完成了武器裝備出口計劃。但不足的是進口替代計劃缺少大量資金支持,這延緩了俄羅斯武器裝備現代化更新進程。俄羅斯迫切需要開拓新的軍品貿易市場,加強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緩解軍事開支的壓力。

(二)平衡地區局勢,開拓中東武器市場

敘利亞危機自2011年3月開始爆發,而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則是從2015年9月開始。五年間,敘利亞危機從國內政治衝突逐漸集合了反恐、人權、宗教和地緣政治等諸多矛盾,巴沙爾政權搖搖欲墜。俄羅斯於2016年3月宣布結束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五個半月的時間助政府軍轉守為攻。2014年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陷入孤立;一年後,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再顯大國風采,迫使美國和歐洲主動尋求與俄對話和協商。俄羅斯審時度勢主動出擊,既平衡了地區局勢,又開拓了中東武器市場。

俄羅斯是「中東四方」(Quartet on the Middle East)的一員,中東國家有許多是俄羅斯傳統的軍事技術合作夥伴。20世紀70年代,蘇聯近80%以上的武器輸出到中東和非洲。蘇聯與中東國家的軍事技術交流除了出售武器外,還包括技術服務、軍事訓練甚至直接參与軍事行動。但軍事介入敘利亞危機之前,俄羅斯在中東開展的軍事技術合作呈下滑趨勢。由於伊拉克戰爭后美國深度介入中東事務,俄羅斯的利益幾乎被全部排除在外。此前薩達姆政府高達80億美元的對俄債務無法清算。而在歐巴馬任期內,埃及發生Colour Revolution,政權更迭;北約發動對利比亞的空襲和設置禁飛區,反政府武裝最終推翻卡扎菲,而此前利比亞曾是最早與俄羅斯接觸購買蘇-35飛機的國外買家;敘利亞內戰持續發酵,俄羅斯是敘利亞政府的主要武器供應國,但巴沙爾政府很難按期償清武器款額;伊朗與俄羅斯關於S-300導彈系統的購買協議也因聯合國關於伊核問題決議而遭到推遲。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在中東地區打斷美國自埃及、利比亞事件以來的Colour Revolution進程,強化與敘利亞的同盟關係,恢復與伊拉克的軍事技術合作,加強與伊朗的戰略聯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稱之為俄羅斯的「中東再平衡」未嘗不可。

敘利亞戰場是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后首次境外作戰,很多裝備的性能在實戰環境下展示給全球潛在買家。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影響,一是切斷配件供應,迫使俄羅斯實行進口替代計劃,但這些本土化的產品質量可能使外國買家存疑;二是政治上孤立俄羅斯,使其對外軍事技術交流受限。而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很好地對沖了這兩大影響,一方面進行了武器的實戰檢驗,另一方面贏得了新的軍事技術合作夥伴。戰爭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但實驗室代替不了真實的戰場。經歷實戰檢驗(combat proved)的武器裝備,其市場競爭力將顯著增強。以T-90坦克為例,恐怖分子曾使用美國陶式(TOW)反坦克導彈正面擊中該坦克,但優異的干擾裝置和反應裝甲極大提高了其戰場生存能力,這也引起了中東地區買家的關注。2015年12月,阿爾及利亞宣布從俄羅斯訂購12架蘇-34轟炸機,這一軍購意向最早開始於2006年3月,最終令阿方結束持續八年的猶豫,未嘗不是受到該型轟炸機在敘實戰中大放異彩的影響。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教授瓦季姆·科久林(Вадим Козюлин)強調,任何時候都要考慮到,一個國家在購買武器時,買到的不光是硬體,還有某些政治紅利。俄羅斯通過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開拓了中東軍貿市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國「一家獨大」的傾向,重塑了俄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3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喬根·布勞爾認為,過去軍品貿易指的是「整個武器」的貿易,完善的武器系統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但現在來說與其說是武器不如說是人、觀念和技術在跨國界轉移。結構性裁軍、組件生產專業化、目標市場細化、供應鏈一體化帶來的研發成本上升,使生產全球化成為趨勢。近年俄羅斯經濟持續低迷,進口替代計劃則需要大量資金,而武器裝備更新計劃也已經被推遲,俄羅斯實際上是在透支自己的潛力,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合適的夥伴,加強對外軍事技術合作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一)俄美軍事差距可能拉大

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最大的挑戰,是由美國帶來的安全壓力和國內下行的經濟壓力。烏克蘭危機前,俄美武器貿易差距曾有縮小趨勢。美俄長期佔據全球軍貿的第一、二名。2009—2013年,美國佔全球武器轉讓量的29%同比增長11%;俄羅斯佔全球武器轉讓量的27%,同比增長28%,2013年俄羅斯實際交付總額超過美國。烏克蘭危機后西方制裁直接打擊了俄羅斯的國防工業。而在2012—2016年,美國佔全球武器轉讓量的33%,而俄羅斯則降至23%。美俄至少在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方面,差距已重新拉大。

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后,美國國務院宣布「國防貿易控制理事會(DDTC)將駁迴向俄羅斯出口或再出口所有列入美國軍品清單且有助於提升俄羅斯軍事能力的高技術國防物項及服務的未決申請」。此外,美國還撤銷滿足上述條件的現行出口許可。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提出「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國防預算案,承諾「將建立美國歷史上最強大的軍隊」,2017年美國國防開支達5780億美元。而據2016年12月簡氏防務周刊發布的年度國家軍費報告,俄羅斯跌出前五,總計484億美元(約3.1萬億盧布)。2017年俄羅斯更是宣布國防預算削減25.5%,從3.8萬億盧布降至2.8萬億盧布,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支出削減。即使去除2016年底軍方一次性償還國防工業綜合體的740億盧布,俄羅斯政府的國防預算仍減少了7%,連續第二年下降。

(二)俄在對外軍事技術合作上「向東看」

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機遇在亞太地區。2016年亞洲成為俄羅斯重點軍貿地區,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里·舒加耶夫表示,2016年對亞洲地區出口額佔俄武器總出口額的53%。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地區,同時也是衝突風險最高的地區之一。敘利亞戰爭的漣漪效應,也將傳導到亞太地區。一方面,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引起亞太買家的興趣,俄羅斯與很多亞太國家保持著良好的軍事技術合作關係;另一方面,恐怖主義向亞太擴散的風險逐漸上升,亞太地區原本就存在大量領土、宗教矛盾,地區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對於先進武器裝備的需求上升。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作為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上的「明星」,蘇-35不僅引起中東買家的興趣,還引起東南亞國家的注意,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希望大幅升級現有機群,採購合同或將超過10億美元。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從來都是一種政治行為是調整國際政治關係、推行國家軍事與外交戰略的重要工具。俄羅斯特色的軍售外交,依託裝備出口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早已不是秘密。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參與大國博弈,已成為俄羅斯對外交往中的重大課題。隨著俄羅斯的軍事發展戰略日益成熟,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這種既帶有經濟因素,又包含軍事特徵的特殊手段對於俄羅斯滲透政治影響力、維護國際形象、追求國家經濟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應當注意的是,亞太地區儘管是俄羅斯最大武器出口市場,但這裡並不是沒有競爭,實際上有多個軍貿強國在此爭奪。以印度為例,俄羅斯是印度的主要武器裝備供應商,俄制武器佔印度武器庫存的近50%。2016年10月俄印簽署軍貿大單,印度購買俄羅斯五套S-400防空系統和四艘11356型導彈護衛艦,雙方組建合資公司生產卡-226t直升機。但印度也在進行武器進口的多元化,例如引進以色列的長釘反坦克導彈及其他裝備總額高達30億美元。而與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合同,高達40億美元。

4結語

從目前情況來看西方制裁使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明顯轉向,實施出口替代計劃,進行內部挖潛並在中東和亞太開拓新的軍貿市場。從前景來看,此合作主要受制於以下因素:一是俄經濟的持續低迷甚至衰退。同軍費預算達到新高的美國相比,俄羅斯要完成進口替代計劃和武器裝備更新顯得捉襟見肘,財政預算的縮減可能導致其繼續推遲。二是歷史慣性和體制障礙。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存在「大而不倒」的現象且腐敗頻發,嚴重影響了俄羅斯推進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進程。三是外部壓力和干擾。北約抵近俄羅斯邊界,烏東部戰火頻繁,美國空襲敘利亞等因素都有可能引發新的地緣政治危機從而打亂俄羅斯的步驟。總之,俄羅斯在西方制裁背景下發展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須克服諸多困難和阻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