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少數天堂 ,拉薩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境

西藏這個神奇的地方,驕傲地擁有太多大自然的奧秘和美學。無人踏足的高山草地、村莊院落,千年古寺,還有那些因虔誠信仰而造就的故事……都讓人忍不住感慨那些不為人知的地方,到底還隱藏著多少驚喜。

不再湧向如潮的人群,去往沒人扎堆的少數天堂,看到一些被遺忘的美,發現旅途中真實存在的自然美學,這些地方,只有我們知道。

圖/李珩

如巴之地

有湖有寺有人家

把車開出如白村,在村莊對面從車窗望出去,可以看到金燦燦的油菜花田、綠油油的青稞、散落的村莊、悠閑吃草的牛羊,還有在青稞田裡勞作的農婦。有湖有寺有人家,人文風光與田園景緻並存,幽靜又甜美,似乎能勾起一個人對「老家」的回味與嚮往,也多少能安撫那一顆想家的心。

圖/黃燕

水草豐美的如巴湖

山坳里的一顆珍珠

在高山之地,有一汪水縮成一個小小的湖泊,如同山坳里的一顆珍珠,這就是如巴湖。如巴湖坐落在普松鄉,海拔3850米,是尼木縣最大的鹹水湖。從尼木縣城開車約15分鐘,車子行進在彎彎曲曲的山間公路,從山路上可以俯瞰整個尼木縣城,在公路上行駛大約10分鐘后,看見公路右側有一汪闊大的湖水,湖邊有一條環抱著它的鄉間公路,沿著支路往下開,就可以往湖的方向走去。支路上滿是沙石,可以聽到在炙熱的陽光下輪胎摩擦著沙石路發出「嚓嚓」的聲音,更覺天氣灼熱,然而,當車開到湖邊,頓時一掃先前的燥熱,水草豐美的景象滋養了人,內心跟著這片湖水一起,變得安寧清涼。

圖/雲路

正午的陽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光的碎銀,野鴨悠閑地在湖上游曳,發出「咿呀咿呀」的叫聲,伴隨遠處傳來的鳥叫聲,風聲,它們在天地間不斷交織迴響,空曠高遠。可以看見湖對岸草地上有幾個或大或小的帳篷,帳篷上綉著色彩鮮艷的抽象畫,那是當地人過林卡的地方,河岸邊白色的帳篷也使這個地方有了一番天然的情趣。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工作日,所以沒有其他人,但聽當地人說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就會有縣裡的市民或附近的村民來這兒的湖邊過林卡。

在車上,遠遠就可看到村落前草地上行走覓食的氂牛,沒人看管,也無人偷搶,我很好奇,它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朋友對我說,在西藏都是如此,綿羊和氂牛都是到處放養,藏族人千百年都是這樣,放任自由。突然意識到,大自然的和諧,在西藏處處體現。

如巴寺

寧靜置於村莊

從湖邊前行,驅車穿過岸上廣闊的樺樹林,繼續往裡開,右手邊是荒涼大山,山上布滿砂石,如戈壁荒漠般古老。開了不到5分鐘,就可以看到路邊的參天大樹,路上睡得正香的狗,吃草的奶牛,這代表我們進入如白村了。

外地人對這個沒有太多名氣的寺廟並無太多了解,所以造訪者鮮少(圖/陳佳雨)

如巴寺就在近村口的右邊,在還未到達寺廟之前,就可以在從湖對岸看見如巴寺,它駐立在山腳下,遠遠看去,有一種孤寂的味道。真正到了如巴寺,其實也正如最開始的感覺,誦經聲和鳥叫聲是在這座寺廟內唯一能聽到的聲音,靜悄悄地走路,生怕打破這番寂靜,寺里兩棵青翠挺拔的柏樹和顏色鮮艷的壁畫猶為醒目。

如巴寺建於1300年,上世紀80年代又對如巴寺進行了重建,它屬於寧瑪派寺廟,寺內有著名的8歲等高強巴佛像。遇見一位駐寺幹部,同他聊天得知這兒的僧人並不多,來拜佛的都是當地人。外地人對這個並無太大名氣的寺廟並無太多了解,所以來的遊客更是寥寥無幾。在寺廟內踱步一圈,最歡騰的就是鳥兒,它們雀躍地在寺廟內飛來飛去。

如白村

純粹的田園風光

環繞著如巴湖邊的小路走,如白村的田園風光畫就在眼前,這是一個半牧半農的村莊,村子里是彎彎曲曲的鄉村小路,村落是原始的黃土房子黃土牆,弓背走在路上的藏族老人,村頭抱著孩子的村民,儼然有了陶淵明詩里的世外桃源之感。

把車開進村落,一戶放著歌兒的藏族人家吸引了我們的眼光,大門口的壁畫顏色鮮艷,栩栩如生。男主人邀請我們進屋,大院裡邊種滿了花兒,各種顏料就散放在木板上,他說牆壁上都是他們自己畫的,我不由得有些驚訝。屋子裡邊的小喇叭放著風情十足的歌兒,再一次讓我感受到藏族真真是一個喜歡唱歌的民族,他們不但節日唱歌、祈神唱歌,而且幹活的時候也熱情高歌。

圖/陳佳雨

恰好遇見這家人的小孫女放學回來,小女孩大概六七歲模樣,穿著深藍色的套裝,帶著一個小黃帽,背著橘黃色小書包,用著怯生生的眼神望著我們,看起來乖巧可人,讓人心生憐愛。我在樓下碰到她,身邊牽著一個更小的妹妹,我對著他們微笑,拿起相機,想要為她們拍照,小女孩明白了我的意圖,然後示意身邊更小的妹妹也站好,兩人像站隊列一樣齊刷刷地立定,認真對著我的相機,我摁下了快門。這一切的發生都沒有言語,然而小女孩身上的那分單純與質樸卻讓我非常驚喜。

圖/雲路

從藏族人家出來,他們全家人都在門口來站著,目送我們離開,語言雖不通,但這一切都很親切。把車開出如白村,我們的行程相當於是繞了如巴湖一圈,遠遠看到村子里已經是炊煙瀰漫,夕陽西下,如巴湖閃耀著金光,頌經聲隨風遠遠傳來,奶牛的頸鈴叮噹作響,一切猶如天籟,動人心弦。

如巴寺和如巴湖

位置:坐落在距離尼木縣城4公里左右的普松鄉的普松景區內。

交通:從尼木縣城開車15分鐘左右即到。從尼木縣城到如巴湖路程3公里左右,路況極好,柏油路面,剩下的1公里為土路。如白村距拉薩市約145公里,可駕車前往。

門票:無

兩邊的高山似畫軸舒展開來,山邊的雲層好似被捲起來般若隱若現,兩山之間的阿熱濕地此時猶如畫軸中的畫卷讓人一覽無餘,這畫卷細膩而恬淡,遼闊而鮮艷,並且隨著光影的不斷移動而變幻色彩。

阿熱濕地

猶如畫卷舒展

出納木措景區,沿公路一直走,不遠處有一個岔口,拐入康馬寺方向即可進入阿熱濕地。阿熱濕地,海拔在4300米以上,素有「當雄之肺」的美譽,山上融化的雪水彙集在這裡,水草豐沛,包括黑頸鶴在內的多種野生動物在這裡生長繁衍。車剛進入阿熱濕地邊緣我們便忍不住要停下車來,因為眼前的一切實在是太美了。

圖/黃燕

連日來的雨天讓雲層很厚,雲和山竟有了條明確的分界點。兩邊的高山似畫軸舒展開來,山邊的雲層好似被捲起來般,若隱若現,兩山之間的阿熱濕地此時猶如畫軸中的畫卷,細膩而恬淡,遼闊而鮮艷,不斷隨著光影的移動變幻色彩。

圖/黃燕

帳篷前,牧馬人牽著白馬緩緩走過我的視線,他身材健壯,馬兒也散發著英姿。他的同伴,一位年齡稍長的藏族大爺則悠閑地坐在帳篷門口,不時地倒幾杯茶。帳篷的周邊停放著他們的機車和拖拉機,雖靜靜地停在那裡,但似乎每一個零件都充滿了草原的力量。

圖/黃燕

之前在西藏見得最多的是牛,馬基本上很少見。但在這裡,在阿熱濕地,各種顏色的駿馬讓我看了個飽。

牛糞的妙用

牛羊群的不遠處就是一個村莊,村子面積並不大,但古樸而有特色,讓人見了很是喜歡。這裡的房子不似在拉薩城裡看到的那般整潔,它們充滿了鄉村生活的味道。在這個高原「江南」上生長的村莊,它的一切都有著一層神秘色彩。

我們順著村子繼續往前走,遠遠看到遠處有好多黑色的形狀如饅頭一般的大土堆,便紛紛猜測那是什麼,然而無一人答對,走進細看才發現這不是牆,也不是堆積的木材,不是水泥,更不是什麼碉樓,而是牛糞。村裡的人將牛糞堆在裡面,外面用濕土抹住以做保護。在西藏,牛糞是人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種東西。牛糞既可以用來做牆頭的裝飾,還可以用來做燃料。藏語里有句俗話叫「阿媽唐久瓦拉坐卓門」,意思就是說子不嫌母醜、人不嫌牛糞臟。

圖/雲路

靠近濕地的外圍有很多土洞,你只需抬頭朝遠處看去,就會發現好多旱獺一直在濕地里活動,他們的行動敏捷,我屏住呼吸想靜靜地走到它身邊看一下,誰知剛邁出一步就已經被它識破我的意圖,一隻旱獺飛一般地便竄進了洞里。然而就在此時,一個畫面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一隻旱獺從我眼前一晃而過,一隻氂牛在後面正追得來勁,這原生態的追捕行動,如此好玩,只後悔當時沒有用相機拍下那可愛的一幕。

阿熱濕地

位置:拉薩市當雄縣

交通:從拉薩市區沿109國道到當雄縣后,轉走105縣道到納木措景區方向,經路口拐入康馬寺方向,車程約210公里,用時4小時20分鐘左右

門票:無

行走在山間古寺之中,與清風明月相伴,聽清泉溪流,看落日飛鳥。告別都市的喧囂,在大自然中凈化心靈。山間的經幡,靜靜的瑪尼石,遠處傳來的誦經聲,寺廟前的轉經人,如畫一般,而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在似畫中游。

比如上下寺

蓮花生大師修行處

住在尼木縣縣城,從旅館五樓眺望,一座寺廟建於遠處山間,紅白黃三色的建築從山腳一直延續到山中央,寺院背倚巨石,上方掛有經幡,山腳與山上兩寺相互鏈接卻又能看出很明顯的界限,這座寺院便是比如上下寺。

圖/雲路

比如上下寺位於尼木縣塔榮鎮巴古村,是一座寧瑪派寺院,從尼木縣城驅車前往不過10分鐘便可到達。我們來到上下寺時正值早晨,周邊一片寂靜,寺院外只有三兩個轉經人,而下寺的大門才微微打開。

比如上下寺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寺廟,它的上寺是喇嘛寺,而下寺則是一座尼姑寺,這在西藏地區是獨一無二的。剛剛推開寺門,便見一位小師傅正在院子里勞動。見我們到來后便抬頭對我們微笑,在進行簡單的幾句交流后她便請我們到屋子裡喝酥油茶。小息之後,我們在駐寺主任嘎瑪曲宗的陪同之下參觀了比如上下寺。

下寺的主殿共有兩層。大殿中主要供奉著蓮花生大師,信徒們可到此參拜。平日里,大殿也是寺中尼姑們每日學習的地方。寺中的師傅告訴我們,比如上下寺歷史悠久,相傳蓮花生大師就曾在此山上修行。大殿二層南側的房子是存放寺中經書的地方,在樓梯處有一間不大的屋子則是寺中的圖書室。我們隨嘎瑪曲宗及寺中住持進入圖書室,只見書架上擺放著各類佛學書籍,房間里配備有桌椅,以供平時尼姑們在此閱讀學習。

圖/雲路

走下樓時,寺院中的遊人已漸漸多了起來。進入上寺需走一段山路,最高處的屋子便是當年蓮花生大師的修行洞。到修行洞的路頗為陡峭,我們緊抓著路上的鐵鏈,緩緩前行幾分鐘後方才到達。修行洞共有兩間屋子,一邊為清修的屋子,裡面供有佛像,佛像前擺放著酥油燈。另一側的屋子則是用來儲物的。

圖/雲路

當我們再次回到下寺時,寺中的尼姑正在院子里辯經。辯經指的是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她們兩人一組,一個人坐著,另一個人站在旁邊拍著手,相互辯論著佛理,她們表情莊重,認真投入,旁人無不為之震撼。

乘車離開上下寺之時,忍不住再三回望。上下寺的周圍都是農田,一片蔥綠伴隨著幾朵紫色的小花點綴在寺院之前,風景美不勝收。

傑吉寺

走進寧靜的世界

從尼木縣城沿102縣道行走便可到達塔榮鎮林崗村,在這裡,有一座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的古寺—傑吉寺

一進入林崗村便感覺到一種濃濃的質樸氣息,一片樹林環繞村邊,讓人感覺清涼。在村子轉過幾個彎后才可以看到傑吉寺,它正坐落在大山之下。

圖/雲路

在村子里可以看見一堵土質的圍牆,圍牆的門並不大,走進這道門之後便可以進入吉傑寺。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房子,房子中間有一條斜坡的路,斜坡的盡頭又是另一道門,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用漢藏雙文寫著「傑吉寺」。寺院中遊人不多,行走其中,內心無比平靜。

寺院管理人員洛桑格勒向我們介紹道,傑吉寺是尼木縣較大的寺廟之一,如今共有20名僧人,寺廟有主殿和偏殿兩處建築,佔地3000平方米左右。傑吉寺的主供佛為宗喀巴大師,主尊佛為克珠吉、利德佛、熱覺佛等135尊左右佛像。

在傑吉寺的門口,一條嶄新的馬路直接通往102縣道上。洛桑格勒說:「以前到傑吉寺只有林崗村子里的一條路,交通有些不便。如今這條新路修好,到傑吉寺的路就變得好走多了。」

走在傑吉寺中,便走進一個寧靜的世界。此時天空晴朗,陽光灑在紅白色的寺院中,空氣清新,天地間的一切色彩都如此明晰,所有的煩惱在這一刻被拋卻到腦後。時有鳥兒高歌,隨著絲絲清風匯成一篇祥和的樂章。

米珠通門林寺

如在畫中游

在路上幾次看到米珠通門林寺,然而順著路走不久它卻又消失不見了。如古人所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汽車左拐又拐后終於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米珠通門林又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圖/雲路

米珠通門林寺距離尼木縣城主幹公路約2公里,距離318國道約10公里,由拉日年布創建於1240年,是如今拉薩唯一的一座苯教寺廟。苯教又稱雍仲苯教,是辛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教法,也被稱為古象雄佛法,發源於西藏古象雄的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措湖一帶。古象雄文明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是西藏文明的源頭。

到米珠通門林是一個雨天的早晨。綿綿的細雨將風景變得朦朧,山間騰起的霧盤在山腰上,米珠通門林寺如在水墨畫中,雲、霧、雨共同為它陪襯,天地共同為它裝扮。經過尚日村的幾條小巷,終於來到米珠通門林寺的腳下。在我們的不遠處,是一座白塔,在白塔下的轉經筒旁,兩個老奶奶正在雨中轉經,她們聚精會神,沒有打傘,完全沒有理會天上的雨。

我和同行的攝影師薛老師帶著雨傘和相機開始向米珠通門林出發,正好經過她們兩人的身邊,這才發現,這兩位老奶奶竟是一對雙胞胎,她們面帶微笑,在白塔前轉了一圈又一圈。通往米珠通門林寺的路特別漂亮,然而想要走上去也絕非易事。

米珠通門林寺的正門口立有石碑,旁邊是一條寬廣的大路,從尚日村可以直接將車開到寺院門口。站在米珠通門林寺旁,山下的風景盡收眼底。在不遠處的尼木縣城,是現代化造型的高樓,而在尚日村,則是紅白色的藏式民居,縣城與尚日村之間是油綠的農田,油菜花又將綠色拆分成一塊一塊,好似梯田一般。雨水落在地上、樹上、牆上、草上,淅淅瀝瀝的聲音也落在我的傘上,心情也隨眼前這一切變得明朗起來。

下山的路上雨漸漸變小,幾隻小狗在山間穿行。它們相互追逐、嬉戲、打鬧,淋了雨之後樣子變的更加可愛。我們再次回到白塔旁時,轉經的雙胞胎奶奶已經站在一旁聊天了,薛老師和她們說「扎西德勒」,她們也微笑地祝福我們「扎西德勒」。

我們就這樣走在下雨的山間,走在下雨的米珠通門林寺,每一步都好似畫中游。

上下寺大殿有著精美的花紋圖案,讓人嘆為觀止(圖/雲路)

比如上下寺

門票:無

地址: 拉薩市尼木縣塔榮鎮巴古村

交通:從拉薩市區沿318國道至尼木縣后,走102縣道往巴古村方向的路上即可看見,車程約138公里,用時2小時50分鐘左右

傑吉寺

門票:無

地址: 拉薩市尼木縣塔榮鎮林崗村

交通:從拉薩市區沿318國道至尼木縣后,走102縣道到林崗村,車程約138公里,用時2小時40分鐘左右

米珠通門林寺

門票:無

地址: 拉薩市尼木縣塔榮鎮尚日村

交通:從拉薩沿318國道至尼木縣後走南環城路到拐至尚日村方向,車程約140公里,用時2小時40分鐘左右

人是浩渺蒼茫世界的一部分,雖微若星辰,但仰望星空,尋找星座和北極星,探尋天文對於人類的啟示,對宇宙懷有赤子之心般的好奇,是一種對美的追逐;收集人類在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各種作品,諸如擦擦、陶器、服裝、宗教用品、兵器等這些歷史舊物,見證我們的來路,還原歷史的真實,亦是對美的另一種見證。

西藏擦擦文化展覽館

在此做功德無量之事

圖/雲路

在拉薩城關區奪底鄉一處並不顯眼的位置,有一處民居小院。從大路拐進曲曲折折的小道,在一個小院門口停下,小院內花草豐盛,有各種泥制雕塑,室內擺放著各種精美古老的擦擦,有學生正在專註地雕刻佛像。這就是西藏擦擦文化展覽館,是本地自主創業者農牧民窮達投入資金180餘萬元創建,現在有16名員工的民族手工泥塑博物館。

「擦擦」為藏語,是西藏特有的脫模泥塑藝術,成品多為模製的泥佛或泥佛塔。在製作過程中,選取泥巴、藏紙、狼毒草、藏紅花、牛皮等材料,通過凹型模具擠壓脫模,或人工雕塑,然後晒乾,再經彩繪成型。藏傳佛教認為,製作「擦擦」可積攢善業功德,並將其視為消災祈福的聖物。

圖/雲路

在小院的最裡邊有一間房,是擦擦製作的體驗館。一進入體驗館就可以聞到一股中草藥味,牆角下的罐子裡邊也都裝了珍貴的原料。藏宣紙、狼毒草、柏樹粉、藏葯、伊措聖水等材料就是手工捏制擦擦的原料,礦石材料都是從各個地方購買,葯擦的泥土是從林周縣的村裡買的紅土,價格並不便宜。地上擺放著整齊的擦擦,窮達說,這些都是別人定製的,有骨擦也有葯擦。當地百姓有身體不舒服,也會來這兒做擦擦,主要都是做葯擦,葯擦可以放家裡,但不能放於卧室。另外一種骨擦,不能放在家裡,只能放在山洞或者佛塔里。在當地人心中,來體驗做擦擦,按照對應的生肖來做,不管是做給自己還是帶給家人,都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情。

在體驗館的另一側就是擦擦的展覽館,進入展覽館,在燈光照耀下,展覽館中雕刻精緻,色彩絢麗的各類佛像、擦擦就映入眼帘。

圖/雲路

說起擦擦的收藏過程,可以追溯到1993年。那時窮達的老師的老師益西西熱開始到處走訪收集,手上漸漸就有了很多擦擦。窮達說,他從11歲就在大昭寺學習做擦擦,也開始學習做佛像,「我是尼瑪加布的第一個徒弟,而我的老師尼瑪加布是益西西熱最喜歡的一個徒弟,益西西熱做佛像、雕刻,擦擦在西藏都很厲害,後來我老師的老師益西西熱把所有收藏的擦擦都給了我的老師尼瑪加布,也叫我繼續收藏,2013年我們漸漸就有一個想法—建一個大型的擦擦展覽館,將擦擦文化發揚。」

圖/黃燕

在解決了資金和場地等多方問題,以及在城關區旅遊局的幫助下,歷經無數困難,在2015年他們師徒二人終於心愿成真,建成了擦擦博物館。

20多年來,他們去了西藏日喀則市、山南市,林周等20多個縣區,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擦擦,近百種、上萬件,有的有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現在這個25平方米的展廳里,有著30年來收集的上萬件「擦擦」作品,館中年代最久遠的擦擦就是在堆龍德慶區發現的7世紀的擦擦,同時,館裡邊還有班禪大師的骨擦,這些都是極具文化宗教價值的藝術品。

甲瑪溝兵器博物館

從拉薩市區的擦擦博物館去往墨竹工卡的甲瑪溝景區大約1個小時車程,甲瑪溝景區內原生態的村落風景非常吸引人,青稞田與鄉間小道,佛塔與轉經筒。在此景區並非只有松贊干布出生地這樣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可忽視的是,這兒藏著一個有巨大文化價值的民間博物館—甲瑪溝兵器博物館

圖/雲路

從松贊干布紀念館往下走,進入一個非常寬敞的院落,院內有花草的點綴,左手邊有一個莊嚴的紅色大門,這就是甲瑪溝兵器博物館的大門。一踏入博物館內,一件唐代仕女圖赫然出現在眼前,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幅圖一共有380多個人物,目前這幅圖的具體年代,專家還沒有最後的鑒定結論。

圖/雲路

在一樓的展廳里,看到厚厚的鋼化玻璃,從左往右走,依次展出的陶器、服裝、宗教用品、生活用具、家居等,而兵器展示則在最裡面。展廳內有7個展覽區,每件藏品的前邊都有一個標籤,上邊都用藏、漢、英3種文字進行了標註說明。看到如此豐富精美的藏品,我們都在心裡讚歎藏家的厲害。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是博物館的另一個名字—群覺古代兵器博物館,還有繞不開的收藏家群覺先生。

群覺先生本來是墨竹工卡縣人,上世紀80年代就到拉薩打工,最開始是拉人力板車,慢慢地累積了一定資金之後,就開始學做各種生意,於是四處奔走,去了很多地方。如果遇見有意思的東西就將他們收購過來,他開始明白這些東西是有收藏價值的,漸漸有了收集文物的意識,也開始去學習文物收藏的知識,並且學會了從收集的老物件的線索上去甄別它們的價值和年代,30多年過去了,他竟然已經收集了1萬多件有價值的文物。

圖/雲路

收集了這麼多藏品,他開始想有一個可以安放並且讓廣大群眾了解這些西藏文化和古代兵器文化的地方,這樣無論從文物研究、文化傳承還是歷史和民族團結教育,都會有一定的價值,於是就有了建立一個兵器博物館的想法。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墨竹工卡縣相關領導的重視。經過了多方的籌備,群覺古代兵器博物館在2013年終於開工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兵器博物館終於建成。

圖/雲路

放眼整個博物館,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完整的涵蓋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藏地兵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裡取名古代兵器博物館的原因。文房用具中的藏式文房四寶已經泛黃、經書上的經文有的已經模糊得無法辨識,藏式算盤也已經很陳舊了,但這些科技、藝術、宗教文化方面的物證,無一不見證著藏族先民們創造的燦爛文化。

達普天文歷算台和兵器博物館都位於墨竹工卡區,達普天文歷算台在距縣城7公里的達普村,302省道旁的一條盤山小路蜿蜒往山上行便可到,路的盡頭有座達普寺,從這裡往山下看,達普村盡收眼底,散發著古樸與靜謐之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用這句話來形容眼前所見毫不為過。

把車停在達普寺,沿著修好的山間石板路往下走,便可看到達普天文觀測台。

圖/雲路

達普天文觀測台具有300多年的歷史,由測孔樓和測光石組成,它所處的位置是在山腰的一塊平地上,曾經因遭到破壞而停用40多年,經過兩個多月的修復,重新恢復其觀測功能。它的使用,又為天文歷算研究所每年測算西藏中部及南部春播及灌溉時間提供了一個參照標準。

在觀測台處可以看到觀測石周邊還有十二宮、二十七宿圓輪造型的大理石保護圈,並且附近立了一個鐵欄,介紹達普天文觀測台及太陽光測量圓輪。

據說在過去,每年到了觀測日光的時間,這裡都會請一些有經驗的老人進達普寺,為其提供吃住,讓老人觀測。每當日光通過測孔樓的小孔落在測光石上,老人便知道當年的春播和灌溉時間到了,天文歷算的神奇讓人對大自然深深的敬畏。

1. 擦擦博物館,在拉薩城關區奪底鄉,在通往擦擦博物館的公路邊有一塊「擦擦博物館」的路標,從路標處拐進去,開車5分鐘可到博物館的院門口,門票20元。

2. 擦擦博物館可以體驗葯擦製作,一般按自己生肖製作,費用30元,可帶走。

3. 墨竹工卡甲瑪溝兵器博物館,門票30元。

4. 達普天文歷算台在墨竹工卡達普村內,達普村的風景很值得一看。

節選自2017年《西藏旅遊》拉薩特刊

往期

精彩

回顧

拉薩,絕不是你想象中的拉薩

拉薩鄉村環遊,那些你未曾涉足的地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