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鎖記》中寫:
酸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寂的一剎那。
好的酸梅湯,製作輔料通常為大片甘草根、自然陳化的陳皮、自然微酸的洛神花萼、色澤明艷的無核生山楂。香氣濃郁的金桂花,主材料選擇可做藥用的上品烏梅(非零食烏梅,也不是用杏干冒充烏梅干),乾巴巴皺巴巴,近聞酸爽濃郁;烏亮暗紅,觸手干緊沉實,面皺溫甜。
烏梅又名青梅、酸梅、合漢梅、干枝梅。《品彙精要》:「梅,……以百草煙熏至黑色為烏梅,以鹽淹暴干者為白梅也。」有諺語這樣說烏梅:
潤肺烏髮食核桃,生津安神烏梅好。
一個烏梅七顆棗,不生疾病活到老。
據說乾隆皇帝茶前飯後都喝烏梅製作的酸梅湯。無論史料記載還是宮廷畫家的影像記錄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並沒有大腹便便,且瘦而有神。
在日本烏梅也是備受推崇的,日本在鎌倉時代(1192– 1333)的封地戰爭中,日本武士靠食用烏梅來抵擋疲勞。並被用作天然抗生素,是日本的傳統的萬能解藥。
中醫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主要功能: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嘔吐、蛔厥腹痛等。
烏梅的特色:有「五止」功效
1、止渴
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來治療口渴多飲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熱病口渴、咽乾等。
2、止咳
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
4、止痛
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蟲得酸則伏,用烏梅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可治療膽道或腸道蛔蟲引發的腹痛、嘔吐甚至四肢厥冷。二能活血止瘀痛。烏梅可軟化骨刺,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而療足跟痛。取烏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左右(藥液可重複加熱使用)。
3、止瀉
烏梅能澀腸止瀉痢,可用於脾虛久瀉、久痢或大腸滑瀉不止甚至脫肛不收。近年有人用《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作基本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5、止血
烏梅炒炭可療便血、崩漏屬虛證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重用炒烏梅至30克配人蔘、茯苓、木瓜、赤石脂、禹餘糧等煎服;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經久不消者,在辨證方中加入烏梅炭、蟬蛻各6~10克功效顯著,這與實驗證明烏梅可助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質的能力等功能有關。
不過要注意的是:烏梅雖好,但也不是通用之方。《隨息居飲食譜》提醒:「多食損齒,生痰助熱,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汛期、產前、產後、痧痘后並忌之。」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