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重磅深度 | 貿易結構與比較優勢:中國、印度和巴西

點擊標題下「長江宏觀固收」可快速關注

資源稟賦與發展水平不同,、印度和巴西的貿易結構兼具差異性和競爭性

、印度和巴西貿易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巴西與印度出口以初級產品和資源品為主,出口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一國出口結構由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等因素共同決定。從資源稟賦來看,和印度的人口資源最為突出,巴西的鐵礦石和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優勢更為顯著;從發展水平來看,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階段,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遠超過印度和巴西。

除此之外,和印度出口產品還存在一定的競爭性,主要體現在紡織服裝和中低端機械產品領域。分國家來看,與印度出口競爭程度較高(36%),與巴西競爭程度較低(19%);分產品來看,與印度的服裝、紡織和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競爭較為激烈,中低端機械產品出口的競爭性逐漸增強。

勞動密集型和中低端機械產品出口競爭增強,源於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推進

和印度出口貿易競爭的背後,是全球第四次產業遷移浪潮的不斷推進。80年代起,作為「世界工廠」承接全球中低端製造業。2010年前後,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和絕對規模先後見頂回落,勞動力成本也快速提升,驅使製造業向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地區轉移。低端製造業外遷的同時,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企業創新活動頻繁,推動製造業內部結構和產品技術含量向高端化邁進。

印度承接全球產業條件成熟,或將成為第四輪全球產業轉移中最受益國家之一。印度人口結構年輕,且勞動力成本不到的1/3,勞動力優勢顯著。2014年起,印度政府推行「印度製造」計劃,加大對製造業支持力度,通過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提供投資便利等措施吸引海外投資,意在打造為「世界製造中心」。

印度的崛起會對出口產生威脅嗎?歷史上看,產業轉移對轉出國利大於弊

以鄰為鑒,上世紀70年代日本等國通過轉出低端製造業,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和貿易結構優化。低端製造業外遷,將釋放大量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使得這些資源流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日本轉出低端製造業后,集中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為技術出口強國。

作為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有較大可能將從印度崛起中受益。是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近年來,印度經濟快速增長,對進口需求的快速擴張,占出口份額持續抬升(從2001年的0.7%升至2016年的2.8%)。印度對全球產業的承接,有助於國內工業化快速推進,或將對出口形成支撐。

報告正文

、印度和巴西是「金磚國家」的重要成員,也都具備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和人口眾多的基本特徵。從貿易視角來看,、印度和巴西在國際貿易中是競爭關係還是互補關係?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哪些領域?未來又將如何演繹?本篇報告將對此進行解答。

、印度和巴西貿易結構兼具差異性和競爭性

、印度、巴西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有所不同,決定了各國貿易結構存在明顯的差異,巴西與印度出口以初級產品和資源品為主,出口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除此之外,和印度出口產品還存在一定的競爭性,主要體現在紡織服裝和中低端機械產品領域。

資源稟賦與發展水平不同,貿易結構也有所差異

中、印、巴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

金磚國家的基本特徵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和人口眾多;其中,和印度的人口資源最為突出,巴西的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更為顯著。和印度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人口大國,佔全球人口比重分別為18.7%和17.8%,人口優勢最為顯著。除人口優勢外,和印度的某些能源與金屬礦產儲量也較為豐富,比如,和印度已探明煤儲量較高,分別佔全球總儲量的12.8%和6.8%,位居第3和第5。與和印度相比,巴西的自然資源稟賦較為顯著。巴西鐵礦石、鎳、鋁、錫、鈮礦等礦物儲量均在世界排名靠前,人均耕地面積(分別是和印度的5倍和3倍)、森林和和水資源也十分豐富。

、印度和巴西經濟發展路徑不同,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也有明顯差別。從經濟發展路徑來看,遵循的是「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常規經濟發展路徑;印度採用「跨工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率先發展服務業,巴西則在上世紀80年代工業化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提前開啟去工業化

、印度和巴西發展階段的不同,可從產業結構上略窺一斑。當前處於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過渡階段,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遠超過印度和巴西。印度於90年代開啟市場化改革,採用「跨工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IT、商務等知識與資本密集型的服務業,因而服務業高達53%,而工業發展較為薄弱。2015年,巴西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3%、服務業佔GDP比重72%,產業結構與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較為相似,但人均GDP卻遠低於發達國家。

資源稟賦與發展路徑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印、巴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當前經濟發展水平領先於印度與巴西。從GDP增速來看,近年來,和印度經濟增速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GDP為11萬億美元,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印度GDP為2.1萬億美元,是世界第7大經濟體。近年來巴西經濟增速有所回落,2015年一度降為負值(-3.8%),但仍是世界第9大經濟體。從人均GDP來看,巴西較和印度更為富有,曾經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人均GDP近年快速增長,而印度人均GDP仍然較低。儘管巴西人均GDP較高,但巴西貧富分化現象嚴重,普通民眾的福利水平並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巴西的經濟增長。

出口結構升級,印度與巴西出口仍偏低端

依託於優異的自然資源稟賦,巴西以農產品和資源品出口為主。依託於優異的氣候環境、土地和淡水資源,以及豐富的礦物資源,巴西是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主要優勢產品包括大豆、糖、咖啡等農產品和鐵礦石等資源品。此外,巴西具備一定的工業化基礎和較長的汽車製造歷史,是全球最主要的汽車消費國和生產國之一,其汽車出口份額也相對較高。但由於工業化進程過早結束,巴西機械與電機生產能力較弱,進口需求較大。

印度出口以寶石和貴金屬(鑽石、金銀飾等)以及礦物燃料(石油等)為主,車輛、機械和藥品出口佔比也相對較高。印度鑽石原礦並不豐富,但印度憑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自上世紀60年代大力發展鑽石加工業(切割、拋光等),並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鑽石加工中心之一,因此鑽石在印度進出口中都佔據重要地位。印度的能源貿易表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徵,即原油進口和成品油出口份額都較高。前者緣於印度國內原油資源相對匱乏,無法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因此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較高;後者緣於印度坐落著幾座世界級的煉油廠,生產高附加值成品油的能力極強,車用汽油、輕油和航空煤油等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優勢。

近年來,對外出口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製成品為主,傳統勞動密集型(紡織服裝)製成品份額有所下降。改革開放后,曾依託廉價勞動力優勢,以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製成品為主要出口產品。近年來,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貿易優化的邏輯持續演繹,主導產品已由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製成品。

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印度和巴西出口仍以初級產品和資源品為主,出口產品一度以勞動密集型製成品為主,但近年來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已逐漸成為主導產品。以2016年為例,出口的電機(26.3%)、機械(16.3%)、光學設備(3.2%)和車輛及其零附件(2.9%)占出口總額比重接近50%。由此可見,和印度、巴西出口結構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是由各國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共同決定的。

中、印貿易競爭加劇,服裝和低端機械較為顯著

、印度和巴西出口結構存在明顯差異的同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紡織服裝和中低端機械產品領域,使得中、印、巴這類產品出口存在明顯競爭。

和印度的紡織服裝等出口存在一定競爭

、印度和巴西的出口結構具備差異性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印度及巴西的前10大出口商品中有2類為重合商品,此外和印度還有3類產品重合,意味著、印度和巴西的產品出口結構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若使用出口產品結構相似度指數[2](ESI)進行衡量,可以發現與印度出口結構相似度較高(36%)、並且近年來趨於提升,而與巴西出口結構相似程度較低(19%)。和印度出口結構的高度相似,緣於兩國資源稟賦接近、主要利用廉價勞動力實現經濟增長所致。

與印度在服裝、紡織和鞋類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競爭較為激烈。

與印度資源稟賦較為相似,龐大的人口規模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曾是兩國的共同優勢,導致兩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分行業來看,中印兩國針織物、紡織物、帽類、地毯和非針織服裝等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相似度均在50%以上,意味著中印兩國在這些行業上的出口競爭程度較為激烈。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針織服裝等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佔有率趨勢性回落,而印度這類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有所提升,印證了中印兩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的激烈程度。

和巴西的出口競爭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和資源製成品上。由於資源稟賦差異較大,與巴西的整體出口結構相似程度較低,但在一些初級產品和資源製成品上存在一定的競爭性,比如軟木及其製品、橡膠及其製品等。此外,和巴西在雨傘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也較為相似;但巴西在這類產品的競爭力較弱,近年巴西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國際市場比重持續下降,對並不構成明顯的威脅。

印度中低端機械產品出口競爭力正逐步體現

近年來,中、印、巴的機械和車輛及其零附件等產品出口結構相似程度有所提升。機械和車輛及其零附件是、印度和巴西重要的出口產品,2016年佔三國出口份額均位列前10。對機械和車輛及零附件出口結構進一步細分可以發現,、印度和巴西的機械和車輛產品出口結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並且近年來相似程度趨於提升。分產品來看,和印度機械出口結構相似度由2009年的38.7%提升至2016年的44.2%,和巴西機械出口結構相似度由2009年的33.5%提升至2016年的38.4%;和印度車輛及零附件出口結構相似度由2009年的49.5%提升至2016年的56.5%。

近年來,印度機械和車輛及零附件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持續擴大,與產品競爭程度增強。2001年以來,和印度的機械和車輛及零附件產品出口市場份額均趨勢性擴張。儘管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遠高於印度,但已於2015年見頂、出現回落跡象,而印度份額上升趨勢仍然較強。考慮到和印度這兩類產品出口結構的高度相似性,兩國之間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

印度國際市場份額提升較快的機械產品的技術含量普遍較低,多為中低端機械產品。對機械和車輛產品進一步細分可以發現,印度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提升最快的主要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機械和車輛產品,而這類產品出口份額近年來明顯下降。比如,蒸汽鍋爐、鍋爐輔助設備、水輪機等技術含量較低的機械產品,以及含發動機的機動車底盤等車輛零附件產品。印度中低端機械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提升,或意味著印度這類產品出口競爭力正逐步增強。

中印出口競爭的加劇,緣於全球產業新一輪轉移

和印度的服裝及中低端機械出口的競爭加劇,緣於全球第四次產業遷移浪潮的不斷推進。隨著勞動力優勢的逐步消失,低端製造業正陸續外遷。印度憑藉較強的勞動力優勢,疊加印度國內政策和社會環境的持續改善,或將成為第四輪全球產業轉移中最受益國家之一。

產業轉型升級,經歷第四代全球產業遷移

要素稟賦結構變化,低端製造業向外遷移

20世紀80年代,憑藉「人口紅利」和廉價勞動力優勢,承接全球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從全球產業轉移的視角來看,勞動密集型的商品生產不斷從經濟發達、生產要素價格高的地區向欠發達、要素價格低廉的地區轉移。二戰以後,全球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全球產業轉移浪潮。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全球製造業中心從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逐步轉向日本和德國戰敗國,再從日本和德國轉向「亞洲四小龍」國家,再轉向東部沿海省份(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圈),推動成為「世界工廠」。

2010年前後,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和絕對規模先後見頂回落,「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10年,勞動年齡(15-59歲)人口佔比達到最高值70.1%,此後開始回落,而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佔比卻持續上升。2011年,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見頂至9.4億,此後逐年回落。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未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佔比將繼續下降。

伴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上漲速度遠超其他主要製造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步削弱。1995-2015年間,製造業每小時勞動力成本上漲10倍,同期印度每小時勞動力成本僅上漲1.4倍。與其他國家相比,勞動力成本絕對水平雖然較低,但增長速度遠超其他國家。其中,低端勞動力成本漲幅更是超過平均水平。比如,農民工自2011年起供給持續緊張,導致其絕對工資快速上漲、2009-2015年間累計增幅117%,增幅遠超同期城鎮就業人員平均水平。

勞動力優勢的逐步消失,驅使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和非洲等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地區大規模轉移。國際直接投資是產業轉移的重要體現之一[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儘管並不能等價地)反映產業轉移的規模。比如,近年來向泰國、越南和印尼等勞動力價格低廉國家的直接投資規模快速擴張,從2007年的2.9億美元迅速增至2015年的24.2億美元,增長近8倍。企業生產數據層面也可以對產業轉移進行印證,比如全球最大的鞋類代工廠之一的寶成集團[4]正將部分產能正陸續遷至越南和印尼,在國內產量份額持續回落。

製造業持續升級,製造業向高端化邁進

低端製造業外遷的同時,製造業結構正持續優化、向高端化邁進。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主要表現為製造業結構的優化。近年來,紡織、服裝、皮革和製鞋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以及能源消耗為主的黑色金屬冶鍊業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低於製造業平均水平;而電氣機械、計算機和儀器儀錶製造業等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超出製造業平均水平。此外,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持續抬升,由2013年的9.9%提升至2015年的11.8%。

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快速增長,有助於製造業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以及高新。近年來,研發(R&D)經費年均複合增速11.2%,佔GDP比重由0.7%持續上漲至2.1%。受益於研發投入規模的不斷擴大,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工藝創新活動頻繁,比如,儀器儀錶製造業、醫藥製造業、計算機製造業有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企業佔比分別為63%、58%和56%,均超出五成。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和頻繁的創新活動,有助於提升製造業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

總體來看,儘管要素稟賦變化使得勞動密集型等低端製造業優勢消失、大量流向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和地區,但頻繁的創新活動驅動製造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含量持續提升,使得製造業正在向高端化邁進,未來的競爭優勢將依託於先進知識和技術。

轉移條件成熟印度正成為全球產業承接大國

印度人口結構年輕,「人口紅利」潛力較大

與形成鮮明對比,印度人口結構十分年輕,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持續抬升,獲取「人口紅利」的潛力巨大。與相比,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十分年輕,仍然呈現漂亮的「金字塔」形狀,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將繼續上升。2010年後,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和絕對規模先後見頂回落,而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仍在持續抬升。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年輕的人口結構,意味著印度具備獲取「人口紅利」的潛質。

印度勞動力成本優勢十分顯著,對國際轉移產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要素稟賦差異引起的全球產業轉移,往往建立在轉出國和承接國要素價格差異較大的前提條件下。2010年,印度月平均工資僅為137美元,不到的1/3,是同期台灣的1/10,勞動力成本優勢十分顯著。然而,巴西勞動力成本接近的2倍,並不具備承接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因此,巴西承接的產業或多為市場追逐或資源追逐型產業。

決定「人口紅利」多寡的印度國內社會環境逐步改善,對全球產業的吸引力逐步提升。儘管年輕的人口結構意味著具備獲取「人口紅利」的潛力,但人口紅利能否轉化為勞動力,還取決於國內社會和政策環境,如人口受教育程度、勞動力質量等。由於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醫療水平較差、以及女性在經濟活動中參與程度低下等社會問題存在,印度勞動力質量並不算高。近年來,隨著印度經濟增長、以及政府對教育和醫療重視程度的提升,這些社會問題已經得到明顯改善,製造業的發展環境逐步好轉。

印度大力發展製造業,建設「世界製造中心」

近年來,印度政府加大對製造業支持力度,意在將印度打造為「世界製造中心。「跨工業化」的發展模式使得印度製造業發展水平落後,並導致基礎設施發展落後、低技能青年就業率低等問題。近年來,儘管印度政府先後頒布政策鼓勵製造業發展,但效果並不顯著。莫迪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印度製造」計劃(Make in India),將製造業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頒布國家政策,意在將印度打造為「世界製造中心」。具體措施包括簡化外商投資流程、降低外商投資門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工業技能培訓等。

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印度的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逐步增強。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表現為通信設施普及率較低,通信設施普及率較低等,一度嚴重製約了其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和政府重視程度提高,印度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比如,每百人中行動電話用戶數量和互聯用戶數量逐漸提升,通信設施普及率持續擴大。

印度承接全球產業,作為轉出國或從中受益

的低端製造業向印度遷移,對而言利大於弊。歷史上看,產業轉移有助於轉出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貿易結構優化,比如日本於上世紀60、70年代轉出低端製造業后,集中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為技術出口強國。從貿易視角來看,作為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大概率將從印度工業化進程中受益。

歷史上看,全球產業轉移對轉出國利大於弊

全球產業轉移,有助於轉出國產業結構升級

從歷史上看,日本和韓國等均通過轉出低端製造業,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以日本為例,日本承接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產業期間,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和機械、石化等高能耗行業先後得到快速增長。60、70年代后,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提升、高能耗產業導致的環境問題凸顯,日本先後將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和高能耗行業向周邊東南亞國家轉移,將電子工業、信息工業、航空、原子能等知識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制定為國家的主導產業,加速推進技術創新和資金支出。這一階段,日本率先研製出全集成電路話的大型高速電子計算機,並在家用電器領工藝技術上取得巨大突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從視角來看,低端製造業外遷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為產業結構升級騰出空間。低端製造業外遷,將釋放大量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使得這些要素能流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比如,從三產結構來看,2013年起,第二產業佔GDP比重自高位回落,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GDP的主要構成項;溫州作為東部地區的代表,當地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從2012年起就超出了工業。

全球產業轉移,利好轉出國貿易結構的優化

歷史上看,隨著日本低端製造業的陸續轉出、以及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日本出口產品結構得到優化、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提升。比如,纖維和棉製品出口占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世紀50年代的13.7%降至60年代末的3.9%,而機械和電子器械產品出口佔比由上世紀50年代的35.5%抬升至上世紀60年代的52.8%,出口結構明顯優化。此外,這一階段日本尖端技術產品競爭力快速提升,占國際市場份額由1975年的20%提升至1984年的32%,超過美、英和德國水平。

從視角來看,喪失比較優勢的低端產業轉出有利於貿易結構的繼續優化。近年來,隨著製造業向高端化邁進,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份額持續提升。比如,高新技術產品作為技術密集型產品的主要代表,占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17%迅速攀升至2009年的31%,此後保持相對平穩。從高新技術產品結構來看,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69%,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2004年起,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出口增速持續下滑,拖累高新技術出口。若不考慮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其他高新技術產品(電子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計算機集成技術和材料技術等前沿科技產品)出口佔比仍在快速提升。

產業承接有利於印度快速工業化,對出口形成支撐

印度經濟快速增長,對進口需求快速擴張

近年來,部分新興經濟體經濟高速增長,對進口需求也快速擴張。近年來,以東盟和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經濟高速增長,對產品需求快速增加,占出口份額比重也持續提升。2006-2015年間,印度(金磚國家)實際GDP增長107%,東盟國家實際GDP增長66%,遠超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增速;對金磚國家和歐盟出口份額分別由2006年的4.5%和7.4%提升至2016年的6.3%和12.6%。

金磚國家中,印度是出口的主要去向,占出口份額比重持續上升。金磚國家中,印度是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地。近年來,對印度出口份額持續提升,從2001年的0.7%提升至2016年的2.8%。從印度視角來看,是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佔印度進口總額的16%。因此,隨著印度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為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受益可能性較大。

產業承接利好印度快速工業化,對出口形成支撐

承接全球產業,有利於東道國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二戰以後的3輪大規模全球產業轉移,均帶動了產業承接國的快速崛起。比如,第一輪產業轉移中,日本承接美國等傳統發達國家的產業,迅速實現戰後的經濟復甦,並在30年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並邁入發達國家行列;第二輪產業轉移中,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承接全球製造業,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第三輪產業轉移中,東部地區承接全球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部分高耗能產業,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實現了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目前處於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轉型的階段。

承接全球產業,有助於後進國家快速實現資本和財富的積累,進口需求也將隨之擴張。全球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的快速擴張,其產生的就業促進效應、技術溢出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等將逐步體現,帶來當地資本和技術要素的快速積累。隨著資本和財富的逐漸積累,東道國的進口需求也會隨之擴張。比如,日本和香港在各自承接全球產業期間,進口規模均大幅擴張。

隨著產業承接步伐加速,印度製造業將得到快速增長,未來GDP增速或將維持在7%,對出口形成有效支撐。若印度經濟改革能夠順利推進,對全球產業轉出國的外資吸引力或持續增強,將吸引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轉移至印度國內;樂觀情境下,未來20年印度GDP增速將維持在7%以上。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將對出口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本文對、印度和巴西貿易結構和比較優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

1、、印度和巴西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不同,使得各國貿易結構兼具差異性和競爭性。貿易結構的差異性表現為:巴西與印度出口以初級產品和資源品為主,出口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競爭性主要存在於和印度之間,集中在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端機械產品領域。

2、近年來,和印度的勞動密集型及中低端機械產品出口競爭加劇,主要源於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浪潮的不斷推進。一方面,「人口紅利」和廉價勞動力優勢不斷消失,驅使低端製造業向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印度憑藉較強的廉價勞動力優勢、疊加印度國內政策和社會環境的持續改善,或將成為第四輪全球產業轉移中最受益國家之一。

3、印度承接全球產業的過程中,作為轉出國或將從中受益。歷史上看,產業轉移有助於轉出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貿易結構優化,比如日本上世紀60、70年代轉出低端製造業后,集中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為技術出口強國。從貿易視角來看,作為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有較大可能將從印度工業化進程中受益。

風險提示

1. 宏觀經濟或監管政策出現大幅調整;

2. 海外經濟政策層面出現黑天鵝事件。

【每周思考】分享經濟在宏觀層面有何意義?

【每周思考】英國大選落地,可以抄底英鎊了嗎?

評級說明

行業評級:報告發布日後的12個月內行業股票指數的漲跌幅度相對於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幅度為基準,投資建議的評級標準為:看好:相對表現優於市場;中性:相對表現與市場持平;看淡:相對表現弱於市場。

公司評級:報告發布日後的12個月內公司的漲跌幅度相對於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幅度為基準,投資建議的評級標準為:買入:相對於大盤漲幅大於10%;增持:相對於大盤漲幅在5%~10%;中性:相對於大盤漲幅在-5%~5%之間;減持:相對於大盤漲幅小於-5%;無投資評級:由於我們無法獲取必要的資料,或者公司面臨無法預見結果的重大不確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的投資評級。

重要聲明

長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編號:10060000。本報告的作者是基於獨立、客觀、公正和審慎的原則製作本研究報告。本報告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包含信息和建議不發生任何變更。本公司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包含作者對證券價格漲跌或市場走勢的確定性判斷。報告中的信息或意見並不構成所述證券的買賣出價或征價,投資者據此做出的任何投資決策與本公司和作者無關。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本公司於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的價格、價值及投資收入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不應作為日後的表現依據;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本公司不保證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態。同時,本公司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範圍內,與本報告中所評價或推薦的證券不存在法律法規要求披露或採取限制、靜默措施的利益衝突。本報告版權僅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布。如引用須註明出處為長江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刊載或者轉發本證券研究報告或者摘要的,應當註明本報告的發布人和發布日期,提示使用證券研究報告的風險。未經授權刊載或者轉發本報告的,本公司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免責聲明

本公眾平台不是長江證券研究所官方訂閱平台。相關觀點或信息請以「長江研究」公眾平台為準。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公眾平台信息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任何人不應單獨依靠本公眾平台中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獨立的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報告

❷ 關注我們的最新觀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