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觀點丨中國式相親鄙視鏈才不是什麼「人之常情」

「自由戀愛」的努力已經失敗,「對那些幫自己孩子徵婚的老年人來說,這更是一種雙重的失敗。他們的子女是孤獨的,而他們更為孤獨。」

近段時間,一條由媒體總結出的「式相親鄙視鏈」備受爭議。

按照鳳凰周刊等媒體的描述,在北京的各大公園,最熱鬧的角落是在相親,父母拿著孩子資料談條件——「沒有北京戶口?免談!」「沒有房子?拜拜!」「如果是本地人,輕度殘疾也可以,但絕不能屬羊!」公園相親由來已久,只不過今年尤受關注。

▲公園相親。圖:視覺。

回顧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影視作品,可能會看到一種轉變:所謂階層內的「門當戶對」婚配越來越佔據銀屏的主導地位。更早的電影有富老闆與底層女的相親,近年的電影越來越來注重表現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輕人,他們性格迥異,價值觀迥異,順理成章地「物以類聚」。

▲《楊德財徵婚》(2005)中的地產大亨與打工女孩相親。

▲《Hello!樹先生》(2011)中的底層邊緣人物相親。

▲在《歡樂頌》(2017)中,階層背景影響著人物性格及其婚戀結局。

是電影更加寫實,還是階層的一種現實映襯?

本文從婚姻的角色演變談起,在作者看來,婚姻自主權已在現實階層困境中下墜。參加相親,同時就意味著「自由戀愛」的努力已經失敗,「對那些幫自己孩子徵婚的老年人來說,這更是一種雙重的失敗。他們的子女是孤獨的,而他們更為孤獨。」

相親

從傳統到21世紀的社交難題

在傳統社會,相親是進入婚姻最普遍的手段。在男權社會,女性很少有機會進入社交場合。相親就成為女方家庭用來挑選男性的一種手段,女方掌握主動,但這種主動轉瞬即逝,一旦雙方結婚,女性就成為被壓制的一方。生育子女,操持家務,即使在最開明的家庭,女性的地位,也不過是「相夫教子」。

相親的核心當然是門當戶對,媒人的主要功能就是評估雙方家庭的地位、實力。即便在當下,有中間人要撮合一對男女的時候,也會向他們講述對方的學歷、收入、房產,這種媒人的功能並未改變。最極端的相親是「指腹為婚」,兩家孩子都還沒出生,在完全不在場甚至生命的存在都還沒有保證的情況下,就被父母指定為夫妻。「指腹為婚」的前提是,兩家不但足夠了解,在利益上也已結成了同盟。

不管是相親還是指腹為婚,都和最後婚姻是否幸福關係不大。16歲男女雙方第一次見面,有時候甚至都無法交流,但這也有可能讓雙方在結婚時充滿新鮮感。我有一位家庭幸福的叔叔,曾這樣形容自己和阿姨的幸福婚姻:「我們是先結婚後戀愛,所以更幸福」。這種說法,其實已經包含一種現代觀念。在傳統社會,所謂婚姻幸福(滿意度),其實是與愛無關的。人們可能更傾向於從功能的角度來評價婚姻的美滿與否:是否健康,是否生了幾個兒子。所謂多子多福,才是核心價值觀。

現代婚姻的核心,是「婚姻自主權」,這是個人意識覺醒的結果。結婚不再是父母說了算,而是自己說了算,幸福還是不幸,一切責任都由個人承擔。婚姻自由的本質就是婚姻自主,這是現代世界觀念體系的一部分。從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開始,猛烈地推動這種婚姻自主的觀念,它成為眾多文學作品的主題。

人們開始賦予愛情在婚姻中的核心地位,到了21世紀,這已經是一種共同意識。大眾文化的普及,讓國小生都知道了愛情的美好。但是,要獲得愛情,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90年代以來,經濟高速發展,市場經濟成為主流,大多人都成為生產線上的一個螺絲釘:在整個人生中,人們仍然沒有獲得自主權,那要獲得婚姻的自主權,又談何容易呢?

最大的難題是,一個人為了生存而鬥爭,已經佔據了大部分時間。工作忙碌,影視和遊戲又佔據人一部分時間,他(她)很難再有時間去結交現實中的異性。一個后工業時代的青年,與傳統社會的精英相比,用於沉思愛情的時間,其實大為減少。

微信的誕生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社交,你可以隨意向一個異性發出聊天表情,但是在電子社交時代,人的孤獨感非但沒有減少,而是大為增加了,甚至有不少人產生了對面對面社交的恐懼。在這種情況下,相親再度流行起來,也就非常自然。

階層固化與固化階層

一種相親恐慌

並非巧合,在相親復興的時候,人們也開始廣泛討論階層固化的問題。

過去20年,經濟的進步催生了一個數量相當龐大的「城市中產階層」,這個階層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在大中城市擁有房產。「固定資產」,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象徵資本,是一種身份的確證。但是,隨著大城市房價的高企,那些還沒有買房的青年,想通過自己努力,加入到這個「有房階層」越來越難。尤其是京滬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一個外地大學畢業生,靠自己努力買房的可能性已經基本為零。

這就是「階層固化」的一個標誌。在收入和生活方式上,每個人都有提升的空間,但是要買房卻很難了。婚姻,成為進入「有房階層」的一個通道。那些反映80年代愛情的影視作品,經常出現兩個人把被褥搬到一起就結婚的鏡頭,這是由當時的「福利分房」決定的,哪怕只是暫住宿舍,結婚後也可以等待福利的降臨。

至少在10年前,上海的家長,更願意把女兒嫁給有房的男子。在2005年的時候,普通人要買房,已經開始變得困難了。現在,在大城市,擁有房產就能讓一個人在婚姻市場中佔據主動,而雙方都擁有房產,無疑將大大有利於保持和提升家庭的階層地位。

因此,我們也就能夠理解那些在公園裡幫孩子徵婚的老人,他們列出自己的條件:戶口、房產,孩子的收入,這些都是數據化的實力,也是一個階層的介紹信。他們對結婚對象的要求,也是基於同樣的考慮。北京的老人,更願意標榜戶口的價值,因為戶口和房產一樣,都是象徵階層身份的硬通貨。

有些極端的老人,甚至提出「如果對方有北京戶口,身體殘疾也可以」,這樣的徵婚要求總讓人覺得辛酸而荒誕。這種對「硬通貨」的強調,其實是一種固化自己階層的頑固努力。當然,殘酷的現實是,他們的階層地位已經在下滑了。

即使像傳說的那樣,一個北京戶口價值50萬,在房價面前也不值一提。能夠買得起房的「新北京」,讓那些僅僅依靠戶口的「老北京」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和恐慌,他們正在捍衛的,其實也正是他們正在失去的。

幫子女相親的父母

雙重孤獨

對年輕人而言,相親其實是一個自我確證的旅程。

你對自我的評價,將受到一個客體的檢驗。你可能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是才華、性格,而對方則更看重財產、長相。「自我意識」這一現代社會的核心觀念,在婚姻市場中受到了最直接的檢驗。

對步入相親場景的年輕人來說,他面臨著失去主體性的可能。在傳統社會,父權壓制著自我,而如今,對個人意識進行壓制的則是資本或者財產。《岡仁波齊》的主題曲中,朴樹高唱「尋找真正的我」,但是,在相親的時候,你必須展示的,是一個「更適合結婚的我」。

相親毫無疑問是一種社交難題,你參加相親,同時就意味著「自由戀愛」的努力已經失敗。對那些幫自己孩子徵婚的老年人來說,這更是一種雙重的失敗。每天去相親角的老人,以孩子的婚事為自己生活的核心,基本上已經喪失了自我,他成為子女困難的一個延伸。

據說,那些常去相親角的老人,為孩子徵婚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每一天的戲劇。他們在其中體會著自豪和失落。他們的子女是孤獨的,而他們則更為孤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