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重大發現!消失的南紀門在這裡

下半城的大地名,除了「望龍門」,所有的「門」都對應著一個真實存在過的城門,那「南紀門」在哪裡?

4月8日,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的史地發燒友,在「踏訪重慶古城門」的活動中,根據古地圖記載的方位,找到了疑似南紀門的拱門,在重慶民間史地愛好者中引起轟動。

專家確認這就是失蹤的南紀門

昨日,重慶市文遺院副院長、著名考古學者袁東山來到該處,認為這就是「南紀門」!

失蹤的南紀門

「南紀」一說,典出於《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城門在重慶古城南邊靠西。瓮城門西向,門額上書「南紀門」,正門朝南,上書「南屏擁翠」——隔江南望,對岸南山黛色連天如青翠屏風,擁圍城郭。

現存史料對南紀門的記載是:1927年重慶市整治城內交通,準備擴城的時候,因修建馬路而拆毀。

這一說法,並未說清是拆除了南紀門正門還是瓮城門——因軍事防禦的考慮,重慶九個開門中,七個有瓮城。

在人和門、太平門這一閉一開兩座城門近年被重新發現后,這座城市還有沒有其他存世的城門,在重慶史地愛好者心中,一直是「哥德巴赫猜想」。

袁東山今年在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百家講壇講了重慶建城史后,群里組建了巡城分隊,按照古地圖,對重慶老城門和城牆進行踏訪梳理。

南紀門瓮城及瓮城門示意圖 張洵繪製

發現南紀門?

按照1891年劉子如所繪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地理群群友確認了南紀門瓮城是「外瓮」,位置在南區路石板坡公車站下方附近。

4月8日,群友們在公路下方沿著斷斷續續的城牆尋找,翻過一個拐角,忽然在立交橋基樁下,找到了一個門洞。

幾位愛好者根據經驗,排除了這是防空洞的可能,並確定這是非常典型的城門形態,由於人跡罕至,露出地面的部分保存相對完好!

群友們興奮得發朋友圈,整個重慶史地愛好者圈對此也高度亢奮。

市文遺院副院長袁東山是巴縣衙署和釣魚城考古發掘負責人,深諳重慶城防之道。9日,他冒雨趕往現場,當場確定,這就是南紀門!

袁東山說,此門位置就是南紀門瓮城門所在,朝向長江,城門大小和券拱形態是典型的重慶古城門,石料和勾縫劑可以追溯到明清,旁邊的城牆和瓮城牆走向方位清晰完整,足以斷定這就是「失蹤的南紀門」!券拱上方被建築破壞,以前應有「南紀門」三個字!

「重大發現!」袁東山表示,稍微向下開挖,南紀門整體就會大白於天下!

重慶城又多了一個存世的城門!

專家初步確認 它就是南紀門瓮城門

4月8日,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稱,在「踏訪重慶城門」活動中找到了南紀門瓮城門。但要確認它就是南紀門瓮城門,需要證據支撐。

參與此次南紀門瓮城門確認的專家,除了著名考古學者袁東山,還有來自市地理信息中心的歷史地理專家張海鵬,他帶來了該中心近年來對城門進行精確空間復原得出的成果。

昨日上午,兩位專家和幾位愛好者一起,運用考古學和古地圖研究與復原的成果,基本確定了愛好者們此次發現的城門就是南紀門的瓮城門,也就是外城門。

這意味著,重慶老城繼通遠門、東水門、太平門(三座開門)和人和門(一座閉門)外,第五座城門重現天日,這對重慶城市歷史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意義重大。

張海鵬與地理群群友沛然丈量瓮城牆高度

各方確認,這就是南紀門

不久前,重慶大學的許薌斌老師,打電話給袁東山,說自己在南區路石板坡公車站下方一帶發現了一處疑似城門的門洞,邀請他去進一步考察。沒想到時隔不久,「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的愛好者們也發現了它,並經過分析初判這極有可能就是「失蹤」已久的南紀門。

袁東山說,「這一弧一券的建築形制,還有門洞的寬度,應該在五米左右,完全就是一個城門的建制規格。再看門洞的券石和上方及左右兩側的城牆,從砌築的方式和風化的程度看,應該是民國前的老東西。這應該就是清代的南紀門,準確地說是南紀門的瓮城門。」

在很多文獻,包括重慶市文史館老館長、著名文史專家彭伯通所著的《古城重慶》中,都提到南紀門的瓮門西向,至於具體是正西還是偏西,則沒有進一步說明。為了確定城門的準確朝向,張海鵬在現場進行了定位,測出城門和右側城牆的朝向在西偏南20度左右,城門左側城牆則與城門形成約130度的夾角,朝向為西偏北。這與史料文獻中「西向」的說法吻合。

昨日,袁東山指著長江來水的方向,進一步解釋道,「古人重視風水,風水上又有形勢和理氣兩種,南紀門瓮城門朝向雖然不是絕對的正西,但卻正對著遠處長江來水的方向,長江之水自西而來,所以文獻上所說的『向西』,其實就是面向長江水來的方向,絲毫不差。」

張海鵬也對復原后南紀門瓮城門的空間位置與現存城門位置進行了詳細對比,結果顯示此處城門的確應該是南紀門瓮城門。

至此,經過考古學和歷史地理學、地圖學等多方面論證,愛好者們此次發現的門洞,確系清代南紀門瓮城門(外城門)無疑。而南紀門的正門及內城門,則已在1927年拆毀。

4月8日,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群友發現「南紀門」后激動合影。

保存非常完整,十分難得

此次發現的南紀門瓮城門,除了城門拱券上方所刻的「南紀門」三個大字已不在外,其餘部分基本保存完好。

袁東山介紹,該城門為一弧一券,目前露出地面的為頂部,高約1.5米,而其餘大部分都已被埋在地下。頂部拱券露出地面的有11個,根據埋入地下部分的角度估算,實際應為13-15個。整個城門的高度應在3米以上。如果不出意外,繼續往下深挖,整個城門就可重現天日。

經過張海鵬和幾位愛好者的測量,在城門兩側,目前南紀門瓮城城牆保存完整的長度有35米左右,其中最完整的一段,在距離城門以西約15米處,城牆連綿長度24米左右,露出地面的高度達到4.6米,保存非常完好。這應是重慶老城現存最完整的瓮城城牆。

瓮城是設置在城門外的小城,又稱月城,而瓮在古代指的是內部空間大的陶器。《武經總要·守城》有云:「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也就是說,瓮城的特點之一就是側開門,即外城門不能和內城門相對,為的是方便從城牆與瓮城上的雙向防禦。《重慶府治全圖》等重慶古地圖上各城門瓮城內外兩門都體現了這種不對位的特點,像南紀門的瓮城門就朝西,而正門則朝南。

進一步細究,當年重慶古城九座開門中,除了東水門、金紫門外,其餘朝天門、太平門、儲奇門、南紀門、通遠門、臨江門、千廝門均有瓮城,也就是說這七座城門其實都是兩道城門,即瓮城城門和正門。南紀門瓮城門門楣書「南紀門」三個大字,正門門楣上則書「南屏擁翠」。

歷史上的南紀門:長江東流第一門

民國以前,南紀門是長江上游來重慶城途經的第一道城門,因而該碼頭水運業務十分繁忙、熱鬧,城門與碼頭之間為南紀門正街,則是為數不多在城門外的正街之一。彼時的南紀門外,曾是水運木材、牲畜等貨物的集散地,碼頭靠西是屠宰業集中的川道拐街。

《商貿渝中》一書中,就記載了當時南紀門外的幾個專用碼頭。

糞碼頭:設在南紀門正街河邊,限運送肥料船使用。老重慶沒有下水道系統,全靠掏糞工上門代勞。有意思的是,掏糞工有時還要倒付錢給僱主,因為莊稼需要施肥,而那時尚無化肥,因此糞便也奇貨可居,於是就有地頭蛇充當糞霸。

茄子碼頭:鄰近糞碼頭,限蔬菜船停靠。1929年重慶建市,居民日益增多,蔬菜需求突出。

到1926年,川軍33師師長潘文華兼任重慶商埠督辦公署督辦,為籌備建市,擴建市區,提議擴充市政,修建碼頭,擴大碼頭港區作業範圍。先後將朝天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南紀門、千廝門等城門城牆全部拆除,改造自然岸坡,修建碼頭梯道,整治規範碼頭,使各地船幫按運輸的不同物資,停靠相對固定的水域碼頭。經改造規範后,南紀門成為蔬菜、牲畜的集散碼頭。所以在《重慶十七門》和《重慶市景》兩首歌中,就有「南紀門,瓜菜果,碼銀堆金」和「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的說法,說明了南紀門與重慶人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

重慶的城門

重慶母城三面環水,明朝洪武年間,重慶守將戴鼎成為集重慶城門之大成者。史料記載,當年戴鼎經風水勘測,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確定方位,以「九宮八卦之象」確定數量,完成了「開九門閉八門」十七座城門的最終布局與修建。

重慶十七座老城門中,朝天、翠微、東水、太安、太平、人和、儲奇、金紫、鳳凰、南紀十座門濱長江,金湯、通遠、定遠三座門連陸,臨江、洪崖、千廝、西水四座濱嘉陵江。

民謠《重慶歌》記錄城門的功能是這樣分佈的: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開)。 翠微門,挂彩緞,五色鮮明(閉)。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開)。 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閉)。

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開)。 太安門,太平倉,積穀利民(閉)。

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開)。 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閉)。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開)。 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閉)。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開)。 金紫門,恰對著,鎮台衙門(開)。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准(開)。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閉)。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閉)。 福興門,溜跑馬,快如騰雲(閉)。

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開)。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