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國商業航天向產業化發力

近年來,航天事業逐漸從傳統的服務國防、探索太空,轉變為服務人類、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熱點。快舟十一號計劃於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飛,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落戶武漢……商業航天蓬勃發展,吸引了來自社會資本、產業、技術等各方面優勢力量源源不斷地匯入

從2015年發射第一顆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到今年初「快舟一號甲」火箭「一箭三星」純商業發射成功。近年來,商業航天蓬勃發展。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將超過1.7萬億元規模,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頻互聯網等將達8000億元。

日前,第三屆(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舉行。與會專家紛紛就商業航天項目合作與技術發展態勢等開展研討,攜手助力商業航天產業再上新台階。

社會資本多元運作

今年初,完全按照市場方式運作、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的「快舟一號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軌道,標誌著在商業航天領域邁出嶄新步伐。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由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的快舟十一號中型固體運載火箭,計劃於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飛,快舟家族將再添一員得力幹將。

「快舟十一號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能夠進一步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航天科工四院火箭公司副總經理查雄權說,除了在火箭產品研發上注意成本控制外,快舟十一號還將採用機動發射和新型測控等方式減少費用,簡化衛星與火箭之間的測試環節和過程,並搭載多元商務手段,通過買保險,降低火箭發射失利后的成本,使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性價比得到了綜合提升。

「快舟」系列火箭的騰飛,催生了商業航天產業精準落地。今年4月份,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開建,吸引了來自社會資本、產業、技術等各方面優勢力量源源不斷地匯入。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率先入駐,一期總投資約17億元,建設運載火箭總裝總調中心;計劃於2018年建成投產,將形成年產20發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及試驗能力,預計今後兩年內,每年可實現產值15億元。

「發展商業航天,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三方積極性。」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表示,由航天科工、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武漢市政府投資平台及其他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長江航天產業基金,將主要圍繞產業基地內的商業航天、軍民融合、雙創等領域開展投資,首期募集資金25.8億元已經到位。

預計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工為代表的近150家企業將入駐園區,實現年產值300億元。這些領域的優勢企業將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里大有作為。

「互聯網+」創新思路

「跨界」「融合」「互聯」「共享」——在「互聯網+」時代,航天發射、衛星應用等領域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正在重新建立。

由於沙漠、山脈和海洋等環境因素,全世界一半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信息匱乏限制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為此,航天科工提出建設「虹雲工程」,以天基互聯網接入為主要目標,基於低軌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統,與現有通信系統相輔相成,為「互聯網+」戰略實施和產業化發展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以『虹雲工程』為代表構建的天基互聯網,將是具有廣闊前景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支撐平台,有助於培育『互聯網+』航天新興產業。」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虹雲工程總設計師向開恆告訴記者,該工程是首次提出建立基於小衛星的低軌寬頻互聯網接入系統。小衛星、低軌和寬頻的組合設置,完全契合商業發展需求。

按照規劃,「虹雲工程」被分解為「1+4+156」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計劃在2018年前,發射第一顆技術驗證星,實現單星關鍵技術驗證;第二步,到「十三五」末發射4顆業務試驗星,組建一個小星座,讓用戶初步體驗;第三步,到2022年實現全部156顆衛星組網運行,完成業務星座構建。

「未來5年至10年,通信衛星應該是商業航天的發展熱點,也是最有可能出現大範圍應用的領域。」向開恆透露,已有不少民營企業陸續和「虹雲工程」建立合作關係,「我們的操作會靈活很多,不僅可以為用戶提供技術支持,甚至將共享一些專利」。

打破信息壁壘,開放與共享的紅利正在向更多企業釋放。在航天科工打造的首個工業互聯網雲平台INDICS上,開闢出一片商業航天專區,面向全社會募集合作夥伴,集聚商業航天要素資源。如今,該專區里發布的協作配套需求涉及金額超過2億元,交易額逾3000萬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商業航天發展的無限潛能正被逐步挖掘。

商業航天漸入佳境

當前,世界航天版圖不斷擴張。據統計,專門設有航天項目預算的國家已超過60個;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已誕生逾140家由天使或風險投資支持的新興航天企業。過去5年間,平均每年就有約17家航天公司「破殼」而出。

與此同時,全球航天產業投資持續增長。「雖然目前產值僅佔全球GDP的0.44%,但增速較快,且能帶動全球GDP增加和技術發展,航天領域商機湧現。」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介紹,在國內,除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傳統航天單位外,已有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民營公司涉足衛星製造、運營以及運載火箭研製等方面,航天產業的熱度將只增不減。

在孫為鋼看來,「由於科學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高速發展、普及,使得進入航天產業的門檻降低,航天事業已經從傳統的服務國防、探索太空,轉變為服務人類、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熱點」。

可以預見,未來商業航天將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堅實力量,也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和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同開發國際市場,在航天製造裝備、地面應用產業、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和共享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合作,開展航天產業園和信息港項目,將加快提升的空間信息產業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田玉龍說。

據介紹,國防科工局正組織起草關於加快商業航天發展的指導意見,會同國家軍地有關部門優先制定商業航天市場的准入標準、衛星數據資源共享、地面設施共用、商業衛星PPP模式,加強發射許可管理,強化宇航產品安全監管,鼓勵多種市場主體參與商業航天,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方向遵循相關政策,避免商業航天發展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投資、產能過剩,推動商業航天健康有序發展。(記者 郭靜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