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亂倫如此令人嫌惡|大象公會

動物為什麼也排斥近親交配?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亂倫禁忌,是文化的產物,還是基因的作用?

文|余昊

直到 20 世紀 60 至 70 年代,人們仍然認為,動物界普遍存在亂倫行為,包括靈長類動物。如著名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就認為,猿類都是「不加區別的與其近親交配」。

這種說法看似十分合理:動物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在原始慾望的驅使下,勢必難免向窩邊草下手。

當時流行的理論還認為,人類對近親的慾望和動物無異,只是因為文化上的亂倫禁忌,才沒有系統性的亂倫行為。

不過,今天人們已經知道,這些看法都是錯的。

總有辦法不亂倫

1958 年和 1961 年,日本靈長類學家伊谷純一郎和今西錦司分別考察獼猴,沒有發現任何一個母子近親交配的案例。大量對靈長類動物的考察也發現,它們都系統地規避了母系親屬之後。在某些亂交的靈長類動物中,則有零星的父系親屬的案例。

今西錦司(1902-1992,左)和伊谷純一郎(1926-2001,右)

在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中,亂倫規避的證據同樣堅實。

其他動物似乎也都不會打近親的主意,除了魚類及其他低等動物沒有家庭和持久親屬關係、因此不存在亂倫問題外,其他後代數量有限、親代投資必不可少的動物均有特殊機制,以規避近親交配行為。

第一種規避亂倫的機制,就是性別偏向性擴散(sex-biased dispersal),雄性或雌性的個體在性成熟時離開群體,去其他群體尋求交配的機會。

在靈長類動物中,這幾乎是普遍規則,狒狒、獼猴、卷尾猴等是雄性離開群體,黑猩猩、蜘蛛猴、倭黑猩猩等則是雌性離開群體。如果是雄性在性成熟時離開群體,母子亂倫和兄弟姐妹亂倫都會極少發生。

第二種機制的核心,是很多動物都擁有的「親緣識別系統」,通過相似的外表或特別的氣味來分辨近親,以避免與其交配。

通過氣味識別親緣的物種中,與體味有關的基因既有高遺傳性又高度多元,因此個體體味既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近親之間又有很高的相似度,動物便能有效辨別近親,規避近親交配。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通過信息素來進行親緣識別的

第三種機制與著名的韋斯特馬克效應相關:從小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長大以後彼此之間會缺乏性吸引力。在該效應影響下,人將幼年期共同生活的其他個體等同於近親,對其缺乏性慾。這種等同自然有所誤差,但確能規避大部分近親交配。

這種假說,原本是討論人類行為,但該效應在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中大量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靈長類動物中,規避近親交配行為的機制主要是第一種「性別偏向性擴散」和第三種「韋斯特馬克效應」

靈長類之所以能規避母系親屬亂倫、而還有零星的父系親屬亂倫,正是因為韋斯特馬克效應的特點——所有靈長類的母子關係都親密持久,韋斯特馬克效應得以發揮作用;在單偶制的狨猴和多偶制的大猩猩族群中,父女關係同樣親密持久,父女亂倫也被規避;在其他非配偶結合的靈長類中,子女甚至不知道父親是誰,韋斯特馬克效應難以發揮作用,出現一些父女亂倫便難以避免了。

這一效應在人類中的存在,同樣證據確鑿。

如美國人類學家阿瑟·沃爾夫,利用台灣日據時期的精確資料,追蹤研究日據時期的兩萬多台灣童養媳婚姻超過 40 年,結果完全證實了韋斯特馬克效應的存在:與普通婚姻相比,幼年就被收養的童養媳婚姻生育率更低,離婚率更高,婚外戀的比例也更高,並且女孩被收養的年齡越小韋斯特馬克效應就越強烈。

橫軸為女孩被收養的年齡,縱軸為生育率與離婚率之比

約瑟夫·謝弗則考察了以色列的烏托邦社區——基布茲社區,這種社區內兒童從出生起就按照年齡而非血緣關係分開,在不同的群體中生活。他發現,從小共同生活的兒童,在長大后竟然沒有產生一起異性戀愛關係和婚姻。韋斯特馬克效應又一次得到了證實。

其他實證研究也提供了間接證據,說明韋斯特馬克效應是人類規避亂倫行為的主要生理機制,亂倫禁忌並非純粹的文化建構,而是有其生理基礎。

人類和動物為什麼要以如此多的機制規避近親交配?

自然選擇反對亂倫

對亂倫的系統性規避,是自然選擇固化的結果。

亂倫的危害非常明確。近親亂倫會導致所謂的「近交退化」,因為近親之間的基因型相似度較高,易導致有害的隱性基因出現純合,影響動物的適應度。

事實上,有性生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種群內產生更多的遺傳變異,以抵禦各種寄生生物和病原體的侵襲。近親相交顯然與此相悖。

如人類培育的所謂「純種狗」「純種馬」的,育種者早已發現,近交會導致後代的生育率降低、壽命縮短、遺傳病高發、先天缺陷高發等等。

查理士王小獵犬患有脊髓空洞症,頭蓋骨過小裝不下大腦導致神經性的損傷,接觸其頭皮接觸就會引起強烈的痛苦;牛頭犬的怪異形狀,致使他們無法自然交配生產;拳師犬患有心臟病、高發性癌症、腦瘤,極容易癲癇等等。

圖左是 100 年前的牛頭犬頭骨,圖右是現代的牛頭犬頭骨

由於亂倫禁忌,很難觀察到人類的近交退化現象。直到 20 世紀中葉,社會科學界仍然認為,近交未必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從 50 年代起,近交的危險性在研究中逐漸得到確證:叔侄婚姻、父母-子女通婚和兄弟姐妹通婚產生的後代,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的幾率相對普通孩子都會顯著上升。2015 年《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一級表親通婚的後代身高平均會下降 1.2 厘米,智商平均下降 4.5 點左右,其患遺傳疾病的風險也會上升 1.5 至 2 倍。

最著名的歷史案例,是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

出於政治目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近親通婚現象非常嚴重,近交退化帶來的種種惡果,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身上達到頂峰,最終導致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結束。

卡洛斯二世患有多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可能包括聯合性垂體激素缺乏症和遠端腎小管酸中毒,同時還有智障、癲癇、性無能、跛足,還是哈布斯堡的家族症下顎前凸(Mandibular prognathism,俗稱哈布斯堡下巴)中最嚴重的,過於巨大的下顎使他難以咀嚼,38 歲即無後而終。

哈布斯堡下巴,上右一是卡洛斯二世

不過,既然人類對亂倫的規避有生理基礎,為什麼還會有亂倫行為出現?

這是因為,人類不同於動物,雖然處處受到進化史造就的種種無意識生理-心理模塊的制約,但是有以達成長期目標為目的的理性抉擇能力。

人類行為受到千百年來積累的文化制度的影響,各種觀念的感染性也極強,足以突破基因的制約。如擁有「懼酒基因」的人,由於乙醇代謝機制喝酒會臉紅頭痛噁心,無疑有規避飲酒的生理機制,但很多人出於社交的需要仍然豪飲。

更不用提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忍受著高原反應來到西藏甚至登上珠峰,還有許多人堅持喝苦得難以下咽的中藥葯湯。

亂倫行為是怎樣克服基因影響的?最常見的往往是在王室成員中。

比利時社會學家皮埃爾·范登伯格分析了歷史上的王室亂倫行為,發現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之間的聯姻最多見。尤其是第一順位繼承人與其他高順位繼承人之間的聯姻,有助於結成政治聯盟,提高雙方在王室中的政治地位和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同時能保護皇家的財富不會落入他人之手。

斯坦福大學古典學教授沃爾特·希多則認為,亂倫是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的特權,以顯示只有他們與天神才能觸犯這一人世間的禁忌。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是兄妹亂倫的後代,他有先天性足畸形和錯頜畸形,19 歲即夭折

另一方面,現實中的很多亂倫案例往往存在特殊的環境,導致韋斯特馬克效應未能發生作用。

在上述王室中,由於國王常常妻妾成群,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往往由其各自的母親撫養長大,缺乏從小共同生活的經歷,韋斯特馬克效應並不會發生作用。

即使是同母的兄弟姐妹,在王室和貴族中通常也是由不同的乳母撫養長大的,韋斯特馬克效應相應也要弱得多。

不過,既然人類已經有了規避亂倫行為的生理機制,為何還會發展出亂倫禁忌這一文化機制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這是因為,倫理本來就不是由人理性設計的,而是一種自發秩序,起源於具有生理-心理基礎的種種道德直覺,但與習俗、法律一樣,最終是協調博弈的產物。

韋斯特馬克效應等生理-心理機制是亂倫禁忌的出發點,是普遍的「人性」;在此基礎之上,人們在不同的物理環境、社會制度和文化傳承之下,經過協調博弈演化出不同版本但核心一致的亂倫禁忌。

人類學家早已注意到,亂倫禁忌雖然很可能是從亂倫規避的生理機制上發展起來的,但其規範的對象可能已遠遠超出了近親的範疇。只有人類不但排斥血親亂倫,而且禁忌與沒有血緣關係的姻親發生性行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