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博物館里的文明啟示

汪永晨

我們此次登上南極長城站,是從智利出發的。智利,這個狹長的南美國家,過去對我來說一直是充滿了好奇。

智利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

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在發達國家普遍承認。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每到一地,在博物館里徜徉,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2017年1月22日,我們此行在智利的最後一天,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麥哲倫博物館里,看得我們久久,久久不想離去。那些展品引領著我們走向另一種文明,另一段歷史,另一類文化,豈是豐富兩個字所能概括得了!

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國家博物館,麥哲倫博物館,同行對考古學,人類學頗有研究的汪大哥對智利的原住民更是有著極大的興趣。

和我們一起的還有從小就隨父母到智利的關偉龍。小夥子雖然才高中剛畢業,可說起南美,智利的土著原住民,也是一口的專業數語。

博物館里當年的人與人

博物館里的一對

博物館里的手腿相連

博物館里的出土文物

關於南美,智利的少數民族,關偉龍寫過這樣一段文章:馬普切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只可惜沒有留下可解讀的文字記錄。沒人知道他們的祖先來自何方,但他們有著與許多北半球文明類似的古老傳說和信仰。

馬普切人的族名意為「土人」,傳說一位女神用土創造了他們,所以直至今日他們還有造土偶求子的習俗,同樣也有著「寸土不讓」的領土意識。

馬普切人還有和類似的「太極圖騰」,不過他們的「太極」是一條黑蛇和一條白蛇,傳說只有兩條蛇在天國不打架了(陰陽平衡了),天下就太平了。

馬普切王國是美洲大陸眾多土著中唯一沒有被歐洲殖民者滅國的。西班牙殖民者早在十六世紀中期就已經入侵智利和阿根廷,但馬普切人持續抵抗三百年,連西班牙國王都感嘆馬普切人的戰鬥能力。

歐洲人曾稱馬普切人為巴塔哥尼亞人,意為「大腳的人」。十九世紀末,馬普切西部領土淪為德國租界,隨後劃歸(賣給)智利,而東部領土最終和阿根廷統一,成為阿根廷的一個自治州。

博物館里的記錄

博物館里形象

博物館里的藝術

博物館里的牆

博物館里的陶器

博物館里的臉

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紀處於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

渡階段。其中,北部的烏魯人、孔薩人和中部的阿勞坎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漁業,有的已能製造銅器和金銀器;南部的奧納人、雅甘人等靠漁獵為生。

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秘魯以後,派他的夥伴阿爾馬格羅於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襲擊,1538年逃回秘魯。

1540年,皮薩羅又派巴爾迪維亞再次侵入智利,陸續建立聖地亞哥、康塞昔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智利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此後,印第安人繼續堅持戰鬥,其中間勞坎人長期控制著比奧比奧河門南的領土,智利初由秘魯總督管轄。

博物館里的又一對

博物館里的形體

博物館里有臉部表情

汪大哥和關偉龍在研究中

1778年西班牙王室設置智利都督府和檢審庭,作為智利的最高統治機構。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佔有重要地位。

西班牙殖民者侵佔大片土地,推行委託監護制,強迫印第安人從事農業勞動或採掘貴重金屬。他們使用各種手段搜刮財富,給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智利人民曾在1651、1655、1723、1766、1780年多次舉行起義。

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殖民政權,成立獨立政府。

在拉美國家歷史上,土生白人上層是一個重要而獨特的階級,既是殖民地社會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又是拉美獨立運動的"領導階級",更是獨立后拉美各共和國的統治階級。

土生白人是早期殖民者以及宗主國移民的後裔,是經過長時間的繁衍而形成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社會群體,成份有地主、神甫、中小軍官和官吏、律師等。

在殖民時期的美洲,土生白人一般被排斥於教會和國家的高級機構之外。雖然法律上土生白人和半島人是平等的,但歐洲大佬們因為他們在飲食與音樂上的本土化而歧視他們,所有與宗主國相競爭的工商業活動(如紡織作坊、葡萄園、橄欖園、放貸等)也被禁止。

博物館里的局部和整體

博物館里的悲傷

博物館里的擺設

博物館里的記錄

博物館里父女

長期以來,土生白人因其政治上的從屬地位、經濟利益的擴張受到限制而對半島人和宗主國心懷怨恨。再加上單一產品的海貿造成的通貨膨脹及圍繞其所展開的一系列社會黑暗,使得多數土生白人也認為,在利益的分配與享受上,他們跟印第安人有許多共同語言。

十九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的領導力量即是土生白人上層地主和知識分子。

18世紀後期,西、葡日益衰弱,而拉美殖民地的經濟卻有所發展。土生白人要求成為拉丁美洲的主宰,新的民族矛盾逐漸上升。歐洲啟蒙運動、美國與法國的革命,都在拉丁美洲發生了影響。土生白人知識分子受到了革命哲學的熏陶,殖民地反抗西、葡統治的鬥爭不斷高漲。

1807年,西、葡兩國參加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體系」,英國又以反封鎖控制了歐洲西海岸,西、葡與拉美殖民地的交通聯繫完全中斷。這一客觀形勢,為拉美土生白人的獨立運動造成了最好的時機。

博物館里的臉

博物館里陶罐

博物館里的魚

博物館里的古人

拉美獨立運動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解放運動,是近代民族主義革命的一次偉大實踐,其波及地區之廣、鬥爭之複雜艱巨、時間之長在殖民地革命史上是空前的。經過這次運動,除古巴、波多黎哥和蓋亞那少數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國的殖民統治,在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的政治地理布局。

獨立后各國政權一般轉移到土生白人地主和軍官手中,從而保留了大土地所有制,封建殘餘濃厚,社會發展遲滯,不可避免地淪為歐美髮達國家的半殖民地。

智利獨立后,政權為土生白人地主所掌握。當時的政府採取了一些進步措施,如取消貴族爵位,允許傳布新教,發展公立學校,鼓勵對外貿易等。引起地主階級和天主教會不滿。

聖地亞哥博物館里的這些文物,解讀著我們對南美文明的好奇。也引誘我們希望進一步探秘。

博物館里的是蛇嗎

博物館里作品

博物館里的面容

博物館里的裸體

博物館里的文明

博物館里動物

截止到2011年南美洲共有387489196人。廣大的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人口分布的另一特點是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南美洲民族成分比較複雜,有印第安人、白人、黑人及各種不同的混血型,以印歐混血型最多。其次是白人,印第安人,黑人最少。

博物館里有站的,有坐的,有趴的

博物館里的容器

博物館里的套件

博物館里的人和有關係嗎

南美洲的文化原以印第安人的文化為主,歐洲殖民者於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后引進黑奴以補充勞力,使本區血統複雜。因西班牙及葡萄牙帶來的拉丁文化長期居主導地位,故南美洲常被稱拉丁美洲,但印第安文化並未消失,且融入非洲黑人文化,文化間彼此衝突與融合,形成合成文化,使南美洲的文化更加豐富。

博物館里的黑人

博物館里垢物件

博物館里誇張

博物館里的作品中

博物館里的藝術

要說美洲,就不能不說印第安文化。博物館里關於印第安文化的介紹是有實我的實物的,可惜我沒有太多的時間把這些實物和文字加以對照。 現在有研究認為:印第安人是從西伯利亞移來美洲的蒙古人種。大約2.5萬年前,他們經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的島嶼登陸,然後逐漸南移,遍佈於美洲大陸。在歐洲殖民考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於美洲大陸,是開拓這一地區的先驅者和主人。 共有三個著名的古代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 第一個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中部,第二個主要在安第斯山脈的北部和南美的北部,第三個在墨西哥境內。

印第安文明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自古及今一脈相承,儘管在歐洲殖民主義者入侵以後受到了無情的摧殘,但是並無間斷之處。印第安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印第安人創造了美洲最燦爛的古代文明,歐洲殖民者到來后,無力將之完全同化,而是在經過與之短暫的衝突之後,對其採取了妥協和調和的態度,一方面,保留了作為文明載體的印第安村社和印第安人,另一方面,與印第安人發生了種族和文化上的混血,而絢麗多姿的美洲大自然本來就是土著文化賴以存在的土壤,因此,印第安文明雖遭到嚴重的摧殘,但還是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印第安文明遺產對美洲近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影響,特別是進入20世紀后,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成為美洲文明的源泉。美洲一些國家的城市建築明顯有土著印第安人建築的特色。

印第安文明對美洲新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文化本土特色的再造均具有重大的意義。

博物館里的變形

博物館里的人

博物館里的藝術

博物館里的歷史記載

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並稱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具有殖民征服者和印加帝國王室成員雙重身份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對16、17世紀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過程有著獨特的關照視角,並始終保持著對這場新舊文明衝突的矛盾立場!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範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山區、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區!

據最新考證,真正的印加文明範圍輻射了南美絕大部分地區,甚至包括拉美部分地區都發現印加文明時期的遺迹!

印加文明形成的基礎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並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誌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後半葉以後,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并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帝國的滅亡在1532年,最後一任印加帝國國王阿達華巴 ,被西班牙人殖民侵略者弗朗西斯克·皮澤洛殺害,結束了400年以上繁榮的帝國歷史。

今日印加帝國最著名的遺址為建在馬丘峰和華伊納峰之間的馬丘比丘。

博物館里腳的變異

博物館裏手的勞作

博物館里的怪物

博物館里的思想者

博物館里的「指揮家」

阿茲特克人原屬納瓦語(Nahuatl)系發展水平較低的一個部落,後來因吸收、融合這個地區其他印第安優秀文化傳統而迅速崛起。公元 11~12世紀間,從北部遷入墨西哥中央谷地,1325年在特斯科科(Texcoco)湖西部島上建造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án)城。

1426年,阿茲特克同特斯科科、特拉科潘結成了「阿茲特克聯盟」,由阿茲特克國王伊茲科亞特爾(Itzcóatl)任首領,勢力日盛,在谷地建立了霸主地位。繼承人蒙特祖馬一世(Moctezuma I)及其後的國王不斷對外用兵,開疆拓土,至16世紀初,其疆域東西兩面已抵墨西哥灣和太平洋沿岸,北與契契梅克為鄰,南至今日之瓜地馬拉,人口約300 萬,發展到極盛時期。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利用印第安人內部矛盾,進攻阿茲特克國,蒙特蘇馬二世(Moctezuma II)在入侵者面前動搖不定,最後成為西班牙殖民者的傀儡。1520 年6月向人民勸降時被群眾擊傷而死。科爾特斯在所謂「悲慘之夜」僥倖逃命后,又於1521年捲土重來,阿茲特克人在新國王誇烏特莫克(Cuauhtémoc)率領下,與圍城的西班牙殖民者展開殊死搏鬥,最後由於糧食和水源斷絕,加之天花肆虐而失敗。1521年8月,西班牙人佔領特諾奇蒂特蘭,在城中大肆屠殺,並將該城徹底毀壞,后在其廢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阿茲特克人實行集權統治,最高首領國王和貴族高居於民眾之上,並擁有強大的軍隊,明顯表現出阿茲特克社會已向階級社會過渡。阿茲特克的國王由部落會議從特定的家族中推舉,事實上是最高軍事酋長,無世襲權,並可被部落會議罷黜。

阿茲特克人同與之結盟的部落結成統一的政治和文化共同體。聯盟所征服的部落需向聯盟割讓土地和納貢,但可保有自己的部族神和習俗,由自己的酋長管理。特諾奇蒂特蘭城分為四大區,分屬四大胞族。下面共分為20個氏族,各氏族有自己的氏族神、祭司和寺廟,享有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利。各氏族選出代表出席酋長會議。土地被分成王田、祭司田、軍田,由公社成員集體耕種,以供國王、貴族、祭司和武士所需。但社會組織仍以被稱作「卡爾普里」的氏族公社為基礎,土地為氏族公有,分配給各家庭耕種。

阿茲特克人的社會組織以氏族為基礎,實行公社土地所有制,但已開始出現階級劃分,貴族、祭司、武士和商人構成社會的統治階級。貴族擁有土地和自己的姓氏,子女可受到特殊教育。平民接受農、工和戰技等專業教育,是軍隊的主體。最下層是奴隸,主要來自阿茲特克內部,少數來自外族的戰俘。

阿茲特克國有比較發達的農業,主要作物有玉米、豆類、南瓜、馬鈴薯、棉花、龍舌蘭(Tequila)等,其中龍舌蘭是其特產。飼養火雞、鴨、狗等禽畜。阿茲特克人利用特斯科科等湖泊發展人工灌溉系統,據說在特諾奇蒂特蘭城南的索奇米爾科(Xochimilco)有1.5萬條人工渠道, 至今仍存900條。全城有10餘公里長的防水長堤,並有兩條石槽從陸地引淡水入城。城內有神殿、王宮、行政官署、貴族邸宅、遊戲場、學校等建築。城北的市場是國內貿易中心,據記載可以容6萬人交易貨物,比西班牙的市場還大。

天文曆法方面,阿茲特克人使用太陽曆與聖年曆,已知一年為 365天,每逢閏年補加一天。醫學方面,知道利用各種草藥治病,並已使用土法麻醉。

阿茲特克人的陶器和繪畫均極精緻,建築和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首都特諾奇蒂特蘭的公共建築物多以白石砌成,十分宏麗壯觀。一般房屋的周圍,在固定在水面的木排上種植花草,形成水上田園。

博物館里的大家庭

博物館里盤子上的歷史

博物館里的畫

博物館里的石雕

在聖地亞哥麥哲倫博物館里除了介紹了印第安文化以外,也介紹了南美的拉丁文化。 在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國的數百年殖民統治下,西歐各種文化成分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手段被移植到拉美,並最終成為這一地區的文化主體。 拉丁文化圈,又稱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羅馬文化圈、歐美文化圈等。 南美洲由於自近代以來被西方殖民時間較長,其文化多被歐洲殖民者所同化,有時也被看作拉丁文化圈的一部分。 拉丁文化圈的主要特徵為:民眾多信奉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拉丁字母使用廣泛,文化上多繼承古羅馬、古希臘文化。 除了印第安文化,拉丁文化還有就是非洲黑人文化了。 非洲黑人文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各民族在過去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又稱「黑非洲」,返指撒哈拉中部以南的非洲。其居民主要是黑種人。著名學者基·澤博指出:「絕大部分學者都同意撒哈拉以南的民族在遺傳上是基本一致的,只存在一個準黑人集團」。它包括蘇丹人、班圖人、科伊桑人、俾格米人,「以及各種不同的少數集團,如跟『衣索比亞人』近似的各種少數集團」。

博物館里的音樂家

博物館里的演奏

博物館里的大力士

博物館里的小人

博物館里的木乃伊

博物館里的木乃伊

博物館里的老夫老妻

智利聖地亞哥的國家博物館和麥哲倫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見證歷史的文物,甚至木乃伊。其中一些雕刻和陶器讓人看了既震撼又感慨。它們和我們在任何博物館里看到的展品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樣的人的造型,陶器的繪畫,在這裡和在我們,在歐洲,在美國的博物館里都有著極大的不同。文明的起源,文化的傳承,吸吮這些精髓,乃人生之大美也。願在這裡與朋友們分享。

明天,我要請朋友們的是一位外交家,詩人,週遊世界的經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