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純粹的寶馬M Car?我看未必!

?作為一個剛把M2給賣了的車主,這輛車的表現在群眾的口碑里是兩極分化的:名副其實,或者大跌眼鏡。而作為車主,我是後者。交代下背景,本人業餘車手,在北美之前和倆朋友一起有一輛 BRZ,把能拆的全拆了,裝了防滾架,裝了賽車安全帶,經常在 New Jersey Motorsport Parks 的 track day 跑,然後偶爾參加 regional 的比賽。當然和另外倆大牛朋友比,我是個菜。

我對寶馬是有情懷的,E46最後的直6自吸王 M3剛被 E92的 M3給換代,90後車迷應該都知道這車。420馬力的V8,8300轉的紅線,克里斯.班戈操刀的造型。

那個歲月,420馬力,足以帶走一個年輕小車迷的呼吸。10年後,美國和市場的寶馬全部渦輪化,天天開口閉口B48,N58啊。然後你們看,今天的 M4長這樣。

這是不是設計上的倒退?覺得開眼角丑的人,請給我點贊。

當然讓這一代F82 M4成為車迷口中詬病的原因是因為它不純粹了,它渦輪了,它的轉向成為電子了,它的電子輔助變多了,它再也不是M Car了。在 Motortrend 的 Head to head 的對比里,M4 的表現甚至只能和價格只是他三分之二的 V8 Camaro SS齊平。

曾經是同級的標杆的它,變得有點不「寶馬」了。

包括我也是贊同的,逢人諮詢 M3/M4我都說別買,要舒適走 RCF,要速度和豪華的走 C63。要操控走 ATS-V,這一代的 ATS-V 是通用 alpha 平台的水平,開過的朋友,你們都明白我在說什麼。這兩年的美國車,發力了。

直到2015年年底,寶馬全球發布了 M2,2016年1月底特律車展M2在北美首次亮相。本來就自帶作為1M Coupe 的繼任者光環再加上寶馬全方位的大力推 Best M car這一概念營銷,車迷們高潮了,說寶馬回歸了。

我是真的信了,於是去年9月底,我就忍不住了。琢磨著最早到北美市場的那一批 M2應該流入二級市場,我就天天在 cars.com 上時不時守著。

我的要求很簡單,准新車(公里數不超過5000miles),黑色,手動。什麼配置什麼這樣那樣的,隨意。想買手動一是樂趣,二是美國就沒幾個人會開手動。自從買了手動之後,再也沒有人找我借車了,然後就看到了它。

16款M2, 表上1870 miles,$60,500。然後我就成了這家賣寶馬最迅速提M2的人。我也沒試駕,相信群眾的眼光。

剛買來的第一個月那個開心的啊,然後我就發現這太讓我大跌眼鏡了。開頭我也說了和朋友共同有多一輛BRZ,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後來那 BRZ在去年10月底 被我給撞了,六號彎蜜汁自信,「還沒到剎車點,還沒到剎車點,還能再晚一點」,「哐當」。

然後BRZ賣了,隊里倆哥們慫恿我咱三一起咬牙上 991 GT3。我說不,我買不起,然後他不帶我一起買了輛 Cayman GT4。

▲沒辦法,裝逼唄,非要弄個北環頭盔

同樣是6號彎,M2在電子系統全關的感覺是,恩,穩的,但是要保持高度集中,下一圈再推一點。GT4是,我的天哪,怎麼這麼快。你說這一比吧,在賽道上跑 GT4跑的越多,我看 M2就越不順眼。又換不起,巴伐利亞的發動機廠和斯圖加特的盾牌比起來,還是要實惠些。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畢竟價格就擺在那,但是就以6萬美金的這個價格和大家天天吹最佳M Car 的段子,它是配不上的。

一、轉向太假

哪怕關掉所有的電子輔助,他依然很假。我說的假不是駕駛上的假:路感都能傳遞到我的手上。我說的假是因為它用的電子助力轉向所帶來的虛的感覺。經常有時候我會覺得轉向系統和前輪並不是連接在一起的,反而感覺像玩 Forza 的時候的遙控手柄。尤其是在低速的情況下,為了駕駛便利,它輕的來無法反應出路況上的變化。你管這個叫 M car?

二.渦輪延遲

都說寶馬的渦輪是做的最好的,可能是開慣了 GT4這類純性能趨向的自吸,再回到 M2,它的延遲比 M4還要嚴重。它用的不是縮水版的M4上的雙渦輪 S55B30,而是從 M235上升級過來的N55B30,依然是單渦輪雙渦管,從320馬力進一步進化到了370馬力。這多出來的40多馬力怎麼來的?繼續強制進氣唄。

▲剛開始的雙腎的那一圈鍍鉻我嫌太丑了,果斷噴黑

在2700轉以下,M2的反應度會比較差,表上顯示的1450轉就能輸出最大扭矩,實際感受2700轉-3000轉的這個區間,我能明顯感覺到渦輪已經充分開始工作並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力。但是這個介入的轉速區間讓人很尷尬,尤其是賽道上彎前我不知道是降一擋好,還是強行保持現有擋位。

如果降一檔,突然推出的渦輪 Boost 會讓入彎前的尾巴特別的不安分,不降,出彎之後動力又延遲很乏力也讓人很著急。

三、內飾渣成狗

看見那個碳纖維條沒?寶馬硬是成功的把他做成了和20塊錢塑料品一樣的手感。拋開那一部分 alcantara,看見門把手周圍的皮沒?每次我認真摸我都覺得這手感還不如20萬的國產車到位。你說這錢都花在發動機上了,起碼你得給我個讓我感覺我像是在M car 裡面的內飾吧。

椅子得舒服吧。這一定是我坐過的最不舒服的椅子,總感覺身體是歪著的。方向盤上也沒有 M4上的那個 M 按鈕,預先設定好模式按一下就可以進入,明顯的成本控制。這內飾和220i 除了多了那麼幾個花樣,有啥變化?

四、這不是最純粹的寶馬M Car

寶馬最愛搞一些什麼 Sport plus, sport plus plus plus plus, M plus plus plus 這些莫明奇妙的東西,油溫表呢?你油溫表都不給我,你搞這些模式,有什麼用?哦對,我最無法理解的地方,每次降檔它會自動補油,變速箱發動機匹配的幾乎完美,這一點我要鼓掌。

那麼問題來了,你都幫我補了,我買手動來幹啥?後來我發現是可以關掉自動補油的,但是必須關掉所有的電子穩定系統為前提。我就想在馬路上三擋降二檔享受下小樂趣,寶馬逼著我冒生命危險?

五、M2一定不能是你唯一的一輛車

那天周五,早上開始下雪,我急著出門去見人。那一路我的體驗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心驚膽戰。油門稍微給大屁股就開始躁。買它請做好冬天必須買 Sottozero 雪地胎的準備,當然這個現象可能所有的后驅車都存在。

當然還有不能忘的油耗,相當感人。

某日激烈駕駛后的油耗,12MPG,我開出了20升百公里。當然你可能要說,啊!你都買了 M2了還在乎幾個油錢,你什麼人啊!不是啊,油錢就不是錢了嗎,加油也要錢呀。

而且這車只能加美國最貴的那個 Plus 油啊,別人油價2點幾美金一加侖,我是3店多美金一加侖。為了加油賣腎我也只賣的起一個啊。這都算了,這都好說,下面是有一天晚上堵了我半個小時的油耗

15.7MPG,只要一堵車, 15升/公里是起步價,一個星期跑兩次加油站是常態。

哦,一定不能忘這輩子最感人的經歷,去紐約,我開著一輛手動擋的車在林肯隧道里蠕動了兩小時。

六、然而性價比其實並不高

▲其實 M2M4是差不多快的

▲賽道日時和朋友的 M240i 肩並肩

和友人的 M4比較過,其實是差不多快的,他也是六速手動,同時起跑,M2只落後半個車身多一點點。M2起步價5.2萬,M4起步價6.6萬,而且 M2配置到位的也就6萬,M4配置到位的7.5萬都是正常的。這不就很划算了嘛!

反對!

M240i, 一模一樣的發動機,少了30幾馬力,配置稍微低一點點,起步價4.4萬,而且依然可以選手動變速箱。你說值不值?或者前兩年14/15款的 M235i,公里數不超過一萬英里 的四萬美金以內必須拿到。

他們不比 M2慢多少,比 M2便宜這麼多,這就很尷尬了。

上周把小黑給賣了,在二級市場上 M2很是蠻火的。很高興能找到接盤俠。最近暫時車也不是剛需了,平常做公交或者騎腳踏車,周末蹭哥們的車。作為一輛車,他不讓我失望,依然很快,依然很有駕駛樂趣、每次冷啟的時候的發動機聲它時時刻刻提醒著我:這不是一輛隨便的寶馬

可是作為一寶馬輛 Mcar,所謂的最純粹的 M Car,他讓我廢然而返,黯然銷魂。很多時候我都在懷疑,我最後買的,是不是只是方向盤上的這個標而已。

可能是我的期望太高:我希望的是一輛有個性的,鮮活的,有血的M car。我接受它不實用的角色,可是我無法接受它既不太實用,可又想著去實用照顧日常駕駛的感受。我不需要它博愛,我需要它真實。像曾經的E46 M3那樣的:它粗暴,簡單,卻時時刻刻給你回饋著無法量化的樂趣。

越活越複雜,車越造越複雜,可能那樣的,只存在於過去的歲月了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