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好書推薦】 《宋代古琴音樂研究》

書評

作者簡介:林萃青(JOSEPH S. C.LAM,1951 ~ ) 男,哈佛大學音樂學博士,美國密西根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子學院院長。

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的《宋代古琴音樂研究》,是一部具有前沿性、開拓性的學術專著。本文先對該書的內容和特色作概括介紹,並以具體事例作進一步的說明,然後再給出本人的學術評介。

章華英,音樂學博士。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研究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早年在浙江琴家徐匡華先生啟蒙下開始學習古琴,后師從龔一先生學琴十餘年,師從鄭珉中先生、王迪先生學習古琴鑒定及管派古琴多年。參與古琴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具體工作,撰有《古琴》(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專著《宋代古琴音樂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曾獲「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金,音樂史學會論文評選「博士組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獨立承擔國家哲學社科後期資助項目《20世紀以來古琴音樂的傳承與變遷》、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虞山琴派研究及文獻史料彙編》、《古琴音樂打譜之理論與實證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元代古琴音樂研究及文獻史料編纂》等課題。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古琴音樂文化研究》、《古琴音樂文化資料庫》等。

從音樂史學方法的角度看,章氏著作有兩個令人讚歎和值得深思的特色: 第一,章氏著作是一部系統闡釋宋代古琴音樂歷史的專著,其內容涵蓋到古琴研究的諸多方面。全書將豐富的實證史實資料的處理和運用,與音樂歷史宏觀發展動力與規律的歷史描述相結合。在這樣的框架下作者對宋代古琴、琴人、譜式、流派、琴曲創作、琴學著述等細部內容做了深入的分析或解讀,並提供給讀者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圖表和文字說明,多角度地呈現了宋代琴學研究中的新的見解。全書中,作者對於客觀的歷史史實和材料的考證頗為詳盡細緻,而不以此去彰顯個人的主觀見識。

第二,章氏著作融匯了中外傳統音樂史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全書是以史學和樂學的研究方法為主體,以西方音樂史學關注音樂作品結構風格分析為輔助,從而把兩套有著明顯差異和優勢的學術/藝術傳統同時體現出來。

在章氏著作中,有著眾多詳盡的註腳,將作者參考或引用過的歷史文獻資料一一標明,給讀者進一步查閱文獻或深入調查提供了方便。這些材料以古代典籍為主,說明了作者把西方音樂學家的著作看成輔助材料的學術態度。她並不以國外流行的研究教條或抽象理論為自己的歷史著作言論定位、鍍金。比如章氏著作沒有生硬地把宋代古琴音樂活動、制度、人物與中古歐洲的貴族或教堂音樂的方方面面作無謂的比較,更沒有套用近年來被大量引進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作時髦的人云亦云的表述,去探討音樂與社會文化現象的基本性或個別性的相互關係。作者只適可而止地參考國外音樂學史學的研究方法和潮流。比如,她把宋代詩詞的文字資料與書法圖像的符號表象綜合,進而探討宋代古琴音樂的內容與特色這樣的研究方法既是傳統的也是與西方當今流行的跨學科立場,探討多媒體綜合證據的研究方法相應的,兩者可謂有不謀而合之妙。

了解章氏著作的學術特色,全書的緒論和五大章的編排就顯得十分合理。在緒論部分作者闡述了宋代古琴音樂歷史文化研究的現狀,說明了該書的副題及其研究視角與方法其中,六個副題分別是: 琴史琴人、琴派、琴曲琴歌、琴律、琴器、古琴美學。四個研究角度與方法為文獻學方法、歷史學方法、音樂作品的實證分析和曲調考證。緒論一章為作者的研究方法和寫作風格做了明確的定位。其中「宋代古琴藝術研究論著表」則囊括了近年出版的該學科的所有重要學術論文和著作(第12—15頁)為作者重視文獻學方法和資料的確實證明。

第一章是對宋代宮廷中古琴音樂的討論共分四節。在這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宋代帝王太宗、徽宗、高宗與琴的關係闡述了古琴在宋代宮廷禮樂中的地位和功能。在書中作者還對宋代宮廷中「閣譜」的來源、使用及琴譜種類、宮廷琴待詔制度的設置、官職、官品及宮廷琴家在琴學方面的成就進行了探討,基本理清古琴音樂在宋代宮廷中的歷史狀況。

第二章共分三節,分別探討了宋代士大夫、隱士、江湖文人三個不同階層的文人與琴的關係及其美學思想。在第一節中共描述11位歷史上著名的宋代士人/琴人。其中范仲淹、歐陽修、蘇軾、朱熹四人是宋代文化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描述他們的古琴活動是確立宋代琴樂的歷史文化意義的重要途徑「蘇軾琴事年譜」一節 ( 第 113—115 頁)尤能體現傳統的年譜學的學術意義,是今後研究「音樂家蘇軾」的藍本。這一節中討論最詳盡的是朱長文的生平、家世及他所著《琴史》的編撰緣起及版本分析(第116—141頁)。跟書中其他文字一樣,章節立論和描述都非常精簡充分表現作者的認真治學態度對宋代歷史文獻和琴學資料的深入認識,解讀技巧的純熟和謹慎合理的判斷。如作者批評朱長文有儒家偏頗之論,就以三句十個字的引文點明(第135頁) 。

本章第二節通過分析和整理文字、圖像、書法資料,勾畫出三位宋代琴人隱士的文化生活和表現方式,把文化史上一個為人津津樂道但鮮有清楚說明的重要課題的研究推前一步比如,描述宋初處士唐異與隱士林逋一節就引用馬遠的《山徑春行圖》以名畫的圖像資料折射出琴人隱士的才情意志。

第三節分析了南宋江湖琴士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身份及其生存狀態,並以兩位著名的宋代江湖琴人——姜夔和汪元量的古琴活動為例進行探討。描述後者的篇幅較多(第220—242頁),分析亦較深入。書中對汪元量與文天祥以 《胡笳十八拍》一曲的詩詞及琴聲互表心聲相酬的描述十分生動。它以一個發生在南宋末年國破家亡的動蕩年代的獨特故事,說明文人如何通過多樣、綜合的藝術互相酬唱,表達個人的心聲,批評現實世界。這樣的歷史描述深得史學本末體寫作的真髓,比理論主導的某些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報告更為深入,也更能說明文人文化的特色。

第三章分七節,詳細解讀了宋代琴僧的音樂歷史文化現象。作者從宋代詩文、佛教典籍、文人筆記等歷史記載中,搜集整理70餘位宋僧的古琴史料,並熟練地利用史學的視角和方法,把宋代琴僧的形成背景、人物、審美趣味、地域分佈、師承體系、交遊網路、著述和思想,編寫成一個個資料豐富、描述生動的歷史個案。在這一章節中,描述釋義海的文字特別精到(第266—268頁),把琴僧與文人的音樂交往、對音樂藝術及其聲音的個人理解與群體討論標示出來。

第四章分六節(第311—364頁),主要探討宋代古琴流派的地域分佈、傳譜、師承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這章的文字和圖表資料十分豐富。重點對南宋浙派琴家郭楚望、劉志方、楊纘、毛敏仲、徐天民等人物的古琴活動進行了梳理和闡釋。書中有大量的詩詞文字的引用,多個琴曲數據表和琴人家世圖表,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第五章為宋代琴曲的研究,分六節,深入探討了宋代琴曲的體裁、譜式特徵、曲名分析及歷史演變。作者選取了三組琴樂作品———郭沔和毛敏仲的九首琴曲和被不同文獻保存下來的三首宋代琴歌,對其版本體系、譜字流變、調式調性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章第一節首段整理了一個「北宋著見琴書中的琴曲曲名表」 (第367—378頁),記錄275首北宋琴曲曲目,為當時的琴樂歷史現象作了一個明確的文字數據證明。接著是用文字闡述宋代琴曲的體裁,說明「調子」與「操弄」在結構上和演奏手法上的區別。本章第二節討論宋代古琴的譜式特徵及其歷史演變,提供大量專業性的古琴彈奏指法資料,是深入研究北宋琴樂作曲演奏傳承及琴曲流變的基礎參考素材。這章節也分析了多個古琴指法的專有符號(第 395—407頁),是琴家需要一一仔細翻閱審核體驗的一手音樂歷史證據。

本章第三節介紹南宋浙派琴家創作琴曲的傳譜系統;文字,圖譜的資料和說明都十分詳盡。接下來的第四節以文字、圖表和樂譜分析討論了郭沔的四首傳世琴曲作品,其中對《瀟湘水雲》的分析與解讀最見作者的音樂觀點和學術立場。特別有意義的是作者通過比較樂曲在 《神奇秘譜》和 《五知齋》本的譜字異同,指出宋代琴曲傳承流變到 20 世紀,其中出現了多次在個別樂段、樂句的創作和演變。這樣的纖細觀察和實事求是的分析(第435—438頁),提供了音樂創作歷史的重要信息,是研究音樂創作及演奏史時需要細讀的史實,是開啟更深入探索的門徑的指引。本節多處深入探討宋代琴曲在《神奇秘譜》《梧岡琴譜》等明代樂譜中的呈現。這樣的資料和立論不僅是宋代的,也是明代的,對音樂的跨代傳承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章第五節探討毛敏仲的琴曲作品,與上一節有異曲同音的對應。

本章第六節探討了三首宋代琴歌,它的首段研究《醉翁吟》詩詞與《醉翁操》琴曲的錯綜關係(第488—502頁),是一個說明文學、音樂、文人交遊在不同時間空間交叉發展的個案,是傳統音樂歷史演變的一個縮影。作為研究音樂歷史文化的學者,確有必要從史料的認識和史學理念上對它的表層和深層意義進行這樣的思考。這節的描述把音樂作品的多媒體性和流動性存在方式,文字與聲音的相互交叉創作及發展過程以及音樂在文人生活中的功能作用表露無遺,是編寫音樂史所需要的的視角和話語的最佳備忘錄。誠如《樂記》所說,的文字和歌舞,作品的古今存在是不容易分開的。此外,本節的第二段對姜夔的《古怨》進行的分析,也有比較深入的見解。

章氏著作的第六章是一篇短小但意味深長的結語。作者一方面通過精密的考據、系統的分析、嚴謹含蓄的立論勾畫出一個宋代琴樂的聲音世界景觀,引領讀者走進有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宋代文人的音樂的內心世界,而另一方面,讓讀者體會 21 世紀古琴的墮落———作者認為它現今已淪為一種 「喪失了精神與文化傳統」(第536頁)的樂器。這段蒼涼的話語顯然是作者有感而發的,但作者所看到的宋代與當代琴樂的起落對比,我認為可能是一個短暫的、可以改變的歷史文化現象。《宋代古琴音樂研究》的著作不就是令當代音樂家認識琴樂的文化意義的較佳參考文獻,為重建有文化精神內涵的21世紀琴樂的實際建議書嗎? 它的學術目的、嚴謹的歷史描述、精密的圖表,作者對傳統音樂史學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嫻熟運用,適當引用國外音樂學術思潮和研究的態度,不就是建設21 世紀音樂學模式的範例嗎? !

從音樂史料、描述、分析、立論、音樂史學方法和概念的角度來看,章氏著作是 21 世紀音樂學的一項重要成果。這個令人欣喜的學術成果,不僅代表了 21 世紀音樂學的研究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同時,也體現了具有史學特色的當代音樂史學方法和話語體系。由此可見,音樂史學將在國際音樂學術研究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給年輕的音樂學碩博士學生、研究學者認真學習的讀本。我希望章氏的這本著作可以在不遠的將來能以英語或其他通用語言出版,讓的古琴文化走出國門,進入世界各國學府的圖書館研討室,讓國際漢學界知道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1940年在日本出版的《琴通》(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 ,已不再是全球琴學的唯一的單行本的權威性參考讀本。

編輯:田薇

國音愛樂

投稿及合作

digital[email protected]

微信ID:digital-music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