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香港書獎揭曉:李歐梵、陳國球、馬家輝等11位作家獲獎

鳳凰文化訊(馮婧報道)2017年6月27日下午三時,由香港電台與香港出版總會合辦的第十屆香港書獎頒獎禮在香港舉行。

自2007年設立以來,香港書獎一直以推動優質閱讀,表揚優秀中文出版書籍為理念,是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圖書獎項。其評選範圍為本地出版界、教育文化相關的專業團體報刊書評人及市民提名的年度好書,首次出版日期符合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區間的中文書籍均可參與提名。4月26日,13位評審委員已經從453本候選書籍中選出20本進入決選。最終獲獎名單由評審團評分與公眾投票共同產生,並於頒獎日揭曉。鳳凰文化記者注意到,內地讀者比較熟悉的青年作家葛亮也在評委之列,曾憑《相忘江湖的魚》獲得首屆香港書獎。

獲獎嘉賓與頒獎人、編輯合影

香港書獎在鼓勵出版社繼續出版多元優質書籍的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了一份高素質的書單。第十屆香港書獎的11部獲獎名單如下:

潘國靈《寫托邦和消失咒》(聯經出版社)、董啟章《心》(聯經出版社)、瑪麗安杜布《獅子與鳥》(台灣格林文化)、周保松《小王子的領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劉克襄《虎地貓》(遠流出版社)、南海十三郎《小蘭齋雜記》(商務印書館)、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馬家輝《龍頭鳳尾》(新經典文化)、陸鴻基《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魏時煜《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中華書局)、李歐梵《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除少數幾位作者因故未能到現場領獎,以及已經謝世的《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的作者、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陸鴻基之外,獲獎作者都親臨現場,歡聚一堂。《龍頭鳳尾》的作者馬家輝有著濃重的香港情結,他對《霞哥傳奇》的作者魏時煜說:希望你做香港文化的研究,不要把這裡只當作一個路過的地方。據編輯介紹,《霞哥傳奇》也是香港書獎十年以來第一次頒給關於香港電影或香港影人的書籍。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李歐梵《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作為壓軸書出場,這是一本寫給大學新生的「非專業書」,展現了旁徵博引、天馬行空的世界性眼光。在現場,李歐梵教授風趣不減,建議《寫托邦和消失咒》的作者趕快退學phd,專心搞創作。

就數量來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成本屆香港書獎的最大贏家。在獲獎作品中,《龍頭鳳尾》的簡體版已經由四川文藝出版社與青馬文化於2016年10月共同推出,《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也將於近日由活字文化推出。

以下為獲獎作品的頒獎詞與詳細介紹:

潘國靈《寫托邦和消失咒》

頒獎詞:小說用「沙城」與「寫托邦」這兩個虛擬地方來述說消失的命題,叩問作家如何安身立命,結構創新,以富於想象的文學語言反思時代。人物與景物和現實生活互相滲透,更具奇幻效果和諷刺意味。

封面

作家消失、解咒、文字女巫、幽靈召喚……《寫托邦與消失咒》的扉頁便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香港知名作家潘國靈已寫了十四部書,但本書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為打造首部長篇,潘國靈度身訂做了一批新詞:「寫托邦(Writopia)、寫作療養院」。

追求安樂窩、世俗幸福的女子,無法理解在寫托邦療養院沉潛寫作的男子。只有同樣進入寫作世界的女子,才能明白作家的魂去了哪裡。寫小說的人寫小說,自曝虛構過程,這是西式後設小說。但《寫托邦與消失咒》既曝露作家寫小說的過程,也省思寫作本身,寫透創作病症的林林總總,彷彿寫作病理學專著。書寫者們在紙上搭建文字堡壘,寫進去,三重血淚;長年迷失在書屋和圖書館,在搬書勞苦中體驗生活;深知唯有書本,能把自己帶到應許地;陷入寫作的無限迴圈,像堂吉訶德,與自我的風車作戰。

董啟章《心》

頒獎詞:作者以寫作療養自身,用創新格局之文學語言,挖掘、反思一代人心之苦悶等心景,貪睡中顯示社會環境的殘酷。本書為作者向夏目漱石的《新》致敬之作。

封面

心病還需心藥醫。本書為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向一百年前夏目漱石的《心》的致意之作。從前現代到後現代,兩個時代,兩個病例,兩種焦慮和鬱悶。

一個寒冷的冬夜,當妻子正身在異國,一具骷髏似的女體鑽進了作家D的被窩……這是一則《聊齋》式的詭異故事,一段非人情的三角關係,一場意馬心猿的身心病,一篇私小說式的自白書。「你這次離開了大半年,我獨自一人看家,想不到得到一個特別的機會,去認識心,面對心,了解心的秘密。由無心,到交心,到多心,到違心,結果卻變成了痴心,而不能放心,當中有許多始料未及的地方。到了此刻,坦白說,我依然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意。究竟如何做到隨心,而又不為心所困,做到順心,而又不為心所迷,我並沒有把握。幻象是心,實相也是心;萬法唯心,無法也唯心。那究竟心是誰呢?是什麼的一樣東西呢?是人呢?還是非人呢?是物呢?還是非物呢?是我呢?還是他呢?還是非我又非他呢?我竭盡所能,試圖去了解心,但心卻始終不為我所解,這也許就是我無法舍離的原因。這樣難捨難離的局面,最終能怎樣收拾呢?我確實並不知道。」

《獅子與鳥》 文·圖/瑪麗安杜布譯/賴羽青

頒獎詞:故事由獅子遇到一隻受傷的小鳥開始,繪畫筆觸精細,畫面素潔純凈,色調溫和,營造出一種溫柔、輕易慢慢的氛圍。本書巧妙地運用空白頁牽動作者的好奇心,是一本精緻憂傷、使人發感動不已的繪畫作品。

封面

真正的好朋友,只要一瞬間的交會,就能感受永恆的心意與關懷。獅子在庭院工作,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小鳥發出的。獅子替他包紮好,但小鳥已經來不及回到夥伴隊伍,獅子於是留他下來,一起生活。他們一起吃飯、一起讀書、一起睡覺、一起嘗試新東西、一起迎接冬天。這個冬天,因為有彼此的陪伴,似乎不那麼冷了。

作者用一幕幕寧靜和諧的畫面,譜出旋律優美的故事,無須文字,便能引導讀者從中思考分離與相遇、失去與擁有、變與不變的意義。巧妙的是,他更以季節為和聲,用冬天的寒冷,對比兩人在一起時,心中的溫暖;當他們分開,作者又以萬物蘇醒的春天作為時空背景,兩種心境都與環境形成對比,更深化獅子與鳥心中的充實與寂寥。小鳥在春天來臨時,回到夥伴歸來的隊伍中,與獅子分離。獅子縱使不舍,但他知道,這就是人生,他望著小鳥離開,期待與他再見面的那一天。

《小王子的領悟》周保松

封面

小王子為什麼要離開玫瑰?狐狸的教導,為什麼能令小王子走出危機,明白馴服的道理?小王子最後選擇將命運交託給毒蛇,真的是明智之舉嗎?小王子真的非如此不可嗎?他真的別無選擇嗎?

小王子的問題,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問題。這是許多《小王子》的讀者都會有的困惑。在《小王子的領悟》中,周保松教授用他的哲思和童心,對這些問題作出深刻解讀,並帶領讀者進入小王子的世界,尋找那美麗的思想綠洲。

《虎地貓》劉克襄

頒獎詞:作者勾畫街貓的生老病死、快樂哀愁,讓人看到生命的活力與姿彩。看罷這書,讀者或會對其他物種產生憐憫和感懷,不在耽溺與自己的世界,文字曉暢,觀察敏銳,是為作者香港書寫的又一代表作。

封面

縱使被世界遺忘,也要找出自己的活路。拚個集團的老大,還是做獨行的浪人?繼續卑微度日,還是努力從魯蛇晉陞班底?在這個隔絕的星球,每隻貓都有生存的盤算。因為行山穿村,劉克襄遇見最有魅力的《四分之三的香港》。因為虎地貓,他了卻多年的尋覓,終於窺見街貓的堂奧。

這不是動物行為學專書,卻精闢地闡述街貓的生存之道。這不是精彩的攝影紀錄,可是捕捉了一連串的互動行為。這不是厲害的繪本,怎知魯鈍的線條觸動了共鳴。這不是文藝派的詩集,只是偷渡了詩人感性的靈魂。這不是療愈系的貓書,逗人喜愛的指數偏偏不時破表。紀錄書寫+行為攝影+繪圖作品+詩句詮釋,作者透過多元的創作,爬梳那些追蹤貓的日子,以前所未有的組合方式,呈現街貓豐富的國度。

南海十三郎《小蘭齋雜記

頒獎詞:編者考據南海十三郎六十年底啊的專欄文章,校訂精準,書中之附註、編者按語等均見心思。作者用聞言愈發寫作,頗具民俗趣味,亦讓當代人重新認識十三郎其人其事,以及他對香港戲劇的感受。

書封

哀樂浮生戲一場,十三郎說十三郎。一代著名粵劇編劇家南海十三郎,生前編寫過超過一百部劇作,堪稱戲劇界傳奇。他的人生經歷曲折多姿,唯坊間對他的傳聞眾說紛紜,零碎之餘也未能驗證真確性。《小蘭齋雜記》收集並整理了南海十三郎由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五年親筆撰寫的四百多篇報章專欄文章,當時的欄目分別為《小蘭齋主隨筆》、《後台好戲》、《梨園趣談》和《浮生浪墨》。

本套書分為三卷:上卷為《小蘭齋主隨筆》,以回憶個人及家族往事為主,當中有涉及江家家族及十三郎本人的,也有提及香港生活的具體情況;中卷為《後台好戲》和《梨園趣談》,涉及梨園掌故、名伶逸事趣聞等,是十三郎親身經歷。此外,也包括他曾編過的名劇本事、曲文節錄及劇藝心得等;下卷為《浮生浪墨》,題材圍繞十三郎的生活,觸及包括交遊、病況、感觸、時事等主題,內容豐富,另外也透露對生活的看法、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宗教觀和藝術觀等。文章按照發表順序編排,各卷收錄的文章內容完整,寫作情緒連貫,欄目主題風格統一,行文以淺白文言或白話為主,讀來通順親切,間或穿插詩詞,益見十三郎文采斐然,甚有文藝欣賞價值。編訂者更編寫前言、傳略等補充資料,加上多幅珍貴圖片,不論是研究香港歷史或粵劇發展歷史的人士,皆可從中獲得不少有用材料。

《香港的抒情史》陳國球

頒獎詞:本書聚焦香港本土文學及文化論述,以抒情史為香港文學史的側面,對《帝女花》、《客途秋恨》之研究特別深入。素材豐富,呼應時代,並不單純談論文學,也凸顯出作者的史學功底。

封面

香港就是文學:從海上孤島到世界都會,從帝國殖民地到社會主義特區,香港經驗比傳奇更傳奇。從駐節香港的殖民地大員,到心繫勞工大眾的左翼文學家;從求全責備的香港文學大系,到活潑精要的各式選本;從先鋒的現代詩、人間小說與話題電影,到蒼涼南音和悲情粵劇;從彌敦道上的詠嘆,到維多利亞港邊的回想……無數的香港故事,如何說?

作者為我們述說文學香港的前世今生,揭示香港對整個華人文化圈的意義,思考香港的未來。地區、、政治、殖民、現代性等等這些看起來如「三尺青鋒」般冷硬的議題,經作者娓娓道來,化為寫給香港的一部抒情史。

馬家輝《龍頭鳳尾》

頒獎詞:這是一本豪情歷史小說,勾勒香港百年滄桑,家園、江湖與性別相互隱喻,故意鄙俗的語言顯出文藝問道,寫出大變局之中隱藏在每個人內心一股不可言說的衝動。

封面

《龍頭鳳尾》是馬家輝的第一部小說作品,以黑幫為題材進行創作,刻意加入廣東方言,描寫兩個強勢男人的禁斷之戀,可以說是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往事」,一部充滿歷史隱喻的小說,一部描寫青洪幫血拚的江湖傳奇,一部全景揭示軍統、汪偽、青幫、英、日的暗戰大戲。

故事背景是1936年到1943年的香港,正經歷中日英戰局,從小人物如買毒品的毒蟲、堂口的爛仔、舞女和車夫,再到杜月笙、戴笠、宋慶齡、宋子文等大人物都悉數登場,風雨飄搖下的他們都面臨著各自的生死抉擇。主人公陸南才從一個平凡的車夫邁向黑幫老大的每一步,以及亂世中各色人等因利益的驅使,到最後道德崩潰的過程被作者揮灑得酣暢淋漓,堪稱一部精彩的「香港往事」。

陸鴻基《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

封面

「我相信歷史不是英雄頌、恩仇賬、功過格,而是就我們身處此時此地,嚮往事提出問題,以求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從而鑒往思來的一種探索。我們需要明白歷史,才能體會到眼前的成敗、強弱、得失,都不是絕對和永恆的,從而得以擺脫現狀對我們思維的桎梏。因此,歷史寫作沒有恆真的說法,也沒有什麼定律,只有對當前提出的問題找出最為有據有理的臨時答案。基於此,我為這部教協史擬就了一個題目,就是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

陸鴻基教授花了五年時間搜集資料、閱讀文獻、訪談及編撰,完成了三卷有關香港教育史的重要著作,以深度和廣度而言,仍屬首次。全書共分三卷:卷一戰後的香港與教協崛興的背景:從二戰說起,探討戰後香港的政治、社會、教育發展與變遷,闡述促使教協成立的因由;卷二爭取教師權益與教育改進:詳述教協成立后,對香港教育界, 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等所作出的貢獻;卷三教協與公民社會的形成和互動:闡釋在社會、政治及教育的巨變下,教協多年來參與的社會活動,並推動公民社會的發展。本書為香港的教育史填補空白及留下了客觀紀錄,特別適合對香港的歷史及政治轉變、社會運動與教育發展有認識和感興趣的讀者。

魏時煜《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封面

人稱霞哥的伍錦霞是一位從不掩飾自己同性戀取向的奇女子。她在女性幕後影人尚是鳳毛麟角的年代,遠遠走在時代前面,穿梭香港、舊金山和紐約,留下來多部電影和一則文化傳奇。

三藩市的「霞哥」伍錦霞(1914-1970),早在1935年就參與拍制華人主導、荷李活技師協助拍制的彩色華語片,其後在香港成為「華南第一女導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於太平洋兩岸,身兼編、導、監製、發行,拍出了十多部華語片,身後卻被埋沒於歷史的麈土中。本書作者發掘整理了珍藏多年的資料和圖片,重塑「霞哥」傳奇:把她置回抗戰前後的中美關係、華人地位和女權變化的環境,和香港、三藩市、荷李活、紐約的影人影事中,重寫伍錦霞的生平事功。以她為焦點又和中外影史上幾位女性先鋒作出比較,給予她新的國際定位和歷史觀照。圖文並茂的本書讓讀者既認識到這敢於「越界」的女中丈夫,也概覽那風雲多變的影壇、國難深重的時代。

李歐梵《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書封

在本書中,李歐梵教授選擇了心目中最能代表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統、江河歲月、飲食男女、魑魅魍魎、魂兮歸來,並在每一個面向上選取一兩篇代表性的經典文本,從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等角度暢談他對文化的理解與感受,「大題小做」又「以小見大」。

李教授常說,目前的教育太過強調「專業化」,導致視野狹窄,創造力缺乏,人都變得無聊。這本書或許對於習慣了「專業化」的讀者來說是一種啟發或「解放」。本書即為李歐梵教授特地為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二年級學生設計的教材,而非專業研究著作,因此旁徵博引、天馬行空:項羽與希臘英雄對比、聊齋與愛倫坡相通、通過老電影的譯名學古文…… 既能整體了解文化傳統的不同面貌,又可以對具體的作家、文本、時代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體現其世界性的眼光。除此之外,他還邀請其他教授一同講授與對話,如陳平原講解魯迅、張健解講韓愈、周建渝講《三言》和《聊齋》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