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家不甘心安逸的央企基金會——專訪招商局慈善基金會

在民間公益組織圈內,是很少見到國企、央企基金會的,招商局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招商局基金會)是個特例,它由招商局集團發起,明明不愁資金、可以完成固定任務了事,卻偏偏要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做專業的資助型基金會。

今日,本報記者也頭一次同時採訪兩位秘書長,招商局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奕和副秘書長李海,聽他們談怎樣讓理事會了解、支持民間公益,怎樣鏈接企業資源與公益項目。

黃奕 李海

我們的特點不是偏民間,是偏專業

公益時報:招商局基金會2009年成立,在有著145年歷史的招商局集團中,是怎樣一個定位?

黃奕:招商局集團有自己的慈善傳統,從一百多年前走到現在,企業與社會和國家都是分不開的,更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招商局集團給自己的使命定位就是「以商業成功推動時代進步」。

招商局在早期推動了很多商業領域從無到有,公益慈善方面,除了扶危濟困,還曾捐款建立最早的現代化大學北洋公學(現天津大學)、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等,並參與第一批留學生的選撥和運送。

2009年,和很多基金會成立的原因一樣,招商局基金會成立也是基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希望能夠將公益資金集中起來,發揮更大的效用。

招商局基金會在集團內部的定位,是作為企業的公益慈善平台。它首先是一個資金池,大部分企業公益項目都通過基金會實施。另外,企業也在重新審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希望能夠通過基金會的運作,不只是做一次性的慈善活動,而是能夠長期、持續、深入地推動社會變化。

我們一直覺得,公益和慈善是不同的,慈善更多的是出於道德衝動,公益則涉及更多方面。甚至兩者於對社會問題的描述本身也是不同的,慈善對問題的描述更文學化,公益則強調理性思考。我們希望能在公益層面做更多事情。

從氣質上來講,招商局基金會是偏冷的,我們用理性和冷靜來形容自己。

公益時報:與其他大型國企、央企基金會相比,招商局基金會與公益行業、民間機構有更多的合作,我們是怎樣形成這樣偏民間的定位?基金會在運作層面是否也相對獨立?

黃奕:其實也不完全是,大家看到的比較顯性的部分是這樣的。對很多基金會來講,內部治理都是一個問題。這當中存在一定張力。

企業對於捐贈資金有一定要求,基金會也要代表捐贈人的利益,這個利益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品牌上的考量,還有比如招商局集團作為大型央企,承擔著國家定點扶貧任務;企業內部公益文化的推廣工作,對基金會也有期待。這諸多因素對執行團隊來講都是有約束的。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這些因素僅僅看作限制,換言之,我們不能無視捐贈人的合理需求,而是應該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回應這些需求,並在這個過程中與理事會持續溝通,用行業的公益理念影響捐贈方。

除了這部分工作,我們還始終明確資助型基金會的專業定位,夥伴來源也比較多樣,除了跟政府、官辦社團合作,也跟大量的NGO合作。這既是工作團隊多年來推動的專業方向,也可以說是捐贈方對現代公益理念逐步理解和認同的結果。

李海:與其說我們的定位是「偏民間」,不如用「偏專業化」來形容我們的特點,更加準確。這個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也來源於基金會發起方的企業文化理念。

招商局本身是一個很有特點的企業,可以說是現代化企業的始祖。一百多年來,招商局一脈相承的企業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是對於商業精神的尊重,比如招商局的企業文化手冊就叫《商道》。而招商局對商業精神的理解,就是專業化的分工和協作。這個理解同樣貫徹到公益慈善當中。

各方對社會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

所以招商局基金會與很多央企、國企基金會不同的地方在於,從一開始,我們就希望以專業的方式來做公益。現在5000多家基金會,平均的工作人員數量不到3個。很多基金會事實上沒有專職團隊運作。招商局基金會現在有10個全職工作人員。這就意味著,招商局集團願意支持專業的團隊來做公益,把事情做到位。

合作夥伴方面,同樣是誰做得更專業,我們就跟誰合作。民間有大量的專業公益組織,我們就不把合作夥伴限定體制內。我們也願意在公益行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實剛成立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2010年,我們就辦了一個扶貧創新獎,把全國跟扶貧相關的團隊、項目都請來,對我們來說是學習的過程。也從中達成了兩點最基本的認識,這影響了機構後來的定位和運作方式。一是,我們在扶貧領域是半路進來的,但有這麼多機構、學者已經做了很多年,我們沒有必要從頭再來,跟他們合作就是很好的路徑。所以從那時起招商局基金會就確立了做資助型基金會。第二,我們應該使自己先專業起來,既要對公益行業、公益機構的特點有所了解,也要對資助的專業性有所了解。我們經常把自己比作公益領域的投資公司——不做製造、服務,而是做投資、孵化、培養,這是我們給自己的定位,這幾年也在一步一步往這個方向走。

在學習的路上,就發現了很多同道,比如參與基金會發展論壇、參與發起資助者圓桌論壇,都是與行業夥伴的共同學習,我們也願意為公益行業專業化做點貢獻。也希望有更多資助機構加入進來,一起研究怎樣把資助做好。

「與公益共成長」不是客套話

公益時報:我看到招商局基金會早期與NGO合作的一些項目,其實是在招商局定點扶貧的地區實施的,這個結合也很有意思。可以讓企業在既定的扶貧任務中看到更多公益的可能。

黃奕:的確如此。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憑著本能,覺得不能簡單的把資源傾斜到貧困地區,做物理轉移,我們期待這當中有一些化學變化,產生生態上的連鎖反應。

那時候並沒有這麼清晰的思路。各方面溝通其實很難,所以就結合了當時的扶貧任務,做大部分公眾接受的項目,首先是衛生健康類的項目,比較能打動人。然後再慢慢地把更多專業項目帶進來。當時先是與愛佑基金會合作了先心病篩查。這之後,理事們發現把資金給到其他的專業機構,而不是直接給到受益人本身,也是很好的方式。後來,我們開始跟更多NGO比如真愛夢想、國際小母牛開展合作。

公益時報:目前與民間公益組織合作的資金比重大概佔多少?

李海:我們現在所用資金,全部來自招商局集團及相關企業,會尊重出資人的需求。定點扶貧和引導企業公益是重點。隨著近幾年工作團隊與理事會的溝通越來越順暢,大家在公益專業上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多,理事會也會給工作團隊越來越大的工作空間。這部分空間從一開始大概只有幾十萬,到今年我們的幸福家園、幸福田野、幸福童年等項目大概有500萬的資金。

黃奕:2017年我們提出來「與公益共成長」。這並不是一句客套話,講這句話的時候是特別有感情的。2009年我們進入公益行業,當時公益組織剛從「公益元年」發展起來。2010年我們做扶貧創新獎的時候,徵集到的項目五花八門,但當時的行業狀況就是這樣的。各家機構不只是項目內容不同,甚至進化程度上也不同。有的人很成熟,有自己的邏輯,有的人還僅是憑著一腔衝動。我們實際上也經歷了反覆審視、思考的過程,不斷反思「為什麼」,從「公」的概念出發,究竟是為什麼人做事情,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做。

李海:「與公益共成長」有這麼幾個意思:首先,招商局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共發展」,招商局發起的基金會也分享了這種價值觀;其次,我們認為,公益事業還遠未成熟,還需要不斷成長。國內第一個基金會管理條例2004年才有,慈善法去年才剛剛出台,公益組織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專業水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身處於行業中的我們,也同樣如此;最後,由於基金會在公益行業中處於協作價值鏈的前端,其擁有的資源可以引導行業的發展,這既是優勢,也是責任。我們願意和其他夥伴一起,承擔起這個責任,推動公益事業的積極成長。

公益時報:招商局基金會近年來的年度公益支出比例都非常高,在60~80%左右,也是因為確實沒有籌款方面的壓力吧。

李海:我們團隊也在思考這件事情,以前我們說沒有募款的壓力,每年年底了,招商局集團發個通知,各單位就把錢捐過來了,我們也覺得理所應當。但近兩年我們在反思,其實招商局和旗下企業捐的錢,我們應該有更充分的反饋,不能僅僅跟公益同行做交流,出資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方,他們基於對我們的信任,捐了這麼多錢去推動解決社會問題,我們應該告訴他們,事情做得怎麼樣了。

所以從去年開始,給出資方的反饋就更多了,接下來還會更完善。基金會就應該做得像個基金會。什麼錢都不應該是這麼容易就拿到手的。

公益項目應該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公益時報:基金會的項目與招商局集團自身業務有怎樣的結合?

黃奕:我們現在對自己的戰略定位是行業中的拼圖者。我們有一張圖,將公益產業鏈上的方方面面呈現在上面,大家各自分工、協同。我們作為資方,可以接觸到很多資源,包括企業本身的專業能力。

從資源流向角度的公益行業協作生態

基金會的「災急送」項目就是基於這樣的聯繫。救援期間,我們意識到大量救災物資需要專業運輸,於是找到集團旗下專業的公司,他們也非常願意做這件事情。到今天,災急送的模式在緊急救援中發揮了不少作用。這也是基金會作為企業公益平台的作用。

李海:我們希望公益項目是生長出來的,而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從成立到現在,我們的資助理念一直在發生變化,主要就是基於我們對社會問題不斷深入的理解。基金會首個自主研發的資助計劃,脫胎於合作夥伴項目環節上的調整。資助計劃出台後,也每年都會有些修訂,就像商業產品的迭代一樣。我們研究資助計劃的假設條件,監測評估正在落地的項目,從效果和影響回到目標,再看看哪些新的需求要回應,哪些資源還可以整合進來……這個過程一定是慢的,如同種子發芽,樹苗成長,急不來,但既是自然生長,我們就有理由樂觀,最終能見到蔚然成林的一天。

公益時報:招商局集團是百年老店,既參與了早期的傳統慈善,也見證了現代公益慈善的成長。招商局基金會對慈善傳統有哪些繼承和弘揚?

黃奕:這要舉個例子。比如社會中一直有互助的傳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當年招商局創立蛇口工業區,這裡也留存了很多傳統的價值觀。蛇口有一個四海公園,意思是大家都來自天南地北、四海八方,這其中就強調多元參與,對不同東西的包容、接納,強調平等的交流互動。

2014年開始,我們在蛇口推動民間發起社區基金會,居然就做成了,這其實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理念,不是硬生生建構一個東西,而是希望答案從大家的互動中產生出來,從社會資本的積累中生髮出來。

公益時報:招商局基金會參與行業支持中,有哪些體會?

李海:簡單總結就是,公益行業還很年輕,有很多發展初期的問題。相比之下,商業機構的生態非常豐富,專業化能力非常強。在初期發展階段,大家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實踐。我們要學習第一部門、第二部門的先進經驗,而不僅僅覺得自己在做有使命感的事情,任由感性因素推動。需要更冷靜。

「與公益共成長」不是客氣話。如果說公益處於發展初期,有種種問題,這裡邊也包括我們自己,所以大家要一起學習、改變。

黃奕:有的人可能不愛聽這個,但行業生態有自然生長的過程。我甚至覺得行業中,有的公益機構是可以自生自滅的,這也是生態的一部分。從整個行業的眼光看,健康的生態才能生長出更多優秀的公益組織。招商局基金會發展到今天,已經第八年了,前幾年,我們的精力主要在議題領域,在自身的專業技能。今後,我們還會更多聚焦於行業發展,推動生態的改變。

獲取更多資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