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Chinoiserie——西漸的中國風

很多人在西方的繪畫、傢具、器物等地方總能看到一些泛著強烈氣息,但怎麼看怎麼不對勁不像是天朝產物的東西。

這時候人們通常會

小編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於是求(bu)知(qiu)若(shen)渴(jie)的小編遍(bai)尋(du)典(yi)籍(xia)終於找到了答案,接下來就讓我來為大家(wei)科普一下這四怎麼肥四。

英語詞典里,有這麼一個詞——「Chinoiserie」,即「風」,也可譯成「風尚」、「東方情趣」。

13世紀以前,儘管一直態度積極,但中西交往只停留在貿易為主的經濟聯繫上,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

儘管真實性仍受到質疑,《馬可·波羅遊記》無疑打開了歐洲人「新世界的大門」。也掀起了一股東方熱。激發了歐洲人此後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

之後更多的歐洲人開始湧向東方。歐洲對的認識主要藉由這些商船、使團和傳教士來傳遞。

神秘的東方之於歐洲人除了實實在在的物質誘惑,還有動人心弦的圖文宣傳。

現代社會出門旅遊時,總會用相機將美景記錄下來,而在照相機發明之前,往往只得訴諸文字記載或是速寫畫出。

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荷蘭、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等國紛紛競相開拓全球性海洋貿易,尋找在亞洲尤其是貿易的機會。

1668年,約翰·約荷夫隨同荷蘭東印度公司委派的使節專到訪,輯錄了《東印度公司使節專訪華紀實》一書

這是最早西方有關的遊記畫冊之一,也是歐洲人第一次有機會「見到」的,有關的視覺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南京瓷塔,此後歐洲的塔幾乎都是以他為原型再演繹

而風最開始主要流行於法國和英國。

最具傳奇性的是法國和清朝的往來。

17、18世紀,中法兩國同屬巔峰時期,一個是歐洲大陸的科技文化中心,一個稱雄亞洲。儘管相隔萬里,但從康熙和路易十四在位開始,兩國已經開始互相表達仰慕之情。

科爾貝向路易十四介紹皇家科學院成員

路易十四和康熙從未謀面,卻有很多相似的背景。且兩位君主對於科學與藝術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對本國文化發展與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路易十四寫給康熙的信

路易十四對中法交流非常渴望。

曾派遣洪若望等多位科學家東渡,歷經兩年的艱難行程,抵達北京。

這幾位科學家還身兼傳教士身份,他們成為當年康熙與路易十四遠隔萬里的對話橋樑。

其中的白晉、張誠進入清宮,成為康熙的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甚至人體科學的老師。

路易十四時代製作的掛毯:手按地球儀者為康熙帝。圖中的天文學家全都穿著清朝人的衣服

17世紀中期,瓷器只有少數像法國凡爾賽宮才大規模地陳列和收藏。當時,宮廷里的影響幾乎到處可見。路易十四本人習慣使用或按式樣製造的傢具。

1670年,路易十四為蒙特斯潘夫人建造特里亞農宮。該宮模仿建築風格,被稱為「宮」。

1700年1月,凡爾賽舉行盛大舞會,路易十四甚至乘坐了一頂轎子喜氣洋洋地參加了一場在法國舉行名為「之王」的盛大舞會。

1700年的古董扇

18世紀,歐洲正值洛可可藝術的興盛時期,由法國貴族引領的一種時尚風潮。它講求奢華的物質享受,蜷曲的線條、艷麗的色彩、不規則不對稱的構圖都是對古典美的反動。

chinoiserie刺繡的洛可可服飾

此時的工藝品裝飾風格偏重華麗、繁縟、精巧,符合洛可可的主張的同時,對「洛可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歐洲美術史家們創造了「Rococo-Chinois」一詞來概括這一時期的文化現象。

甚至很多美術史家認為「Chinoiserie」是洛可可藝術產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決定性的原因。

1779年,凡爾賽的風帳篷

楓丹白露宮

在當時,歐洲的貴族們會將城堡中的一間房間裝飾滿滿的元素,擺設鮮花和籠中鳥,擁有一間這樣的房間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藍色和金色的和諧」peacock room

在英國,喬治時期最負盛名的建築師,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 )爵士,是式園林的擁護者。

由他主持的丘園(Kew Garden),大量模仿園林手法,塔的引用在歐洲掀起了轟動,被稱為「英華庭院」。

18世紀時期的中華帝國以最理想的樣子被介紹到歐洲,幾乎全歐洲都受到風藝術風潮的影響,橫跨南歐、西歐與東歐。

1700年德國制瓷器

風被運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包含工藝器物、繪畫、版畫、雕刻、建築、園林、綠地與城市規劃等等各種範疇。

田野城堡的客廳

18世紀中葉,這股風達到了頂峰。

Chinoiserie在歐洲全面盛行,與歐洲的「七年戰爭」及其後的多年混戰有直接關係。當時的人們渴望和平與穩定,嚮往美好生活。

德累斯頓附近的皮爾尼茨(Pillnitz)城堡

而西方傳教士對美好的大肆渲染,令成為歐洲君主心目中的烏托邦,懷著對神秘東方的美好憧憬,未曾踏足的歐洲藝術家們根據傳教士和旅行家的資料,將臆想的風帶進了歐洲各國的宮廷。

德國波茨坦附近的無憂宮(Sanssouci)中的「茶亭」裝飾豪華,環繞著真人大小的鍍金人像,象徵著人。在塔的頂部有一個坐著的官員,撐著一把陽傘。

柏林夏洛特宮

德國慕尼黑寧芬堡宮

布呂爾的奧古斯都堡

莫斯科圖蘭朵餐廳【室內裝飾】的chinoiserie

18世紀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象之一,具有制式化的特徵,如尖臉、杏眼、綰髮等,畫面中的衣著和室內裝飾也與實際的情況相去甚遠

法國洛可可的代表人物Francois Boucher

《The Chinese Garden 》

此時歐洲的風其實也已經延伸至普通民眾,在城市與鄉村,也隨處可見風的民間建築。

Georges Croegaert的繪畫《The Reader》畫中展現風的室內裝飾風格鮮明的Chinoiserie傢具

18世紀的西方,對於東方的認知多半是從他人敘述或遊記等了解,進而想像出來的東方色彩,因此經常會同時出現以元素為主的波斯、印度、日本及南洋的圖像元素。

斯德哥爾摩的八角亭

在18 世紀即將結束時,風正逐漸減弱。但等東方國度仍具有一定的魔力。這通過一些在 1794 年後不久面世的新出版物和畫像彰顯出來。

1792 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為改善中英貿易的不平等現象,派遣以馬戛爾尼為特使的使節團前往。

儘管這次任務並沒有成功。但許多使節團的成員紛紛將自己出訪時的日記或是見聞錄出版,這段在的旅程成為了一個相當熱門的出版題材。

其中最出名的是製圖員威廉‧亞歷山大在回國后先後出版的《1792-1793 年沿東海岸之旅途中各海岬、海島之景貌》、《服裝》以及《人的服飾和習俗圖鑑》等三部圖冊。

其中《服裝》基於亞歷山大的直接觀察,使其成為19世紀中期攝影術進入前,西方國家所流傳的圖像的典範,體現在諸如書籍插圖以及室內設計等層面上。

英皇閣樓梯間的玻璃窗片上的人物裝飾,中間那幅對應到《服裝》中的「揮舞刀斧的武生」

威廉·亞歷山大繪畫影響:英皇閣音樂室壁紙細節

始建於19世紀的英皇閣宴會廳

英國國王喬治四世將皇家行宮建造得如同一座宮殿。

英皇閣長廊

竹節樓梯

行宮裡的各項擺設和裝飾用品相輔相成,使其看似遠異於英國風格的宮殿。

英皇閣紅色客廳的木質染色龍

英皇閣成為當時Chinoiserie設計後期的典型代表。

直到1878年,Chinoiserie才正式收錄在《學術辭典》里:「名詞,陰性,藝術品,傢俱,或其它奇異珍品,皆是來自,或依據品味而製作。」

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風」設計持續了將近2個世紀。

文化總是不經意地相互碰撞融合。

Chinoiserie最初隨著商船、使團、教會進入歐洲,在歐洲大地上生根發芽,再在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土壤中開花結果,又在回歸古典主義理性的呼喚中逐漸削弱,

在法國的大革命的打擊下逐漸退場,最後隨著大清帝國強盛形象的崩塌耗盡了最後的一絲光茫。

然而「Chinoiserie設計雖然血統混雜充斥著西方文明對遠東神秘世界的夢幻想象,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歐洲近代藝術遺產的重要部分。

它見證了17—18世紀風文化在歐洲的傳播,也對今天的藝術設計不無啟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